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现代表达”能否拯救传统戏曲

2010-05-17 00:55:53来源:新华网    作者:

   

    九艺节上,传统戏曲多有创新:或在动感十足的现代舞美灯光下跳起“现代粤剧”;在昆曲中加入西式唱腔,以现代观念重构古典叙事……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成为本届艺术节的最大亮点之一,作为地方戏曲的积极尝试,种种创新能否拯救濒危的地方戏曲?传统戏曲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面对传承困惑、介入当下生活?

  “现代表达”让人耳目一新

  一群穿着黑衣、戴着黑帽和墨镜的特务,手持雨伞电棍在动感十足的电子节拍中尽情起舞,随后却是韵味十足的粤剧唱段,这是本届艺术节上现代粤剧《刑场上的婚礼》中的一幕,同时剧中还加入歌舞剧、童声朗诵等新元素,与传统粤剧的优美唱腔相互交融、并行不悖。

  江苏昆剧院携手中央音乐学院奉献的《1699·桃花扇》走得更远:西服笔挺的西式合唱团与昆剧名伶同时亮相,昆曲唱段以合唱方式款款道来;《桃花扇》故事被删得只剩下最基本的叙事主干,全场“乐器”仅一面大鼓一根竹箫而已。

  婺剧《梦断婺江》故事、人物中规中矩,但观念已“面目全非”,太平天国与清廷已无所谓正或反,人心向背才是核心;古典戏曲中最常见的善恶对立已上升到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层面。

  九艺节上角逐第十三届文华奖的诸多地方戏曲,如越调剧《老子》、京剧《成败萧何》、评剧《宰相胡同》、花鼓戏《生命童话》、花灯《梭罗寨》、湘剧《古画雄魂》、川剧《李亚仙》、秦腔《大树西迁》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逾距”与创新,不仅获得专家学者的赞誉,也得到了多数观众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创作者对传统如何融入当下、如何阔步发展的雄心。

  “《1699·桃花扇》已是我们推出的第8个版本了,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同时也看到很多院团都在大胆借鉴、不断创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传统地方戏曲如何融入当下、获得长远生命力的深深思考,很多尝试显然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力量。”江苏昆剧院副院长王斌认为,本届艺术节上众多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既是戏曲工作者对传承的焦虑,更是对未来的忧思,这种进取精神无疑是可贵的,也是必需的。

  是背离传统还是与时俱进

  但不少观众还是对本届艺术节上的诸多创新提出质疑,《1699·桃花扇》就被斥为:不伦不类、看不懂。

  “用清唱、合唱的方式来表现昆曲就是现代化的表达了?可它基本上已经背离了我们熟悉的昆曲,很多传统的精彩元素被剔除了,看起来很不习惯。”广东观众黎晖如此评价《1699·桃花扇》。同样,《刑场上的婚礼》《大树西迁》等剧作中的段落也遭到质疑,认为这些“现代表达”实际上妨碍了传统的传播与接受,是对传统的破坏和背离,它很可能反而加深了观众对传统戏曲的隔膜。

  《1699·桃花扇》的创作者、知名加拿大籍音乐家廖乃雄认为,中西融合的方式其实是对经典的再创造,“它原本就不是昆曲《桃花扇》,它是清唱剧《桃花扇》啊;经典应该经得起各种阐释和探索,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来传承经典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躯壳――躯壳是可以扔掉的。”

  大多数观众还是对《1699·桃花扇》的创新表示认可:合唱旋律仍严格遵循了昆曲的唱腔、唱词和曲调,用西方手段演绎东方经典无疑有助于昆曲的世界传播。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创作者们创造力的结晶。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孙晋昆认为,眼下很多地方戏曲确实步履维艰,一来观众不买账,二来面临传承危机,很多戏种濒临灭绝。如过去30多年,中国地方戏曲已经消失100多个,如今昆曲从业者也只剩600多人,比大熊猫还少;很多戏曲消亡的原因就在于太过保守,缺少进取精神自然会遭到抛弃。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则是传统的重要出路,暂时看不懂、难接受都是难免的,这恰恰说明地方戏曲的当代化之路还何其艰难。相比之下,眼下地方戏曲所做的“现代表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了。

  不妨留给市场检验

  孙晋昆认为,对于京剧、昆曲这样已经高度成熟的曲艺品种来说,保留原样是现代传承的方式之一,这也意味着创新的风险更大,难度更高。但对于很多尚在发展中的地方戏曲来说,创新的空间还很大,创作者完全可以甩开包袱,积极结合当下生活寻求“现代表达”,这才能让地方戏曲获得长足发展。

  “地方戏曲应当来自民间而不是专家、学者,成功或失败,应该让观众来评判。”孙晋昆说。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戏曲专家傅谨表示,九艺节上参加评奖的戏曲以“现代表达”寻求突破难能可贵,但最可怕的是,一些剧目仅仅为了评奖而“创新”,这样的“创新”将无法真正成为经典。“现在的市场急剧萎缩,新戏演几场就丢了。在梅兰芳的时代,是为了演出而排戏,现在是为了排戏而演出;创作变成了中心,演出成了附属品,这是很可怕的现象。”

  他进而表示,目前很多地方戏曲都渴望创新,但如果传承都没有做好,哪来创新?不少创新仅仅是声电光等视听手段的“现代表达”,外在的东西被夸大了;有的“现代表达”则是对传统的误读,比如粤剧,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出现过小提琴伴奏、草裙舞等西方元素,只是1949年之后才被剔除。相比之下,当下的粤剧其实已经“很传统”,《刑场上的婚礼》无疑是一次有趣的“反祖”。

  “我认为,别把创新看成拯救传统的救星,传统戏曲的精髓千万不能丢失——表演技术层面和综合艺术的表达才是传统的魅力所在,万变不离其宗,否则创新的代价就太惨重了,就像捡了芝麻丢掉西瓜。”傅谨说。

  傅谨赞同孙晋昆的观点,应当让传统戏曲返回民间,让观众来判定“现代表达”能否拯救戏种,让创新接受市场检验。“可悲的是,现在看戏的人确实太少了;戏曲有那么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很多影视剧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特殊时期,当社会回归常态,看戏的人会越来越多。”

 

    (编辑:黄云  实习生:张亚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