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初秋,《沈阳晚报》高级记者王传章先生相约几位老友畅游辽南冰浴沟。清晨,半轮朝阳红似火,霞光叠彩,野花含露。我们七八个半老不老的伙伴涉水跋山,玩得痛快。在奔向望湖亭时,山路崎岖,石阶陡峭,朋友们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惟有王志涛先生一马当先,捷足登顶。我在后面喊叫“老哥哥,你走得太快了!”
确实啊,你走得太快了,太快了,快得让人心疼!
我们单位的前院有一溜平房,我和王志涛各占两间。我的门前是垃圾站,所以取名“渣滓洞”;王先生比我文雅,门楣挂匾“大梦斋”。由于两家一墙之隔,我们既是同事,又是邻居。每年中秋节,他的学生、我的学生都聚会在“渣滓洞”和“大梦斋”,吃喝玩乐闹,吹打弹拉唱。众人高兴,不光是过节,主要是祝寿,因为这天是王先生的生日。
王志涛生于 1937 年 9 月 19 日,农历丁丑年八月十五,恰好中秋节。到了今年,要论虚岁,他又恰好七十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唉,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终于没迈过这道“坎”!
孟浩然有诗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我不敢称王先生的知音,只能算他众多好友中的一员。记得2000 年新世纪伊始,他原籍的一位乡亲送他两把宝剑,王先生给了我一把,接着又侃侃而谈,从宝剑谈到他的故乡。他的老家叫辛集,紧靠大运河,属河北省青县管辖。
祖父王国盛是个“粮贩子”,如同今天的农民经济人,把村里的五谷杂粮收集上来,近卖青县,远粜沧州。有一年,王国盛收来小麦,却遭连绵阴雨,粮食腐烂,赔了个底朝天。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王国盛让儿子王金科携妻抱女“闯关东”,投奔世居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的舅舅。1930年深秋,王金科到了安东,他是回族,经过一番奋斗,自己开了家回民小饭馆,店名福兴居。王志涛生于安东,他是王金科的第三个男孩。王金科侠肠古道,好交朋友。在众多朋友中,有个叫张韵臣的,是安东京剧班著名老生。张韵臣吃住在王家,行头、彩盒也放在王家。少年王志涛常常打开张韵臣的彩盒,对着镜子给自己“勾脸”。他最爱“勾”的是花脸,霸王、曹操、窦尔敦都是他喜爱的人物。张韵臣见他有点天才,闲暇无事时,还教他唱上几句“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一来二去,王志涛的“花脸”本事大有长进。
1945 年“9·3”胜利后,张韵臣转道沈阳唱戏。王家也想闯闯大码头,就跟张韵臣结伴同来沈阳,在皇姑区沙子沟开办福兴恒回民饭馆。饭馆附近有几家小戏园子,王志涛白天念小学,晚上看“蹭戏”,京剧、评剧、皮影、鼓曲、相声,见啥看啥。在通俗、简陋的艺术氛围中不断汲取营养,其本领如阳春之草,不见所长,日有所增。解放后,仅有小学文化的王志涛,在父亲的饭馆里当上小堂倌。客人们知道他会唱,他也愿唱,几乎把小饭馆变成戏园子。接触的人多了,他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共产党提倡新文艺。既然自己爱唱,就得跟共产党走!于是,他报名参加皇姑区文化馆举办的新文艺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恰逢沈阳市总工会工人艺术团招兵买马,顺理成章,他轻而易举地当上了“工艺团”的演员。“工艺团”是业余的,虽然没有报酬,却有特殊待遇。市总工会一纸公文,“任命”他到联生韧铁厂当“铁匠”,从此,多才多艺的小堂倌成了当时最吃香的工人阶级。
工人艺术团群星云集,含括了各种艺术门类。厂矿、机关、学校、企业的艺术精英们天天晚上活动在沈阳文化宫。王志涛在这里如鱼得水,拉弦唱戏、敲锣打鼓,称得起样样精通。当时,专业团体的老师们也经常到文化宫讲课,曲艺演员杨海荃、彭国良等每周来讲一次相声。王志涛虚心学习,没过半年,就与冯景顺合说《汾河湾》。他用“尖柳”表演,由于有京剧的功底,大受欢迎。1958 年,大型国企沈阳水泵厂缺少文艺骨干,厂工会相中了王志涛,想把他调入。联生韧铁厂老板虽然舍不得放人,却鼓励他说 :国营大厂比私人小厂强上万倍,别耽误前程,你去吧!
1960 年左右,我在沈阳曲艺团说评书,业余兼搞曲艺创作。当时号召体验生活,学习工农兵。所以,我常常到文化宫观摩学习。我认识了王志涛,知道他是“工艺团”的台柱子,可他不认识我。1962 年春节过后,我在曲艺团后院碰上王志涛,至今清楚记得,他先跟我握手,张嘴就是“包袱儿”,“咱俩先论论岁数,往后弟弟听哥哥的!”事后得知,春节前夕,他到沈阳曲艺厅相
声大会看演出,那时候,文艺市场真繁荣,相声演员们要赶3个场地,忙得焦头烂额。那天,第三段节目下场了,第四段的演员还没赶回来。杨海荃的徒弟周印金也是回族,他熟悉王志涛,忙说 “志涛,救场如救火,你上!”一场《学评戏》,嗓子好、味道足、作派新,响了个山崩地裂!曲艺团领导慧眼识珠,立刻把他从水泵厂调进专业团体。又经周印金介绍,拜相声前辈杨海荃为师,艺
术更加飞跃。1964 年,全国文艺界学习乌兰牧骑,号召演员“多面手”。沈阳曲艺团成立青年队,我和王志涛同一天调入。青年队是个综合队,王志涛不仅是“多面手”,还是个“全面手”,他说相声、演拉场戏、为鼓曲装腔、伴奏、管理灯光、音响,成了队里和团里的“宝贝”!
十年“浩劫”不必多说,无非是下乡改造。1971年,沈阳市样板戏学习班排演《海港》,万事俱备,只缺个好花脸扮演高志扬。也不记得哪位明白人提议 :有个说相声的王志涛嗓门不错,可以来试试。小时候的底子派上用场,他一试成功,唱了 5 年京剧花脸。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才恢复了老本行,一段相声《特殊生活》,又让他红遍了全国。
1997年 9月,王先生光荣退休。当时我就说过 “沈阳相声舞台,多少年出一个王志涛?他不该退休,应该再干几年!”王先生却心态平和,回家之后,除了应人邀请说相声,他还致力于书法 ;放下国家一级演员的架子,积极参加业余京剧活动,成了中山公园、八一公园最有名的“亭子红”。一年前,他渐渐消瘦,先说是脾大,又说是紫癜,结果是血液出了毛病。前几天,我陪评书
大家田连元先生去看他,他已处于弥留状态,不能说话了,只是躺在床上向田先生抱了抱腕,表示感谢。没想到,这次见面成了诀别,2009年5月27日凌晨1点29分,王先生真的走了……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王先生走了,他留下的不止一箭。人品、作品、书法珍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情思……
此时此刻,已是月挂天心,万籁俱静。侧耳细听,仿佛在很远的地方传来金石之音,呜呼,涛声依旧,老哥哥,你又在使“柳活”吗?
(编辑:黄云 实习生:张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