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野秋
在这个不尊崇经典的年代,看见一部又一部经典被颠覆,看见一个又一个古人被恶搞,似乎已经没有了愤怒,有的只是漠然。以至于这两天孟京辉带着他的话剧《堂吉诃德》来深圳,宣称要“尽最大可能忠于原著”,倒让我张大着嘴吃惊半天。
本来我以为作为先锋话剧骁将的孟氏,大约要狠狠地拿西班牙大师开涮的,却不料他当众坦承改编《堂吉诃德》的时候,第一稿剧本竟有17万字,因为有太多东西无法割舍,第二稿删到5万字,但这5万字相当于舞台上的3小时40分钟,最后为了不让大家都在剧场晕倒,只能再删到目前的2小时25分钟。而且还带着主创去西班牙领略了一番。
仅凭这一点,我几乎就要向孟氏鞠躬了。当然戏还没看,这个躬先留着,等看完戏再鞠也不迟。
因为这些年被各路神仙弄怕了。电影《孔子》刚杀青,导演胡玫就发了昏话,说“我们非常有幸跟国内外知名度这么高的演员周润发合作,不仅仅是我艺术生涯中的幸运,也是我们先人孔子的幸运……”其实周润发演孔子,究竟是孔子的幸运还是发哥的幸运,本无须推测,但就导演这句词不达意的马屁话,实在是辱没了祖宗,用我家乡骂小孩的话叫“失了教”。
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失了教”的人太多,有些还貌似有些文化,或者还在干着跟文化有些关系的事情。这就让人越发担心起来。
本人不是一个古板至极的冬烘先生,也不认为经典就不能碰一指头,可是看看某些拙劣的颠覆,实在让人觉得走得太远了些。有部电视剧《金瓶梅前传》,居然把武大郎变成了“暴发户”,对小保姆潘金莲一见钟情致使潘金莲与两小无猜的小学徒西门庆的纯真爱情受到严峻考验,此时警察武松出来干预……这种肆无忌惮的恶搞,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时尚。
这当然不能算完,四大名著都逐个被游戏一遍,《三国》被“水煮”过,《西游》被“大话”过,《红楼》成为“噩梦”,《水浒》也出了“Q传”。名著如此,其他作品就更不在话下了,孔乙己偷书是为了“资源共享”;荷塘月色是为了欣赏MM洗澡;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促销女郎。如此这般热闹下去,真不知再过几十年,人们能否分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因为那些印刷品和荧屏上的惊人之语,会让人误认为进了疯人院,比如“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比如“寂寞啊寂寞,不在寂寞中恋爱,就在寂寞中变态……”在对经典的颠覆和恶搞中,无知者获得了短暂的快感,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和饱学之士之间已经抹平了鸿沟,对于他们而言,用简单而粗鲁的方式,实现了对知识的嘲弄,这种嘲弄和用功比起来,实在是轻松和有趣得多。
实际上生活并不是永远只是轻松和有趣的,真正的轻松和有趣往往只有通过艰苦和枯燥来获取。就像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
经典对于任何民族都是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英国有一句风行的格言:“宁可失去英伦三岛,绝不失去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物质性的东西都可以失去,只有精神的领地是不容失去的,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人,哪怕他仍然衣冠楚楚,却只等于行尸走肉。玛雅文明的消失,最初就源于他们文化原典的散佚。中华文明决不能成为第二个玛雅文明,但如果我们继续无视甚至肢解我们的经典,如果我们继续让汉字加入各种字母和符号的混合,总有一天,会面临玛雅人在17世纪时面临的灭顶之灾。
新版话剧《堂吉诃德》让我们一反常态地受宠若惊,虽然不能说明孟京辉多么伟大,但却能说明在一个“经典缺位”的时代,我们是多么渴望经典的回归。
(实习编辑:姜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