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子
太平洋这边,中国人还在等待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过完了整个11月到1月的密集庆典。对于那些抱有浪漫幻想,热爱看一出戏最终落幕的那一场演出的人来说,1月可能是创历史纪录的一个月。这个月,将有10多场戏剧和音乐剧在百老汇落下大幕。之后,再要看原班人马演出原来的戏码,就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了。
按照“每朵乌云都镶有一圈金边”的方式来想想,密集的告别演出,在这个因金融危机而显得尤其冷酷的严冬,似乎也不算坏事。
《发胶》的男明星哈维·范尔斯坦,本周日将会最后一次挥舞着他的发胶罐子。一周后,帕蒂·鲁彭会在《吉卜赛》里为她所饰演的罗莎大妈的悲苦灵魂最后一次落下眼泪。再过一周,《春天的觉醒》当中为成长而忧伤的少年们,也会最后一次在百老汇唱出他们忧郁的心声。
喜欢看最后一场演出的人们,很少有那种砸出100多美元,只为了去看自己不喜欢的戏码最终败走百老汇的结局。恰恰相反,终场演出的观众席上,满坑满谷的多半都是演员和幕后班底的亲朋好友,还有该戏的忠实粉丝——至少,也得看过一次。比如说,有的人已经看过《仙那都》25次,于是在终场演出的观众席上看到他们眼泪汪汪地来告别,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有些狂热的粉丝对戏码的爱好程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有时粉丝们会从后台化妆间一直追到剧院门口的车道上,一路欢呼雀跃,就好像一个刚刚第一次跑完马拉松全程的人,接受他的亲人和朋友们的爱戴与祝贺一般。
现场演出的戏剧,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悲喜交集的品质。它生命短暂,只在此时此刻有引人入胜的魔力,然后就永远消逝,或等到下一次重新上演。于是,当一场已深入人心的演出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在场目睹这个时刻,会异乎寻常地让人感动。几乎每出成功戏剧的完结,都在提醒人们,美就是生命当中最易逝去的事物。
不过它们也总有夺人心魄的力量。最后一场演出所具有的能量,常常几乎能把屋顶掀翻。对于演员,长期演出也会变得厌烦。但一场戏最后几周的演出,因为告别气氛的笼罩,反而会达到最佳效果。
而且很多时候,一出戏最初参演的著名演员会在告别演出的时候,重新返回那个舞台。往往,一开始是因为他们,戏才成为经典,到了后来,他们就另有要务而离开。比如《发胶》的范尔斯坦和玛丽莎·杰瑞特·温诺克,他们都是托尼奖获得者,在《发胶》告别演出时,他们会返回这个舞台,带给人们最初的感动。
在各种告别的演出当中,被人们低估了的《海洋珍宝》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例子,演员的演出有雷霆万钧的张力,让全场观众都似乎被符咒迷住了一般。在那场演出之后,好莱坞明星哈利·贝瑞用一种近乎哀悼的口吻安慰导演,但更让她好奇的是:如此上佳的戏目为何这么快就走向了最后一场?
不过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老话总是有道理的。尽管这个月百老汇集体告别的戏目之多创下了纪录,但是低迷的经济并非罪魁祸首。有的戏本来就是限量演出,而有的长期戏码卖座了许久,总归也要结束。对于纽约的观众来说,最艰难的也许是作出抉择。光这个星期天,就有9个选择。想起来有些毛骨悚然,光是那一天结束的戏,就比6月份托尼奖开始评选之前所有新上演的戏还要多。
人们可以在《发胶》、《年轻的弗兰肯斯坦》、《13》、《波音-波音》当中作出选择。但是最值得留意的,是丽莎·明妮莉在皇宫剧院的出场,就在这个周日的下午。她的每一场演出都是表演者和狂热的观众之间的聚会,因此她的这次告别出场就更加让人期待。当她唱起《祝你有个小小的快乐的圣诞节》的时候,剧场里大概很难找到一对眼眶,里面没有泪水。
告别场也许当时火热快乐,但无法否认,哀伤的感觉还是会袭上所有人的心头。而这样的感觉,在今年也许会特别浓烈。当大幕落下,那些被人们爱着的角色又会变回普通的演员,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下一个角色。在今年这个充满恐惧的时节,这种等待会更为焦灼。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他们上台的时候,用力地鼓掌,用力地喊出Bravo!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