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浅谈京剧文化艺术的定位和走向

2008-10-01 13:56:15来源:    作者:

   

作者:廖帆

    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京剧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可似乎是口号越喊越响,事情却越办越糟。且不说如今舞台上的“精美”装潢与京剧的程式美已无法兼容,就是京剧艺术唱腔等各方面的传统也已大大地受到了侵害。老观众哀叹“京剧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而从未接触过京剧的青年朋友则惊呼:“哦!原来这就是京剧啊?”语调中所含的失望是不言而喻的。

    朱家溍先生在去世前的几个月接受一个采访时,还对建设新北京时对老城的破坏痛心不已,只说了三个字来表达自己无奈而又急切的心境:“先别拆!”对于京剧来说,我们也应当扪心自问,究竟是改革还是保留已经快灭绝的“传统”?!

    中国戏曲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京剧无疑是中国戏曲最优秀的代表。今天人才匮乏、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灭绝,自己的传统都没能保护好,我们还有什么资本来谈改革?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丢掉利益不过是经济上受点损失,但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则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齐如山曾说:“一切事情都应该随时改良,这是定而不可移的道理。但若是改而不良,就不如不改。”梅兰芳游美成功的经历可以说是最好的例证。梅剧团在出国之前,曾对“究竟应该怎样演法”的问题困惑不已。按照中国的传统来演,不知道西方观众能否看懂、是否接受;是否需要按照西方人的欣赏眼光来“修正”我们的艺术?为梅剧团打消这层顾虑的竟是美国人。“中国戏在中国演是怎样,则在外国演,也应该那样,必须一切照旧,一毫不得更改,总之你们是拿中国戏,给外国人看,外国人要看的也是中国戏,你要一有变更,那就不是完全的中国戏了”。美国的舆论说:“我们是要看看你们的戏,用不着合着我们的眼光,要想合着我们的眼光的戏,那最好是看美国戏。”这对于当时的梅剧团是一个极大的启示和鼓励,而对于如今的剧坛,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了,因为我们在迎合别人的时候已经忘记了“我是谁?”、“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我们拥有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不应该由美国人来告诉我们。

    二、永恒的古典主义精神

    人们在谈论京剧的时候,过多地把它看成是一门“俗艺术”,而忽略了它内涵着的深刻“雅文化”。诚然,根植于市民阶层的京剧艺术无疑具有最广泛的涵盖性和通俗性,但是,在孕育的近二百年的岁月里,它却能够将那么多的艺术形式如此协调地综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是代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中国古典精神的最好范例。京剧的古典精神是永世长存的,我们应该引导京剧走“经典化”的道路。

    人们习惯于将京剧衰败的原因归结于落后于时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结论恰恰相反,他们并不认为一定要在京剧中加入所谓“时尚”的元素来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因为现在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太多太多。充斥着各种想法的思潮也越来越泛滥,人们的口味都不是一个样的了,京剧要怎么样改才能迎合这么多的口味呢?显然是不现实的。京剧从古发展至今,经过了百年的考验,依然活跃在今天的舞台上。它曾经也是一种“时尚”,但是在经历了这么多年以后,它并没有因为“时尚”流行一时之后就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形成了一个古典的艺术剧种,并在当今的时代和社会中找到了它应有的地位。它之所以不会消失,是因为任何一代的人,都在努力使这种“古典”的艺术得以延续、加以保护,并予以提倡和发扬。我们要使京剧走“精化”的道路,而不是在所谓“市场”的哄抬下,降低它的品格和它的古典趣味,让它从经典的品格再次地走向所谓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流行的“时尚”,也曾经是如此的“大众”和“通俗”。而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用那样的文墨挥毫书写了,甚至没有多少人能够读懂它们的奥妙,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仍将它们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铭刻在心、引以为豪。中国的戏曲艺术和中国唐诗、宋词所走的道路应该是一样的。京剧发展至今,走的应该是艺术“范例”和“经典”的道路,而不能再使它成为“时尚”。实际上,要想再成为“时尚”,也是不可能的了。真正能精通唐诗、宋词的,欣赏、研究它们的,永远只可能是一小部分的人,对于京剧来说,我们应该使它成为“经典”的范例,使它成为后人瞻仰和学习的“典范”,让人们一提起京剧就觉得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艺术史上的骄傲。倘使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来欣赏、懂得京剧艺术的奥妙,甚至是会表演、能演出,这都无异于是天方夜谭。我们做不到这样,大可不必这样做,甚至不能这样做。

    三、京剧改革坚持移步不换形

    我们呼吁保留传统,可我们也从不排斥改革。但是,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改革方式来对待京剧,却是值得商榷,是不能、也不允许操之过急的。梅兰芳先生曾说:“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它千百年的传统,因此我们修改起来也就更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俗语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我们要正确理解梅先生这段话的含义,梅先生所说的“形”,不是简单地指京剧中某些固定不变的形式,而是指京剧作为一个艺术品种所具有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旦违背了这种规律,生硬地进行破坏和改造,虽然最终我们也能改造,但我们只能将京剧变成另外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可那已经脱离京剧改革的主题,是探讨重新创造另外一个什么新的艺术品种的问题了。

    四、全面建设“京剧文化工程”

    对于京剧舞台艺术,我们要走“经典化”的道路。而对于京剧文化,我们却要做到“雅俗共赏”,全面启动“京剧文化工程”。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典范,其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我们要把京剧作为一种文化来提倡和发扬,使其活在舞台上和人们的心中,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面。

    全面建设“京剧文化工程”,我们要把握好“一雅一俗”。所谓“一雅”,即一方面抓紧抢救濒临绝迹的“二小”、“三小”戏和传统剧目,加快整顿和提高现阶段舞台演出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强戏剧戏曲学的学科建设,并建立京剧艺术研究的学术团体。

    所谓“一俗”,即做好京剧文化的基础产品和附属品的开发。作为一种文化,京剧尽管具有高尚的品格,但它却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点滴小事中反映出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位。我们应由这个中心向四周扩散,做好京剧文化的传播和基础工作。例如京剧文化外交、京剧文化影视、京剧文化饮食等等。这些也许于舞台上的京剧程式等等没有太多的阐释和关系了,但它们为上层建筑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资金保障和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各个侧面为京剧艺术做了更为广泛的宣传。也许人们今天只是看到了一本和京剧有关的书、一部电影,明天他们或许就会成为跨入剧场的一批先驱;他们可能只在“梅府佳宴”吃过一道梅兰芳爱吃的小菜,他们或许就会产生进一步了解梅兰芳其人和梅兰芳艺术的愿望……

    我始终相信,如同莎士比亚戏剧对英国和世界的作用一样,京剧艺术也如同发掘不完的宝藏,会继续影响着未来的世界,和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

    不过,这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