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孟嘉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京剧的表演也不例外。就拿京剧中武生这一行当来讲。从学习脚步、圆场、弓箭步、马步,耗“山膀”、“起云手”、“缓手”及手式运用的这些基础训练,到开始学一出完整戏,将这出戏拉熟,再到把这出戏搬上舞台,这一系列过程都必须按步就班,踏踏实实一步步来,不能急于求成。这一过程是没有捷径可通的。近来在电视上常播出的一些武生演员及他们演出的武生戏,让观众看着总感觉不那么精彩,原因就在于这些演员中,有的是基础没砸瓷实,有的则是刚学会一出戏,还没有能将戏练熟就忙于登台演出,再有一种就是从录像带中只学习到了前辈艺术家们的“数”,自己理解不了这个人物的表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所以这种演员演的戏,只有“数”没有戏,这种演出也就经不起琢磨。
当年我祖父(李洪春)在世时常说“成为一名好角儿,第一是上乘的传授,第二才是个人艺术造诣。如果给孩子说戏一定得是身上没毛病,还得是个唱明白戏的人。嘉嘉要是能跟金璐、或者玉声学都毁不了。”祖父的话说明了教戏的老师是极为重要。因为是开蒙,祖父就对家里人说“这捏骨缝的事,就别让他金璐师伯费劲了。”于是我的开蒙就交给了三伯。三伯为我选的开蒙戏是《小商河》,这出戏是我三伯李玉声的代表剧目,他选这出戏做为给我开蒙的主要目的是:一、这出戏身段难,有很多单枪与马鞭的动作与造型;二、技巧多,各式各样的鹞子翻身;三、对脚下功力要求高,圆场、云步、搓步、脚下要求稳,不能有费步。如果上一步就要有上这一步的道理。如能掌握了这些要点,就可以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武生打下相当硬的底子了。学完了《小商河》这样的戏,再学习其他武戏也就相对容易多了。至今我能够在舞台上圆满演好的每出戏,完全是受益于这出《小商河》。
三伯教戏时仔细之极,每一个动作,上身如何动,手如何缓,缓手时眼睛看什么地方,手缓到什么地方脚下动哪一步,身子如何让靠旗,如何要锣经,坑卡麻砸都说得非常精确。三伯在技巧设计与安排上,也非常讲究。《小商河》“三场边”中的“三个单腿翻身”,表面看来是一个技巧,但三伯在舞台上运用时,完全是为了表现环境而安排的。三伯教得明白,我自然也就学得明白。这出《小商河》给我砸下了极深的基础。
在跟随四伯(李润声)学戏时,四伯常教导我京剧武生的表演要做到“意到技随、形开神现”。四伯的教学特点是要求脸上与身上的配合。在教我《挑华车》“挑车”一场戏时,高宠每挑一辆车时内心活动是不一样的,眼神也就不能一样。见头一辆车,高宠不知到是什么东西,这时有一个看大枪的“戏”。这样的表演是让观众看到高宠内心的语言“有这杆枪我什么都不用怕”。在看我金璐师伯演出的《挑华车》时,他在挑车一场戏中,重点是放在演戏上,他眼神与身段的配合完美之极。现在很多演员在唱这场戏时,都不重视肢体的语言了,他们就想等着拿摔叉得好了。这些演员演的也就不是高宠了,他们只是在舞台上卖艺。所以看这些演员的演出是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看过这些演员的演出,总让我想起老艺术家们常说的一句话“跟不会一样”。这句话实际上话糙而理不糙,因为一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是可以看出他这出戏是否受过高人的指点,是学过(有老师教不是看录像学的)、还是拉过的。
我从小受三伯、四伯以及我的众位师伯们这样一系列的教育,深知舞台上人物的表演重点应当放在何处,以何种技巧来合理的配合表演。如果在舞台上只靠单独卖弄技巧而博得观众掌声的演员,演的只是杂技而不是戏,也就更谈不上什么人物了。现在杂技团的演员们都训练身段及面部表情了,京剧演员们恰恰到不重视这一应当最受重视的要点了。且先不谈戏中人物的表演,就武生身段的规范现在也没有了。过去连一个“山膀”的动作,各行当“拉开”时的手放在什么位置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生齐胸;净齐肩;旦齐乳;丑齐脐。现在看某些演员在台上“拉一个山膀”,用传统的规范要求来检验一下他们的身段,我都不知他们到底是什么“行当”?再拿程式动作“起霸”来说,现在许多演员在舞台上“起霸”时,所站的几个位置都不准确。上场的“四击头”应站在何处,“三劈腿”应落到何处,撤步时左、右两只手各应放在哪儿,眼睛看什么地方,虎口朝何处,两个“四击头”亮在什么地方,这些都应该是有准地方的。光从以上这两点来说,就可看出京剧的表演是有严格规定的。身段动作与舞台位置都是要极其准确的。
京剧表演的难度极深,所以也就很难掌握。我认为京剧现在在如此的黯淡的时期,就更应当严格的规范演员的表演。我们要经常向专家请教,请专家们指明路途。不能自已在舞台上面盲目摸索。趁年青可以在舞台上充分发挥技巧,但要积累经验,要想达到炉火纯青,还一定要从刻画人物的表演着手,不能唱一辈子糊涂戏。
京剧现在很不景气,我们既然干了这一行业,就不能甘心随它灭亡,虽然不能将它发扬光大,但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拯救它。望我们的所有武戏演员在演每一出戏之前,一定要先学会这出戏,等将这出戏“拉熟”之后再搬上舞台。每演一出戏就要有给人留下回味的地方。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才对得起花钱买票看戏的观众们。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