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潜云生
孟小冬作为京剧界的女老生的杰出代表,以继承余叔岩先生的艺术而著称于世。在整个京剧史的评定中,孟先生作为一流的老生演员,并没有开宗立派,而是踏踏实实亦步亦趋的继承余派艺术,至今我们还在怀念她,她的音响还是我们学习的模范。谁说没有创新就不行呢?孟小冬就没有新剧目,杨宝森也唱了一辈子传统戏,可他们的艺术却真正可以永恒。现如今的诸多勇于创新的先锋们,你们的艺术会永恒么?和宝堂先生前一段时间在中国京剧杂志说过,现在许多把创新放在嘴边上的领导和演员,恰恰是没有传统根基的,只看过、只会一两出戏,那可不就得靠创新吃饭么?否则演什么呢? 恰恰是一出《搜孤救孤》,现在有几个人能唱得如孟小冬的十之四五?那么不比孟小冬,谁又能比得过票友出身的钱培荣、赵培鑫。如果不把心思花在做么唱戏上,那么,什么艺术家、什么团长也不过是头衔而已。
一楼真是满坑满谷。(另外听蹭尔的也太多了,还有蛮不讲理者。)前半部分是清唱。共有十三位全国各地的女老生参加清唱。然而她们之中竟有一半唱的并不是正宗余派,这实在不切题。
如王文端,唱得真没有余派的劲头。(解放后的李少春,已经有了自己风格,许多地方脱离了余派。)我想王文端现在靠的是孩子气,靠的是可爱,长大了怎么办,就凭她的唱么?
太多的清唱真是不过尔尔,令人失望,有的稚嫩,有的颇似老旦,还有的竟出了花脸音。
由奇近来年演出机会不多,我看学津先生和高彤合演四进士,她竟扮一门子,真无用武之地。前几年在段祺瑞旧宅听她唱沙桥饯别、一捧雪、捉放曹,颇为卖力。这回唱沙桥饯别、一捧雪,一段平稳,一段有高腔,显出其聪明。一捧雪高音不足。据我印象,一捧雪的回龙过门就是最简单的那种,而琴师拉了一个类似于搜孤的大过门,还很复杂,实在多余。
杨淼小有名气,唱的也还平整规矩。下面又请上田慧合唱武家坡,颇为冗长,这类晚会还是短些好。田慧颇似九爷,嗓音也亮堂圆润,奈何“我父在朝为官宦”一句突然忘词,唱回前面“军爷说话理不端”,出口即反应过来赶紧调整,倒也机智,后面还不错。
惟姜培培,真颇有可观,较其他有上下床之判。可谓余味悠扬,水平决不下于珮瑜,某些方面恐怕还要过之,但一总评,未免就落后,盖珮瑜是角儿也。选三段上板的和几句散板,那几句散板是解放后戏剧界极左思潮下删去的。而观众不觉长,快三眼一段剧场好声不绝。
我看节目单上有陈平一的名字,想来是为培培伴奏,当场却是北京京剧院的秦勤操琴,而平一到散戏一直未出现。
孙惠珠资格较老,原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的,师从众多名家,当年的戏曲学院真是名师啊,像教马派的迟金声先生,教刘派的朱鸿升先生,教谭派的王世续先生,杨派的李鸣盛先生,武生行中的高盛麟先生、尚长春先生、王金璐先生,就冲生行的老师,那是多好啊。而今…… [NextPage]
中场休息见张铁林在大厅一角抽烟,与人闲谈。张皮肤极好,面容润滑。(此时要签名或合影最煞风景。)在剧场见名人机会很多,像王刚、张国立夫妇、陈凯歌夫妇都常在剧场见到。上回还见到杨立新,早已不奇怪了。在这样场合,果然不是追星的地方,也没有人簇拥张铁林,呵呵。
大轴王珮瑜的《搜孤救孤》。珮瑜这几年在神情做派上进步真是不小。举手投足都沉稳边式。而“背转身来笑吟吟”两句稍显的劲头不足,身段也不够漂亮,较张文娟先生就差一些(张先生此戏很好,然牵头穿蓝褶子不知何所依据)。打公孙的身段也觉得不太美观。头场和劝妻的念白略显粗略。这是瑕疵。然不足掩其美也。
我这里存有一份若干年前珮瑜的清唱录像,竟裹一厚重羽绒服上台,颇有意思,人当年还有些青涩,然所唱已经脱离了俗气,真假声衔接极自然,浑然天成,这几年反觉得今不如昔。
花脸气质欠佳,嗓音也单薄。公孙差强人意,抢背竟走一假的,然台底下的好都上来了,呵呵。这场观众真是捧,好多地方气氛真热闹。
散场时候,看到谭立曾搀扶谭元寿先生去后台,还有叶蓬先生和艾美君老师。还看到有张纪中。入场时候见到谭派名票叶庆柱。
我们都有感叹,这次纪念不够隆重。就阵容来说还是太单薄了。为什么不能请孟先生大弟子钱培荣先生和张文娟先生来呢?为什么不请孟先生诸弟子和再传弟子清唱呢?那将是一次视听盛宴。
孟小冬有一种美,还有一种刚毅,孟小冬的内心是摇曳的,她的唱也有摇曳的美。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