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关于“裘派传承”的思考

2008-08-26 10:33:36来源:    作者:

   

作者:王家熙

    在纪念裘盛戎诞辰八十周年之际,值得人们关心的莫过于裘派乃至整个花脸艺术的传承问题了。

    裘盛戎精于铜锤,兼擅架子、武花,他对净角的唱、念、做、舞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拓。特别是在演唱方面,裘盛戎的创造是大师级的,他与杨宝森、张君秋共同代表着当代戏曲演唱艺术的最高水平。目下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明显存在着对“复制品”评价过高的偏向;一是作为净行本体特征的阳刚之气、豪壮之美有被忽视和淡化的趋势。

    多年来,裘派艺术的继承较多地停留在模仿和复制阶段,而又局限于复制他的唱腔。继承流派,一般要经过复制的阶段,尤其在京剧处于不景气的时期,为了使优秀的艺术流派得以延绵,模仿复制往往忽略裘盛戎的独创精神。单论嗓音,裘盛戎不能和金少山相比,但他却以深厚的功力和多彩的技法,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造型,非但韵味醇厚,而且气势雄浑,天然大方。可是有的模仿者音量很小,是靠小话筒来扩大鼻音特征,再加缺乏功力,声音必然相当单薄,而且难免矫揉造作。由于有些观众怀念裘,退而求其次,感到有几分似处也好。为了满足这种心理而推行、宣传复制品也可能是客观需要使然。

    不料那些经不器推敲(甚至连字韵的谬误都俯拾皆是)的模仿之作身价陡增,有的文章在推销时竟至不尊重事实地贬低真品,一直到了不惜全面贬低裘盛戎艺术成就的地步。如《沧海艺魂》一书竟称方荣翔咬字、归韵、唱[快板]等技艺“皆非老裘所及”,这实在已经使尊重艺术的人们忍无可忍了。这显然是不利于花脸行当发展的舆论。一些青年演员学裘派,实际是对复制品的再复制,这当然不能把裘派艺术真正学到手,而且长此下去,难免导致艺术退化。裘盛戎本人留下的音响资料并不少。我认为,学习和研究裘派,应以裘先生本人的资料为主,对真品和复制品必须有所鉴别,尤其是要帮助青年演员辨明精粗,提高鉴赏能力。

    裘派真品的基调是阳刚美。而裘盛戎一个突出的特点却是在“刚”中注入了很大分量的“柔”。但是过犹不及,不能把裘派的“柔”发挥到不恰当的程度,裘盛戎的主体特征,毕竟仍然是刚健雄浑,不失花脸的风沙之气。

    其实,早在六十年代,美学理论家秋文(即叶秀山)于充分肯定裘盛戎对加强花脸唱工韵味方面的巨大贡献之同时,就曾提醒:净行应保持粗犷、豪放之美,要防止花脸本体特征的失落。不幸,这种倾向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已令人不安地显示出来。如有的文章就赞扬裘派流传中已“形成了犹如二月花似的娇媚娴静之特征”。如果按照“娇媚娴静”的路子走下去,难道不是花脸艺术的悲剧吗?

    我们今天再度纪念裘盛戎先生,应该尊重他的成功经验,提倡他那厚积薄发的创造精神,驳转某些不利于花脸艺术建设的导向,鼓励中青年演员艰苦创业、开拓新路,扎扎实实地为重振花脸雄风做些有益的工作。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