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戏曲教育呼唤更多自主空间

2008-07-23 21:56:40来源:    作者:

   

作者:傅谨

    20世纪初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我国以私塾为主体的普通知识教育体系,影响也渐及以科班为主体的戏曲表演与演奏人才培养体系及整个艺术教育领域。从1912年创办的西安易俗社到1930年成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西方教育理念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中国戏曲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中国戏曲学校为核心,逐步形成了融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为一体的有鲜明特色的戏曲人才培养新模式,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成立并开始招收本科,戏曲表演与演奏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向现代教育靠拢。

    但是总结中国当代戏曲教育近60年的经验,尤其是中国有培养戏曲表演人才的大学的近30年历史,如何成功地培养出合格乃至于优秀的戏曲表演人才,仍然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深思的环节,中国戏曲学院以及各地戏曲院校都面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正缘于现代教育制度与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矛盾。

    戏曲招生应放宽年龄限制

    包括戏曲类中专和大学在内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机构与传统科班首要的差异在于招生制度。相对于科班无选择地招收贫困人家幼童加以刻苦训练的情形,现在的大学或中专都实施严格的招生选拔制度,尽管由于戏曲在社会上逐渐趋冷,学校仍有机会从数倍甚至数十倍愿意就读的报考者中选择先天条件较佳的学生实施专业化教育。从理论上,这样的招生机制显然比起科班更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表演艺术人才。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戏曲表演就像体育训练一样,要“从娃娃抓起”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在儿童骨骼尚未定型之前就开始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幼功”的重要性。现实的状况是,中专招收的小学毕业生学戏年龄已经偏大,更遑论大学。戏曲学校只能招收专业基础空白、且已过最佳学戏年龄的学生,即使老师和学生自己都花费数倍的努力,技艺的发展前景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身体条件所限,进而严重影响戏曲表演全行业技艺水平的提升,并且影响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与成材率;戏曲学院的表演演奏专业学生又只能从戏曲类中专毕业生中录取,没有足够可供选择的生源,更成为戏曲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艺术教育都要从低龄起步,并非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特有的苛求。区别在于,音乐演奏与舞蹈等同样需要“幼功”的艺术门类,在各大中小城市已经有数量不等的课内外培训班,一些幼儿园和小学还专门开设类似课程,然而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即使有志于学习戏曲表演的适龄儿童,也基本找不到可以接受较正规的戏曲启蒙教育的机构。让学生在接受戏曲教育的适宜年龄起步,改变中专以及大学招生的年龄限制,让学生有机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适宜的时间段接受戏曲启蒙教育,是保证戏曲表演技艺传承的重要一环。

    应有特殊的学制及课程安排

    合适的生源很重要,学制以及课程安排同样重要。为了符合公共教育的统一规范,目前培养戏曲表演演奏人才的专门学校——无论大学还是中专——都只能机械套用公共教育领域的相应学制,并没有考虑这样的学制安排是否符合戏曲表演演奏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面对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千篇一律的、僵化的三年或四年制的学制,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得不到重视与尊重,参照学生资质因材施教,为戏曲表演与演奏这类需要接受高度复杂与专门的技术训练的人才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和计划,更无从谈起。具体到培养的细节上矛盾尤其突出。戏曲基本功训练应该不间断地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是让学生的身体经常接受极限训练从而提升素质的需要,也是由于功法训练不能因季节变换而遽然中止。现行教育制度中有关寒、暑假的安排,显然与戏曲表演演奏人才培养的这些起码应遵循的规律相悖。尤其是每年要经历漫长的暑假,本该持续训练的学生却要离校两个月左右,演员培养这种特殊教育必需的连续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这些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暑假期间假如连每天自行练功也无法坚持,退功就更是必然的结果,暑假的两个月足以让此前一学期的训练前功尽弃。因而,公共教育的学制规定,对于以训练戏曲演员为目标的教育机构而言极不适宜。如果这样的学制(包括学期设计)不做根本改变,那么戏曲表演与演奏人才培养的效率就很难真正提高。

[NextPage]

    戏曲教育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传统科班虽然培养方式各异,但是千百年来,经过许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尤其是直接从经典剧目表演的技术模仿入手,通过剧目习演由浅入深地提高技艺水平;尽可能早地让学生进入面向公众的商业性演出实践,也是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手段。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戏曲表演演奏人才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

    然而,现行戏曲教育的教学环节问题多多。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们简单化地以通才教育的模式实施并规范艺术教育,将国家对一般公共教育的普遍要求加之于艺术人才培养这种特殊教育上。如课程安排上,过多注意这些专门人才成长过程中所需的非专业课程,而没有为专业教育腾出足够多的时间与空间。目前,从中专到大学,戏曲表演演奏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以三分之一左右时间修习外语、政治、语文等多门国家明文规定的公共课程,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完成学业取得毕业文凭。诚然,教育行政部门仅仅就公共课程提出修习课时以及考试标准等方面的刚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行政部门将专业评价的空间留给院校自身的思路;要求专业人才拥有现代社会人必须掌握的基础文化知识,也并无大错,但公共课程数量过多,而且缺乏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学生在院校内本应用于专业学习训练的宝贵的就读时间,严重冲击了专业领域的学习与训练,这确实已经成为几乎所有艺术、体育以及更多类似的专科院校都为之苦恼的难题;再加上寒、暑假的间隔,学生在专业教育方面花费的时间严重不足等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正视的程度。

    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除了这些各门类艺术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戏曲教育还有独特的困难。现行的戏曲教育制度继承了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以经典剧目为单元的“成品教学”模式,却难以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无法将演出纳入现有课程设置规范,另一方面,基于戏曲相对萧条的现状,院校很难为在校学生安排课外商演,更不用说让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每天登台演出,在演出市场上经受直接与观众互动的严峻考验,同步完成技艺水平提升与舞台经验积累的过程。剧目学习与演出实践割裂,不能通过演出实践强化剧目学习中掌握的技艺,导致表演人才培养事倍功半,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戏曲表演技艺的传承。至于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剧团,多数要从扮演龙套、配角起步,熬到有机会出演主角时技艺多已荒疏,则是人才成长的另一个瓶颈。

    戏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其丰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体现了中国表演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继承这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并将之传之后世,既是繁荣当代文艺舞台的需要,也是当代戏曲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但现实的重重制约,却不同程度地束缚了戏曲教育的手脚,直接间接地制约着戏曲教育的成效。总结历史经验,遵循戏曲教育的内在规律,给戏曲院校更多自主空间,在招收与培养过程中提供一系列特殊政策,改进课程设置,并且辅以更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才是中国的戏曲教育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