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耀民
在文学的殿堂内,戏剧文学一直有着崇高的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以荷马史诗为标志的叙事文学和以希腊悲、喜剧为标志的戏剧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两大渊源。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希腊悲剧。在中国,唐诗宋词之后就是元曲,到了明代,更是有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成熟的长篇戏剧文学体裁——传奇,成为一个时代文学高峰的标志,比《红楼梦》等的诞生早了许多。
这是“先前阔”的事实。就现状而言,在世界文学的世界里,戏剧文学仍然称雄一隅,受到极大的尊重和关注。这里偷懒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例,得主中就有贝克特、萨特、达里奥夫、高行健等剧作家。许多文学大师、名家都兼顾戏剧创作,如雨果、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茅盾、老舍、郭沫若,以及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使戏剧文学更显巍峨。国外文学界似有无形的惯例,一样写剧本,从事戏剧创作的可称之为作家,从事电影电视剧创作的却只能叫编剧。诺贝尔文学奖只有给剧作家的,没有给编剧的,编剧只好到好莱坞去争取。戏剧在文学界,影视在娱乐圈,大致如此。且不说这现象合不合理,只是从中看出戏剧文学的“贵族”一面,尽管有些“没落”。
这“没落”在我们这里表现得尤为充分。起码有20多年了,曾给中国文学大添光彩的戏剧文学,正在被从中国文学的殿堂里慢慢地“请”出去。全国各类文学期刊早就不再刊登戏剧剧本。书店、图书馆也难觅戏剧文学作品的身影。作家协会——这一文学界最具权威性的机构,分设小说、诗歌、散文、理论、儿童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影视等组,连戏剧两个字也找不到;而戏剧家协会则是演员和导演的天下。各类“文学奖”基本不考虑戏剧文学,而“戏剧奖”基本不给戏剧作家。中国文学界全面忽略戏剧文学,奇怪的是,连戏剧界也不重视戏剧文学。大家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而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难以发表、出版、得奖等等只是表象,实质是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地位的缺失、整体的孱弱。
如果说文学界忽视戏剧文学是自轻的话,那么,戏剧界轻视戏剧文学则是自贱了。戏剧这一艺术样式,从原始发展到成熟,文学是其催生的营养和激素;戏剧史上的每一次浪潮、反叛和变革,无不以作家作品为标志。一部戏剧史,就是作家作品史。然而现在,戏剧对文本的轻视已到了花样翻尽、黔驴技穷的地步。郑重其事地研究所谓“无文本的文本”,把文学只当成是戏剧的“语言”而不知其实是“灵魂”,主动削弱、排除文学元素的结果,正日益使戏剧走向质量低劣、乏人问津的“伪艺术”。
也许,只有当更多的文学家像王安忆、莫言那样,对戏剧创作发生兴趣,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标高才能重新得以刷新,戏剧文学才能重归文学的殿堂。
(编辑:一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