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个摄影家的葫芦丝情缘

2013-11-22 09:45:42来源:凤凰网    作者:

   

  “倘若我能像伟人一样活83岁,那么,前23年是学习,接下来30年从事摄影,再30从事音乐。”这是汪培康在2008年葫芦丝?巴乌独奏音乐会上的感言。
 
  无论是执着于摄影还是醉情于葫芦丝,汪培康一直强调,这其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缘分。
 
  用镜头记录真实生活,用音乐传递快乐,梦想的力量让汪佩康在艺术的道路上无比执着。
 
  踏入摄影界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汪培康出生于湖南临湘秀美的桃林河畔,“无论走到哪里,我心中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山水。”汪培康说,家乡幽静蜿蜒的小河一直以来都是他创作的源泉。
 
  踏入摄影界,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1969年,因为取消高考而中断求学路的汪培康,应征到江西航空兵空军某师文工团,因表现出色1971年3月被派到福州军区空军学习摄影。
 
  半个月的实地采访,汪培康凭着农家子弟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用镜头记录了空军战士生活、训练的真实影像,这让他在全军摄影界小有名气,其作品还被《福建日报》、《前线报》、《空军报》等多家媒体采用。
 
  “摄影能让我静下心来观察生活”
 
  汪培康表示,30年的摄影经历让他有了一双“犀利”的眼睛,总是能捕捉到平凡而又感人的细节。
 
  汪培康深知好的作品源自于生活。1989年9月,他为了拍出一组能反映湖区渔民生活的片子,与渔民同住了三天三夜,深入体验渔民生活,终于拍出了一组令他爱不释手的片子。
 
  “摄影工作总是能让我平心静气地观察生活,最真实的影像也是最动人的。”汪培康说,在他所举办的30多次大小摄影作品展中,最具影响力的《洞庭鱼米乡》晋京展和岳阳98抗洪抢险摄影展都是“动中取静”的好范例。
 
  2000年,汪培康以一场个人摄影作品展的形式结束了他的摄影生涯。“洞庭情”、“军旅赞”、“山河颂”,这三段式的主题摄影展,叙述了一个摄影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热爱。
 
  与音乐不期而遇醉情传统民乐
 
  “我对音乐一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痴迷。”汪培康这样总结他的音乐之路。
 
  汪培康说,他从小就有一个关于音乐的梦想。“我们家对面有一位就职于中央乐团的音乐家,长笛吹奏得很不错。”在年少的汪培康心中,悠扬婉转的笛声让他神往,从那时起,汪培康的心中也萌发了音乐的种子:要是自己也有一只笛子该多好!
 
  上初中时,汪培康多次向父亲申请,终于花两毛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乐器——短笛。从此,汪培康对民俗乐器的热爱持续升温。
 
  高中时期,汪培康首次接触到了二胡,但由于囊中羞涩,他只好“自寻出路”。“没有专业的蟒蛇皮,我就去山涧抓石蛙,尽管做出来的二胡音质不佳,但总算能有一个练习的工具。”汪培康说。
 
  时间的年轮划到1967年,高中即将毕业的汪培康本想考入音乐学院,可是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他的音乐梦想,汪培康被下放到了临湘白云矿,在那里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一段日子,每天挑矿后难得的休息时间,他依然会吹一会笛子。
 
  回忆起往昔,汪培康说,音乐给了他支撑梦想的力量。
 
  结缘葫芦丝游走于艺术的殿堂
 
  “与葫芦丝结缘是在2001年。”汪培康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晚上,他坐在家中看电视,当时正播放着一个葫芦丝演奏曲。“我当时很惊叹,世间怎么会有这样优美动人的声音。”
 
  此后,汪培康一直着迷于“这种神奇的曲调。”他还委托云南的战友给他寄来了一把葫芦丝。汪培康说,葫芦丝给他退休后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为了学好葫芦丝,汪培康每天花费8个小时的时间,不间断地勤加练习。为了掌握好演奏基础,每一个指法和气息都要反复地联系很多遍。汪培康说,有时候一天他只练习一个音。
 
  正是这种对音乐的执着热爱,汪培康尝到了甜头。
 
  2005年,汪培康在云南的第一届葫芦丝演奏比赛上吹奏了《竹林深处》,其作品获得了此次大赛的银奖,他在演奏中对两个音阶的修改,也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NextPage]
 
  7年音乐执着奏响《水之恋》
 
  2007年,汪培康再次参加云南葫芦丝比赛,又摘得银奖。此时的汪培康已经对葫芦丝作品的再加工有了一定经验,自创作品《水之恋》也初见端倪。
 
  家乡的河水,层峦叠翠的山峰,曲调婉转的民歌,这些原生态的音乐素材,最终成就了葫芦丝名曲《水之恋》。十年磨一剑,汪培康的这首《水之恋》,就是一个音乐人对艺术的7年执着。
 
  早在2003年4月份,汪培康已经着手于《水之恋》的创作。“《水之恋》最初的名字叫《版纳泉》,后因美国洛杉矶乐团要引进才改名为《水之恋》。”汪培康透露,从最初创作到2011年成曲,这期间有两个人给了他莫大的帮助。
 
  “广西桂林歌舞团的作曲和指挥黄海平老师对曲子做了一些完善,后经‘葫芦丝王子’李春华的打磨最终成曲。”汪培康感慨,音乐赋予了他年轻的心态,更让他结识到了一辈子的知己。
 
  2011年,《水之恋》获得2011年全国巴乌邀请赛比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2013年1月,汪培康还被邀请为云南巴乌比赛的评委。汪培康说,“在梦想开始地方得到肯定,这是一个奇妙的轮回。”
 
  “感谢我背后默默支持我的伴侣”
 
  “倘若我能像伟人一样活83岁,那么,前23年是学习,接下来三十年从事摄影,再三十年从事音乐。” 这是汪培康在2008年葫芦丝?巴乌独奏音乐会上的感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成为了汪培康先生整个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音乐是没有门第和国界的,是自由而高尚的。
 
  “让跟多的人接触到葫芦丝,感受它的美妙。”2005年,汪培康在家办起了葫芦丝培训班。本来就爱好音乐的汪夫人梁和英在汪培康的影响下也学会了吹葫芦丝,还担任入门班级的老师。
 
  “我能有今天,离不开我夫人的支持,在最艰苦的那段日子里,她始终站在我的身后,默默鼓励我,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我都十分感谢站在我背后的这位伴侣。”汪培康说话时,夫妻二人相视一笑,温暖在眉目中自然流淌。
 
  平心静气传递音乐正能量
 
  “老年人练习葫芦丝平心静气,年轻人学习葫芦丝陶冶情操。”汪培康的培训班开办以来,已经有1000多人从培训班学习到了葫芦丝的演奏技巧。
 
  “老年班800多人,最年长的已经78岁,青少年班共200多人。”汪培康说,孩子们通过学习葫芦丝,懂得了人生的“尺度”,在音乐和现实生活中,都应该有张弛,任何事情都有自己固定的规则和节奏。“做事按照‘规则’行事,不然就跟不上‘节奏’了。
 
  而老人们通过学习葫芦丝,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让他们获得到了一些修身养性的心得——心静、心宽,家庭和睦,才能快乐,乐而生康,终能长寿。
 
  说起葫芦丝培训班的“教育哲学”,汪培康喜笑颜开地说:“这也是在传递一种正能量。”
 
  赞叹海南是灵感源泉愿为海南谱曲
 
  “海南的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浓郁,是个适合创作的好地方。”汪培康说,来海南的这两天,他已经被海南岛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我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创作的念头。”汪培康说。
 
  火山石做的围墙,万泉河边的流水、五指山下的葱郁,汪培康说起海南可创作的素材如数家珍。
 
  “在海南儋州的农业科技园种植园区,工人们的辛勤劳作和科研人员的执着,让我深深为之感动。”汪培康说,海南是一个极富热情的岛屿,他有勤劳的人民和淳朴的民风,这些动人的细节,总会带给人莫名的感动。汪培康说:“如果将这些编成曲调,一定是悠扬而热情的好曲子。”
 
  人物简介
 
  汪培康,毕业于武汉大学,副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南画报》特约记者、岳阳市民族吹管乐委员会副主任。历任群众艺术馆美术摄影工作室主任、副馆长、党支部书记、市花鼓戏剧团团长、岳阳市民族乐团团长、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岳阳市专家委员会委员。
 
  (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