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满招损,谦受益,实乃画廊之道——李宜霖访谈

2007-11-07 20:59:57来源:世纪艺术网    作者:

   

作者:董璎莹

访谈时间:2007年8月23日 (周四) 13:30-14:30

访谈地点:798At Cafe(798艺术区)

访谈对象:李宜霖

采 访 人:董璎莹

     李宜霖印象

      李宜霖这个名字可能对大家来说还有些陌生,但是作为台湾资历最老的画廊之一亚洲艺术中心大家想必就不再陌生。

     亚洲艺术中心是李敦朗一手创立起来的,历时已二十多年,主要以经营中国早期传统绘画为主,到了第二代李宜霖这里开始有了整体的转变,尤其是北京馆的设立其风格完全转向中国当代艺术。

     李宜霖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营销管理硕士毕业,虽然拥有留洋背景,但其言谈举止完全是中庸之道,有一种谦谦君子之风。他的外表给人感觉干净利落,甚至可以说单纯可爱,这样形容一个经营画廊业的男士未免有些不妥,但他所散发出的这种气息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其处事彬彬有礼,有一种礼贤下士之品格,举止透露出礼仪之邦曾经的优良美德,永远让人感到温馨,就是你有再大的怨气当面对他的时候都会为之化解,这就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访谈实录

     董璎莹(以下简称璎):我们就开门见山地谈一下你们画廊独特的运作模式以及自身的战略目标吧?

     李宜霖(以下简称李):作为一家正规画廊,亚洲艺术中心主要是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平台,帮艺术家做推广,慢慢的长期去做,然后介绍给我们的客户,希望可以在艺术家和我们的客户之间扮演一座专业桥梁的角色。我们画廊的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提供给社会大众一个用来交流、认知、欣赏艺术的地方,这样做就显示出了画廊的一个社会功能,它可以对整体社会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升,这就是我们画廊比较注重的两个方面。我们希望把一个艺术家从一个区域性的范围推广到一个国际性的舞台,这取决于他的艺术创作是不是能够国际性,我觉得艺术是无疆界的,它是透过视觉经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感受、去理解的,不像文字那样局限。我们最早的运作方式就是为艺术家办展览,主要是在自己的画廊空间办展览还有就是参加艺术博览会,以及与国内外的美术馆合作。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两三年先把亚洲区巩固好,然后向欧美拓展。

璎:你觉得现在还不适合在欧美发展?

李:对,我们的能力还到不了那么远。

璎:你所谓的能力是指哪方面?

     李:我们画廊早期并不是以经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是全世界比较关注的一块,我们是想把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推出去,但我们来北京比较晚,所以我们拥有的艺术家资源不多,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两三年的时间来累积资源,另外作为一家中国的画廊,我们要巩固这个区域才对,西方的画廊已经攻到我们的门下了,我们不能只顾着欧美市场而丢失自身的领地,后防线都没了,前线的补给自然会出问题,因此我觉得还是先把这面做好再慢慢地向欧美发展。

璎:据我了解,你们画廊已经历时很久了。

[NextPage]

     李:对,1982年成立于台湾,到目前为止已经26年了。很多人都说我们画廊历史悠久,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画廊空间大不大并不是决定画廊好不好的绝对标准一样,我们要看到的是它能够开26年的这种存活的道理,譬如说我们的专业不完全在当代,这其中有一定历史性因素。

璎:你们代理的艺术家都是中国比较早期的油画家。

     李:对,你也知道台湾被日本殖民了50年,而亚洲区美术启蒙比较早的国家就是日本,从明治维新时就已经开始,我们很多艺术家都是到日本留学,而大家比较能接受的就是那些从日本还有一些从欧洲留学回来的艺术家,这些人画的大部分是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我们最开始就是以经营这些艺术家而发起的,在90年代以前大部分台湾的画廊都是经营这个方向。

璎:这是台湾画廊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李:对。

璎:你刚刚提到,来北京之后累积艺术家资源,那么这个资源你是怎样累积的?

     李:我们进入的时间比较晚,坦白说目前很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都拿不到,而且如果和这些艺术家第一次接触就要买作品,这样的方式对很多艺术家也许并不是那么习惯和信任,因此我的方式就是先与他们做朋友,让彼此都互相了解,然后再看有没有机会去合作,这一年来我并没有跟很多好的艺术家做一些买卖的关系,但是我觉得大家对我们的印象应该还是蛮正面的。因此我想在一两年之内艺术家资源应该会累积得多一些。

璎:那么这个过程是不是有一定的难度?

李:当然有。

璎:会有些水土不服?

     李:可能两地之间在做事方式和思考方式上有些不同,但是我能够接受,我也乐意去学习及适应。那段过程已经慢慢过去了,现在大家对亚洲艺术中心应该有个基本认识了。

璎:在台湾,亚洲艺术中心是很有名望的?
李:对,因为历史比较悠久,整体运作以及推荐的艺术家都是蛮受到大家肯定的。

     璎:画廊在中国仍属于一种新兴事物,因为在欧美画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而对于他们来说画廊的历史是很重要的。

     李:对,画廊的历史代表着它的一个品牌,品牌里面包含着很多东西,如专业、诚信、服务等等,通过这段时间与艺术家的接触我发现诚信对于大家来说很重要,比如说,一个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品交给我,这代表着他对我的信任,也就是一个画廊所带给他们诚信的印象,如果你没有诚信的印象那么你用再多的钱买他的艺术品,他可能也不会给你。

璎:谈到诚信就牵涉到跟艺术家的合作方式,你们是什么样的一种方式呢?

     李:有很多种,在台湾就比较单纯,要么代理,要么就是一次性合作,这里面有寄卖、有买断,每个艺术家会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和画廊想法的不同而有不同方式的配合,针对不同的艺术家和不同的展览会有不同的做法。

璎:那你是怎样选择艺术家的?

李:我们目前是从一个比较综合的角度来选择:

     ①时代性,譬如说,现在的艺术家创作印象派的东西,他会画得非常好,但是他不会在现在当下的美术史上留下任何痕迹,因为印象派已经在一百多年前就被西方的艺术大师们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②文化性,毕竟是一个中国的艺术家,那么创作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如果用西方的东西画,那么会抓不到真正的核心,就像是一位国外的艺术家可以画得跟张大千一样的好,但他能真正领悟到东方文人的那种意境吗?这是民族性的东西;

③原创性,“艺”是观念(原创性),“术”是技艺(后天的培养),拥有二者才可以去开创不同的领域。

     基本上我是按照这几个标准来衡量艺术家的作品能否经营。从一个较为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有了政治波普、泼皮玩世、艳俗艺术、青春残酷等艺术风格,这些都是片段地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的阶段和社会发展的状况,那么我就想再过十年二十年好的艺术品会是什么样子?因为,真正好的艺术品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是转回到商业运作模式上,我们也不可能有这个能力和眼光马上挑到这些艺术家,所以画廊在性质上属于私人推进艺术的时候,还是要有短期的商业考虑,卖一些好卖的作品,艺术性可能不一定很高,但是我们必须要做,这是一种搭配,这也不见得就不好,因为你要给一些年轻艺术家时间去沉淀,也许他会越画越好,这是一个过程。

璎:对不同的艺术家,你有不同的推广方式?

     李:对,依艺术家和作品的状况而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如果以艺术家名气来说,如果他不是很有名,但是他画得不错,那我可能就用群展的方式将他拉到一个该有的位置,让大家对他认知与了解,这会比直接办他的个展更有力。[NextPage]

璎:你们画廊所代理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年纪偏大的一代,那么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否会考虑要偏重年轻一代的艺术家?

     李:我们所推的这些较为资深的艺术家如庄喆、杨识宏、司徒立等,都是经过长时间累积沉淀的一代,这些艺术家在中国大陆的运作还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在北京开设的这一个平台会比较着重于中国当代这一块,当然这些当代艺术家相对也较为年轻,但是非常有活力的,我们也希望能累积这方面的艺术家资源,这与台湾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这两个平台又可以互相去交流,甚至可以放大到外围如东南亚等区域,这样就可以发挥1+1>2的效应,也就是说艺术家之间可以交流,藏家之间也可以去交流。

璎:你们代理的艺术家多么?

李:目前不是很多,在台湾我们就只有5个。

璎:那么也不准备代理很多是么?

     李:代理是一个责任的问题,画廊是一个桥梁的作用,它涉及到进和出的问题,我们可以给艺术家做推广但同时也要考虑让收藏家买到好的作品,我们会引导收藏家该收藏什么样的作品或是更长期性的收藏规划,画廊是要将两边都做得面面俱到的,这是一种对诚信和责任的坚守。

璎:你是在引导自己的藏家?

     李: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过去的两三年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是蛮火爆的,价格也拍得非常高,我相信在台湾很多的藏家是绝对有能力去购买的,但绝大部分的藏家并没有介入,因为他们看不懂、不了解,后来因为有一些画廊也包括我们在开始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他们信任我们,特别是我们到北京之后带了很多讯息给他们,使他们开始慢慢品出其中好的地方,而且不用亲自到大陆来也可以收藏,这就是通过我们这个桥梁引导的结果。

璎:这二十年来,你们也必定确立了自己固定的藏家群?

     李:对,这些客户从买印象派,到买风景写实,再到买抽象,一直引导到买中国当代,可想而知,这些客户如果不信任你的话是不会跟着你走这么长的路,我们大部分的客户最长的都已经超过二十年了,从我父亲那一代开始买到现在。

璎:你们自己也搞收藏?

     李:坦白说,早期的时候我们没有收藏,因为画廊需要资金的周转,买一张就卖一张,在90年代画廊推赵无极和朱德群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收藏,但现在慢慢累积了一点实力所以好的艺术家作品,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好作品我们希望能收藏一些。

璎:你们在北京的几个群展基本上都是朱其策划的,你们很注重与策展人的合作?

     李:我们与朱老师结缘蛮早的,当时还没来北京,看到他策划的一些非常好的展览,我们就商量过来后请他策划一些展览,这些展览都是在跟他讨论过后出台的,其实我们是非常感谢他帮我们带个头的。而选择群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好的艺术家资源有限,好的作品也不多,我们又是刚刚来到这里,如果能拉到优秀的本地艺术家办个展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选择群展对自身的宣传力度以及艺术家资源的累积也是蛮有效用的。

璎:那么将来也要继续沿用与策展人合作的方式么?

     李:对,跟策展人的合作模式我们会考虑,但是要看有没有好的主题来配合,我们还没有具体的定规则,但是我想每年会有两三次与策展人的合作。

璎:你刚说了要巩固亚洲这个区域,那你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呢?

李:我希望亚洲艺术中心在未来的几年之内可以挤入亚洲一线画廊之列。

璎:现在不是么?

     李:我坦白说,我认为目前我们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这次我去韩国看了一些当地的画廊,与他们的整体规模、展览方式、国内跟国外的资源方面相比,我们还有一段差距。

璎:你是说他们做得更专业?

     李:这是一方面,他们的整体资源蛮大的,包括跟国外的基金会和美术馆的网络已经架构得很完善了,还有他们自身的策展机制,有的画廊自身已经拥有7、8位甚至超过10位以上的策展人。

璎: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画廊基本上还不存在。

     李:对,没有。他们的规模以及发展历史造就了他们在亚洲、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实力做一些事情,这是他们的优势。但相对来说,我们台湾画廊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我们跟大陆是同文同种的,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亚洲艺术中心认为21世纪是华人的世纪,现在中国在政治经济实力的展现后,接下来就是艺术文化的推进,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方向上我们更能够取得中国艺术家的信赖,这是一种自身民族的优势。而且现在画廊的运作架构已经不单单是艺术家了,还有专业团队、能力、资金运作,以及跟国内外的艺术家、美术馆、媒体资源的架构等,因为画廊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项的竞争,它是一个全方位的衡量,比如说,有的画廊空间好但地点不好也不行,而且跟艺术家、美术馆、媒体、艺评家等这些资源的关系也一定要把握好。[NextPage]

璎:还有跟同行之间的关系?

     李:对,画廊之间的竞争一直都是一种又竞争又合的状态,中国的市场这么大,再加上国外的市场,一个画廊把整个市场都拿下来虽然也可以,但是如果通过跟其它画廊合作的方式也不见得不好。

璎:有过跟其它画廊合作的经验?

李:私下的作品交流有,但是将来会慢慢放到台面上。

璎:李真在意大利的展览是一种合作么?

李:这是我们画廊自己主推的。

璎:这应该是你们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方式?

     李:对,这是我们跨向国际的重要一步,从亚洲直接进驻威尼斯,效果非常好。李真应该是第一个华人雕塑家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办个展,他被主办方从全世界推荐的艺术家之中挑选出来,我个人觉得这是华人的骄傲。

璎:而且展览的那个画廊历史也是很悠久的。

     李:对,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女修道院,跟李真这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养分的艺术很搭配。这次展览我们也吸引了很多美术馆与我们接洽,其中就有俄罗斯的赫米塔吉美术馆(Hermitage Museum),他们也希望我们能够在他们的空间办一个个展。我们把李真的作品推出去,不单单是卖得好,而且他也在学术上渐渐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这是最值得我们开心的。作品卖得好不能满足艺术家也不能满足画廊,学术地位的奠定才是我们画廊所需要的。所以我们希望日后能发现更多像李真这样的华人艺术家,我们会努力将其推向国际。

璎:你是怎样发现李真的?

     李:在此之前他就跟台湾的一家画廊合作,但是没有把他真正推出来,后来这家画廊结束后,我们才开始跟他合作。
璎:他是你们的签约代理艺术家?

李:对。

璎:你刚才提到跟基金会的合作,能就此谈谈么?

李:这只是一种设想。

璎:李真的展览就是基金会赞助的?

     李:对,那是台湾的一个知名企业,它赞助我们这次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我们未来希望是多方位发展的,美术馆、基金会等等,只要是好的合作模式我们都不排除。

璎:那合作方式呢?

李:多种方向吧,收购和推广并行是我们最理想的方式。

璎:你的家族经营画廊业,而你是第二代,在台湾习惯上把你的这种身份称之为“小开”,这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李:其实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小开”这个称号,很多人都用“小开”来形容企业家第二代,在我的印象中它的意义是家族非常有钱,而你个人的能力很普通,但是因为你运气好生长在这个环境中,因此有很多资源可以去利用,基本上它应该是一个较为负面的观点。但别人冠什么称号在我身上,我没有办法阻止,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来确立自己在别人印象中的感觉才是最主要的。

璎:可是你没有“小开”的那种感觉,你还是很朴实的。那你也是以这样的心态来与艺术家接触并发现他们的么?

     李:我平时没有经常去各大艺术区去逛,我发现这边的杂志媒体信息量非常迅速也非常多,这让我了解了很多信息,另外就是通过拍卖,但我想还是必须去艺术家工作室实际看一下真正的作品,毕竟在现场看原作的感觉一定比在印刷品上看更为真实!

璎:这种方式让你了解到的艺术家基本都集中在一二线上,而不是年轻的未成名艺术家。

     李:对,因为我们画廊是比较属于中上规模,艺术家有一二线之分,画廊也同样有一二线之分,比较小规模的画廊因为实力有限,所以必须要不断地找新的艺术家。我们这样的空间以及我们的运作模式,导致了我们的定位就是做一二线的艺术家,同时我们也培养年轻的艺术家,因为你给年轻艺术家几年的时间,他们也也可能会成为二线或一线半,如果更久也许就是一线,我们不能放下这一块,但整个重心比例还是以一二线为主。

璎: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发现你还是比较审慎的?[NextPage]

     李:我们一般通过艺评家的推荐,或者是参观工作室以及一些群展,或者是通过艺术家介绍,也有他们自我推荐的。但基本上,好的艺术家并不多也不是那么好找。我们有两位艺术家就是朱其老师推荐的。另外一提,我发现艺评家在大陆地区的影响力是远超过其它地区的,在台湾他们的稿费简直就不能与这里相比,而且策展人比较是在画廊和艺术家之下,而在这边策展人在一切之上,这也是我们要适应的一方面。

璎:这就是中国特色吧?

     李:可能吧,这也无所谓。对于年轻艺术家我们会告诉他们要给自己两三年时间好好沉淀,因为他们年轻,而且在专业上相对并不成熟,但是在这之间我们会去帮助他们,会买他们的一些作品以满足基本的生活费用,但是这些作品我们要挑选,在这两三年中我们会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段帮他们办一次展览,我们是以这样的形式推年轻艺术家,而不是以很快的方式把他们推出台。

璎:你们跟拍卖行也有合作?

李:也有,但目前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一部分。

璎:我了解,那你对拍卖行是什么样的看法?

     李:拍卖行是整个艺术生态里面必须存在的一个环节,但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目前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所以每个人的角色都错位了,这是能够理解的,也是能够接受的。我觉得大家要慢慢地努力,出台一个机制并把它做得更健全,每个人的角色不要混淆,拍卖公司还是要回到它二级市场的定位。在我的理解中拍卖市场应该跟画廊相配合,它通过画廊来得到艺术家资源,而不应该越过一级市场直接找资源,因为拍卖公司的性质是每年春秋两拍,就像画廊一样(不过它比较大),一年只办两个展览,一个展览可能要一二百位的艺术家,哪位艺术家拍得好他们就会继续找他,如果拍不好可能两次后就刷掉他了。但画廊不同,如果这位艺术家我们看好,即使是前几次的展览不成功我们也会继续帮他做推广,我们之前在台湾与几位旅美及旅法的艺术家合作,我们帮他们推了三四年,从最开始卖的10%到第4次展览后的90%,我们就会感到这些艺术家我们做成功了,这是靠我们不断地推广,每天客人来了我们不停地介绍,就这样一点点累积起来的,这跟拍卖公司完全不同。所以拍卖公司要与画廊合作,因为一位艺术家你如果拍不好,那没关系至少还有画廊在推广他啊,所以要选择好的画廊来合作。

璎:按正常的情况,拍品应该是经过收藏的。

     李:对,但现在很有趣的现象是以名字来收藏,大家用耳朵来买画的比较多。画廊和拍卖行的合作应该是建立在怎样把艺术家推出去的位置上,这是往上走的方向,如果单纯地考虑他能卖多少钱、谈手续费等,那就是往下走了。画廊与拍卖公司的合作应该是又竞又合的状态。但不能否认的是,当代艺术市场如此地火爆也要感谢拍卖公司的功不可没。

璎:台湾的拍卖行是什么样的情况?

     李:我们的拍卖公司不是很多,在1999至2000年左右苏富比和佳士得相继撤出台湾到香港以后,差不多还有3、4家,它们的运作一直都是蛮规范的,有相当的信誉及口碑。如果有画廊可以合作的话,他们都跟画廊拿作品,而不是完全跟收藏家拿作品,因为跟收藏家拿作品往往会牵涉到一些附带条件反而变成了自己的压力,你可能为了拿一张好画的同时也要为他出一张不太好的作品,这对拍卖公司也不是很好。但画廊就不会。

璎:有没有打算参加一些欧美的博览会?

     李:有,但是我们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军队和子弹去做这些事情,因为我们要去的话就要带中国当代艺术家去,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准备好,不过在未来我们是一定要去的。

璎:说了这么久,很明显,你当前的难题就是艺术家资源问题。

     李:对,艺术家在此中处于强势地位,他们的谈判筹码比较高,我们是处于弱势被动的,因为艺术家可以卖给任何一个人,在中国,很有名气的当代艺术家手头上基本上是没有作品的,因此经营画廊就跟艺术家创作一样,是一个马拉松的赛程,路遥知马力,一切让我们慢慢来做。

璎:曾经有一位画廊负责人跟我说,判断一个画廊的好坏关键是看它的艺术家,你也是这样认为的么?

     李:对,除了好的艺术家以外还应该看它整体的实力,因为一个艺术家与一个画廊的合作可能是很短暂的,由于某些关系、某些原因他们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艺术家就会跟这个画廊走一辈子,二者都需要磨合与发展,一个小画廊可能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但并不代表这个画廊就是好的,这是时间点把握的问题。在欧美日韩有很多好的画廊,但他们没有来中国,没有跟当前的一些知名艺术家合作,可能就错失了这样的机会,但看看他们过去的艺术家就会了解其实他们也做得相当好。

璎:就像你们?

      李:(笑)对,我们还可以。我们目前的四位艺术家很不错,李真、庄喆、杨识宏、司徒立。他们可能在中国当代大家不是很了解,在国内市场还没有很多人知道,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这些人送过来,但是我们在东南亚及一些欧美地区已经推广得非常好了。不同市场会有不同口味,跟习惯有很大关系,就像北京的饮食口味比较重(香、辣、咸),这跟台湾以前很相似,但现在我们盐都很少用了,味精是早就不放的了,慢慢的观念就转换过来了,这是需要一段过程的。

璎:你很看重中国大陆的市场?

     李:我对整体的艺术市场是很有信心的,它很有活力。中国的市场够大,它会有一个调整期,而且这个调整期拉得够长,它不至于出现市场崩盘的情况,会继续把优秀艺术家的好的作品保留下来,但同时也会淘汰掉一些不好的东西。

璎:你是说中国这个大的市场会慢慢消化掉当前的这些泡沫?[NextPage]

李:对,我认为是这样,另外还有国外的市场为依托。好的东西只会更好。

 璎:作为非专业人士(李宜霖是营销管理出身),你在挑选艺术品的时候会不会有自己一定的主观因素呢?就是说你以一个大众化的眼光来判断一个小众化市场,换个角度来看,也许这是你自身的一个优势所在?

     李:中国当代艺术有很多前卫的因素我还是不能够理解,但是如果艺术那么容易就被理解也就不是艺术了,我在不断充实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请教专业人士。我会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艺术品,我可以将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国外的相对照,但是这方面我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有待开发,真正的画廊还是靠专业,目前还有我父亲,他是本科毕业的,他的眼光大家都很认同。眼光对于一个画廊来说太重要了。

璎:画廊的经营其实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来做。

李:其实一个专业的艺术家来开画廊不一定能成功,因为经营画廊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施展。

璎:现在很多艺术家是很有市场感的?

     李:对,但我觉得这种能力的发挥要有一个度,如果你过多地关心商业,那会对你的艺术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扼杀,我更欣赏的是一些专心创作的艺术家,画廊给他们运营,他们只要专心创作,将自身的艺术天分发挥到极致足亦,像毕加索这样天才的艺术家都是用一生在不停地创作着,更何况是我们现在这些艺术家呢?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自我调整速度很快,别人可能要花费5年做的事情我们可能2、3年就走过了,每个人的角色应该各就其位,艺术家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画廊这个舞台。

璎:那你对年轻艺术家有何忠告么?

     李:既然你选择了艺术就等于选择了贫困和孤独,希望你们能耐得住性子,如果能支撑下去就要坚持,不要被太过商业性的东西把自己抹杀了。年轻艺术家真的要好好沉淀一段时间。

璎:从与你的谈话中我知道你们是想走一条专业之路?

     李:对,如果是纯商业的我们其实也不用过来了,我们的作品已经卖得很好了,我们还是有个理想的——成为全亚洲的一线画廊,把我们好的艺术家推向国际。这是一种文化的输出,我们一直都是输入别人的东西,也应该出去了,因为我们不会输给西方的,让他们了解到华人艺术家也可以创造出这么好的作品,而且是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

璎:接下来你还是要不断地学习、探索?

     李:对,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当代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上面了,涉足的领域也愈加宽广,包括哲学、建筑、科技、文学等等知识,通过这些才能够对整个艺术有更深的了解,因为艺术创作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技巧上,观念性的东西消化掉再输出才更重要,因此有些艺术家的东西会让人感觉消化不良。

璎:对,因为没有沉淀。[NextPage]

李:是的,没有沉淀、急于模仿。

璎:他们有很多是找不到自己,一种迷失的状态。

     李:对,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就像赵无极在50年代,一位艺评家将他评为“boring Klee”(乏味的克利),他在那个时候可能也不高兴,但是没办法,因为他也想改变但是画不出自己的风格,但也就是因为经历了这段时间之后他才有了之后新的突破和发展。所以不要灰心气馁!

璎:最后希望你达成所愿!

李:谢谢!也祝愿你们越做越好!

璎:我们一定会越做越好的,大家共同把这个领域构建好,把中国艺术发扬光大!

   后   序 

      整个访谈都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大家甚至忘记了这是一次采访,李宜霖还不时地提醒我们有什么就尽管问,他的表情一直都很快乐,声音也一直很柔和,像个大男孩,但他所透露的讯息又展现出一个成熟管理者的老练,你在他的面前没有丝毫的拘谨与堤防,对待我们的问题他的反应一直都是很积极,没有搪塞更没有躲藏。

     就是这样的一个新生代的画廊经营者,他以他的人格魅力首先征服了对方,他的坦诚、他的谦和,他那让人豁然开朗的纯净胸怀无疑给这个领域增添了另一道奇葩,“谦受益,满招损”这句古语用在他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而这种传统品德也将是当代画廊汲取传统元素的又一条制胜之道。衷心地祝愿亚洲艺术中心在李宜霖的带领下以新的运作方式成为亚洲区的N0.One。


     (编辑:杨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