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克新
谭盾在音乐会刻意提及海顿和“人类第一部交响曲”,大概是为贯彻他的创意概念:从人类交响乐之初到扛起当代大旗的他自己。我是第一次听他现场指挥别人的作品,结果却很可怕。
“海顿”第一乐章,音乐一直在赶路,跑得很忙累,毫无优雅可言。Presto(急板)不等于急跑。如果他能有点耐心,保持一点基本的律动,音乐也不会这么嘈杂;第二乐章应是维也纳式轻盈柔曼的行板,但弦乐群下弓太重,声音浑浊,磕磕绊绊,听不见一气呵成的线条。第三乐章乐队没有层次,自然的律动被拳术式的慌张手势搅和坏了。
莫扎特《交响协奏曲》由柏林爱乐两位首席担任独奏,情况更加惨不忍睹。并不是他们演奏差,而是看不出谭盾在指挥上有多少贡献,他很少给乐队表情手势,连节奏手势都比较含糊。可以看出,两位独奏起承转合得不到指挥与乐队的回应。演奏中提琴手克里斯特说他几乎要伸手指挥乐队了。
音乐会后,我和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柏林爱乐首席巴列夏谈起来,他只是不停地摇头。因为指挥的指挥成分减少了,“莫扎特”使乐团恢复应有的音色、水平,尤其是第二乐章。
下半场,已故日本作曲家武满彻也成了谭盾的垫脚石,他的3首电影音乐并不复杂,对指挥的要求不高,演奏还不错。“好戏”在后头呢———谭盾的《陶乐,大地之声》,由于被作曲家注入了过多的“概念”而变味。看看他在一部作品里“策划”多少个概念:
1、世界首演;2、中国六大陶都长沙潼关、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广东佛山、陕西富平和台湾莺歌的古陶器为乐器(无法证实),与马勒室内乐团琴瑟齐鸣;3、“故乡泥土的声音,祖国大地的声音”(谭盾语),既可以勾起家乡人的情感,也能对祖国60年大庆挂上钩,高!4、他的讲解又提到陶土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又扣上了祖国统一的概念;5、海顿逝世200年,演奏海顿的交响乐;6、名为《大地之声》,又言献给马勒150年。
牵扯作曲大师,还能和马勒乐团及前后四场马勒作品音乐会取得联系,真不愧为是策划大师;7、他说这是他“环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环保概念!一个比一个时髦;8、音乐中各件新制造和老形态的陶乐器演奏得很是精彩,音乐中用到了中国古曲的旋律、京剧的旋律,马勒《大地之歌》的片段,还有一些其他听着很耳熟的现代作曲家的技法和语言。谭盾真是用心良苦啊!只是,堆砌概念的手法,让他显得像个“小玩闹”。
《陶乐》第一二乐章,交响乐队简直伴奏乐团,只有咣咣咣重音和弦为陶乐器伴奏的份,真是浪费。这种手法在《地图》里用了很多。马勒青年乐团的表现实在令人佩服,尽管这是个新作品,但他们的演奏非常敬业,非常到位,指挥要求他们呼喊时,也很入戏,绝不糊弄。
这场音乐会不能不说是琉森音乐节上的一大败笔,这支乐团的光辉被完全掩盖了。据说琉森音乐节票卖得最好的就是这场音乐会,现场我看到有一些单位包场的方阵。商业上成功了,但无法挽救艺术上的塌陷。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