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肆玖
音乐剧《PIAF 玫瑰人生》6 月20 日在上海音乐厅上演。歌手Nathalie Lhermitte 扮演法国传奇香颂女歌手埃迪特· 皮亚芙,让那些因为电影《玫瑰人生》而重新记起并爱上皮亚芙的人们,再次重温那些经典的情歌。
舞台音乐剧《PIAF 玫瑰人生》只在上海音乐厅上演了一场,也算是拉开了其“亚洲巡演”的序幕。虽然对话、唱词是法语,字幕跟不上说话甚至还不完整,听见音乐厅里的法国人在笑,但我们不明就里;虽然台上的Piaf 指挥起台下合唱那些法国人自幼耳熟能详的歌曲,而我们最多能勉强哼哼,所以稀稀落落;纵然有许多的“虽然”,还是足以让我们感叹“只演一天太不够”。
这是一出令人享受的戏剧。它演绎的是女歌手埃迪特·皮亚芙(edith piaf)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皮亚芙是法国香颂流行乐中最伟大的传奇人物。她一生波折起伏不断,富有宿命感,并以悲剧色彩告终。这出音乐剧,正是以她的个人创作经历和情感历程两方面为主线,交错展开叙述,以亦唱亦演的方式,对皮亚芙的诸多经历进行重组整合,在突出其戏剧性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女性和她的“玫瑰人生”。
埃迪特的出生就不同一般,据说她是在巴黎美丽城——法国最早的华人居住区一个路灯杆下出生。她的家庭贫贱,父亲是杂耍演员,母亲是街头歌手。童年起,皮亚芙便咿咿呀呀地哼唱着,陪父亲在街头杂耍。经历了包括双目失明又复明等一系列周折之后,她开始在巴黎的街头唱歌,碰巧被一名酒吧艺术经理相中,去了香榭丽舍大街边的酒吧试唱,由此开始了舞台生涯。一段时期后,从小酒吧的台柱“小雀儿皮亚芙”蜕变为成熟老练的女歌手埃迪特·皮亚芙。往后,一连串的幸运使得皮亚芙有机会到越来越有影响的舞台上去演唱,同时结识越来越多有才华的音乐人和一些圈内知名人物。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被提及,比如同时期的著名剧作家和诗人让·考克多(Jean Cocteau),在这些人的鼎力帮助和支持下,从没受过系统教育的皮亚芙凭着自己的天赋,尤其是她富有特质的嗓音,不仅征服了法国观众,还数次到纽约巡演并大获成功,其中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尤为盛况空前。
剧中的皮亚芙几乎和遇到的每一个男人成为了恋人甚至夫妻。也许是对法国人浪漫多情的固有认识,每一次她“又恋爱了”,观众都报以温和的嬉笑。皮亚芙一生的确有过不少爱人,充满了浪漫色彩,但她多情却不滥情。她所唱的歌,大多和她的感情生活有紧密联系。比如在其一生至爱马塞尔·塞尔当(MarcelCerdan,前世界拳击冠军)意外坠机身亡的时候,她忍痛在演唱会上演唱一曲《天啊》,充满震惊和绝望,很可能是她在痛苦中填词,短时间创作出的情切之作。
在这场充满宿命感的意外事故后,皮亚芙的精神和身体近乎虚垮,但创作和演出还是持续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正如她以巴黎女人特有的轻慢口吻说的:“要是让我不唱歌的话,我死得更快。”她的最后一场演出是在艾菲尔铁塔顶层舞台,这是她最后的辉煌。最后两首歌曲《我无怨无悔》和《爱情礼赞》是对自己生命最恰当而美丽的总结。
舞台采用极简设计,空荡荡的,只在左边角落并排两把椅子,手风琴手从头至尾坐在靠边的一把上;舞台右侧一张办公桌,附近也有两把椅子,其中之一是给旁白讲述故事、间或饰演皮亚芙际遇里的过客用的;两个区域的“第二把椅子”以及舞台中间大片的场地,都是供女主角发挥的。Nathalie Lhermitte迈着神经质的小碎步,总是穿着黑色小连身裙,碎碎念的口吻伴随着贯穿始终的经典歌曲,我仿佛看见一个随时都在自言自语或与人交谈的天使爱美丽。
皮亚芙时而娇嗔温柔,时而刁蛮无理,十足的感性正是那个时代巴黎女子富于魅力的地方。而剧中关于她在各处演出的描述,以及她的生活娱乐习惯,更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20 世纪初处于黄金时期的巴黎,其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艺术人文创作蓬勃发展的方方面面。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