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晶
关于“音乐”和“娱乐”的问题,笔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被调查者中,有大约20﹪的人认为可以等同,其原因有:1、听音乐的主要目的就是因为音乐可以带给人快乐。2、音乐和娱乐都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此二者是等同的。
那么,何为“娱乐”?“音乐”和“娱乐”是否可以等同呢?
所谓“娱乐”,《汉语大词典》给出的解释是:1欢娱快乐;使欢乐。2快乐有趣的活动。[1]《辞海》的解释是:娱怀取乐;欢乐。[2]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及西方的哲人们又是什么看法呢?
“乐者,乐也”[3]是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中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该书中还提出了“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4]的用音乐实现娱乐需要的原则。即:以社会正常的道德准则来约束对满足欲望的追求,则实现了娱乐而不致引起社会生活的混乱;为了满足欲望而抛弃了社会正常的道德准则,就会沉迷堕落而不能得到正常的娱乐。[5]由此看来,音乐是可以使人欢愉的,它具备娱乐功能。此外,《乐记》还提出了音乐的其它诸种功能:首先,对于统治者而言,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所谓“先王立乐之方”。[6]其次,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功能,认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7]再次,认为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8]。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话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9],肯定了音乐的娱乐功能。但是,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并非集中于它的娱乐功能,相比之下,更侧重的是音乐对于个人及社会的功用,即对人格的塑造、修养的养成及国家的治理、风气的形成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0],即将音乐看作是人生修养最后要完成的阶段。孔子强调礼、乐治国,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1]。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2]的主张,则强调了音乐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同时,他认为音乐具有审美作用,“三月不知肉味”[13]就是孔子在聆听了《韶》乐之后的慨叹。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提出了音乐的三种功用。他说:“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14]”很显然,此处所谓的“精神享受”,就是我们所说的娱乐功能,对于这一功能,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做了详尽的阐释:“音乐消遣是为着休息,休息当然是愉快的,因为它可以消除劳苦工作所产生的困倦。……人们聚会娱乐时,总是要弄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因为和一切无害的娱乐一样,音乐不仅符合人生最高目的,而且使人得到松散。人往往很少能达到它的最高目的,但是经常需要休息和消遣,这不是为着最高目的而只是为着娱乐,所以人时常从音乐那里得到休息和娱乐,完全是很自然的事[15]”。
靡靡之音可以亡国。商朝最末一个帝王商纣王荒淫无度,命师延创作了“淫乐”。所谓“淫乐”,乃是奴隶主贵族为满足自己尽情享乐的私欲而命人“量身打造”的。因此,音乐内容荒诞污秽、华丽奢侈而漫无节制。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没落阶级的音乐,所以,它的出现就预示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而周代的“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16]。“雅乐”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周王朝时我国奴隶制达到最鼎盛阶段,它用实践证明了音乐对于治理国家、改善社会风气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具有教育功能。它通过长期的,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转变。优秀的、健康的音乐,会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当日军的铁蹄恣意践踏着中国的土地,当民族矛盾空前加剧之时,《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些慷慨激昂、鼓舞士气的歌曲激励了无数有血性的中国人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直至今日,当这些经典的红色歌曲在耳边响起,我们的内心依然会受到深深的触动。而经历了炮火硝烟洗礼的《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在听觉音响符号上的象征,《黄河大合唱》也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代表。
一个国家,一种符号;一个时代,一种精神。这些作品真实的记录了中国那个时代的历史,对于塑造我们坚强不屈的人格,无疑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可以使我们自觉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且时刻以这样的精神来砥砺自己,匡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音乐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使欣赏者身心愉悦,并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莫扎特的音乐干净而细腻,始终被“爱”包裹着,所以从它的音乐中能感受到温暖之美。贝多芬的音乐多数是狂风骤雨式的,总能令我们感受到有一种力量在抗争,时时催我们奋进,所以他的音乐有一种刚强之美。巴赫的音乐素以严谨的技法、规整的对位著称,总是感觉波澜不惊却又耐人寻味,所以,巴赫的音乐充溢着一种智慧之美。
每一位作曲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应从不同的视角欣赏才能品味出音乐独特的美。
[NextPage]“……我们来看看音乐的实质,它的最大意义不就是在于它纯粹地表现出人的灵魂,表现出那些在流露出来之前长久地在心中积累和动荡的内心生活的秘密吗?……音乐——这首先是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产生,除了灵魂和歌声之外再不需要什么。”[17]
首先,音乐是人间情爱的体现。它将人们对亲人的感情寓于音乐之中,往往能够引起听众心灵的共振,比起文字,音乐似乎更能将这种感情淋漓尽致的传达。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寄托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而《白发亲娘》则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
其次,音乐是民族情感的体现。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爱国主义战士,写过很多部反战的作品。《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在炮火轰击声中诞生的,它反映了纳粹进攻列宁格勒和苏联人民英勇抗击侵略的情形。作曲家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情感,寓于作品之中,着重表现了苏联人民的机智勇敢与不可战胜的精神。
由此看来,通过以上的诸多例证,我们认为娱乐功能是音乐所固有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功能,同时,也有力的证明了它并非音乐的唯一功能。因此,将“音乐”和“娱乐”等同的观点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颇的。
[1] 《汉语大词典》 第四卷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9年版 P360
[2] 《辞海》中册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年版 P2523
[3] 转引自《〈乐记〉理论探新读后》 伍雍谊 《人民音乐》94年第7期
[4] 同上
[5] 同上
[6] 转引自《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5月出版 P162
[7] 同上
[8] 转引自《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5月出版 P163
[9] 《论语》全集 原著:【春秋】孔子 注译:张铭一 海潮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P119
[10] 《论语》全集 原著:【春秋】孔子 注译:张铭一 海潮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P146
[11] 《论语》全集 原著:【春秋】孔子 注译:张铭一 海潮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P36
[12] 《孝经》 吉林人民出版社 P41
[13] 《论语》全集 原著:【春秋】孔子 注译:张铭一 海潮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P123
[14] 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P44—45
[15] 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P106—107
[16] 转引自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出版 P63
[17] 转引自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P143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