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我的危险妻子》,美国有《致命女人》之后,中国终于也有了一部描绘“恶女”故事的《危险的她》。
这部爱奇艺刚刚上新的网剧共14集,每集长度在30分钟左右,故事以四位女性组团复仇为主线,其各自的感情生活为支线,总体来说,还算凝练。然而,或许是一种刻在中国都市剧骨子里的基因,剧作中仍然有大量的感情桥段:送花告白、散步谈心、醉酒买药……
自然,这些围绕在她们身边的男性,也成为了女主角们在复仇计划中的强力助手。他们既可以扮演黑社会,又可以指导她们安装窃听器,还可以伪装成侦探,替女主角寻找威胁丈夫顺利离婚的把柄。
这便让14集剧作分成了层次分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四位女性在各自的生活里单打独斗,面对着来自男性的性暴力和言语威胁;第二阶段,几位女性解开了彼此之间的误会,决定联手,并解决了第一个目标;最后四集为第三阶段,女主角开始反击自己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并成功让试图控制她的丈夫签下离婚协议书。
简单概括一下,这其实是一个公主们在骑士的帮助下,成功打败了大魔王的故事。正面的男性角色打败了反面的男性角色,女性之间的互相扶持虽然有,但最终的救赎,仍旧离不开与男性的合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危险的她》其实并不危险,甚至有些童话般的浪漫意味和对观众的心理补偿。
女主角的设定是曾经的“校花”,美貌、机智、有头脑。但无论是前男友还是丈夫,都一个赛一个变态。而她姿容普通的同学和师妹,却一直有正常的、勇敢的、温柔的男性相伴左右,并纷纷找到了真爱。
而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补偿机制,《危险的她》看起来的确让观众很“爽”。将女性作为玩物的无赖身死,以婚姻为借口剥夺女性独立的变态被吓得身如筛糠。复仇的成功让女性观众扬眉吐气,而在复仇过程中,从不缺席的男性力量和智慧,也并不让男性观众觉得受到冒犯。
应当说,在体现社会责任与商业化之间,《危险的她》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你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发生在当代中国社会里的故事,更像是在一个语言相通的平行世界里展开的一场女性复仇故事。
而现实中女性所遭受的家暴、性侵、勒索、职场歧视等侵害,都是在这样一个“乌托邦”的语境下所进行的呈现。
在中国的文艺传统中,真正从女性视角和情感出发的剧作并不多。多年前的一部《红蜘蛛》,主要还是描述女性犯罪者的心理生活。对于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她们的困境与反抗,少有正面触及。
或许因为如此,《危险的她》在创作上,的确没办法找到太多本国文艺作品的参考样板,只能向国外同题材作品学习。
女主角的人物设定便与美剧《大小谎言》有相通之处,而最后四姐妹想设骗局逼迫控制狂丈夫离婚的剧本,也多少参考了日剧《我的危险妻子》的剧情。
尤其在第12集中,丈夫怀疑妻子在晚饭里给自己下毒的样子,便深得《我的危险妻子》的精髓。只是《危险的她》选择在一个烛光摇曳的诡异豪宅进行这样一段对话,比起日剧中明亮正常的客厅,丈夫所受到的惊吓肯定也更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论是在诡计的设计上,还是动机的探讨上,《危险的她》都显得不够完备。
从人物命运的设计上来说,《危险的她》有些像《致命女人》。在被男性逼到走投无路之时,女性选择团结自救,并同样使用暴力的手法,一劳永逸地解除自己面临的威胁。
但需要注意的是,《致命女人》这个片名在翻译上并不完全准确,原片名“Why Women Kill”直译过来是“为何女人要杀戮”,剧中三个女性,处于三个不同的时代,遭受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压迫,在“复仇”的桥段下,《致命女人》的重点其实并不在“女人是致命的”,而更探讨着是什么让女人选择了杀戮。
《危险的她》在命名上,或许得到了《致命女人》的启发。但可惜的是,《危险的她》和《致命女人》这个中文译法一样,同样是出于男性视角,来对女性进行审视和判断。
我们不能说这是主创有意为之。长久以来,女性在影像表达里都作为客体而存在,想要抵御这种习惯,真正从女性视角出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虽然力度略显不足,但《危险的她》却足够集中,家暴和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控制(PUA)是剧作中女性角色面对的主要威胁。现实中,这也是女性最容易遇见,并且最无力反抗的暴力形式。
家暴和PUA常常以“爱情”作为包装,就像包裹着糖衣的毒药,令人防不胜防。而对爱情更多地抱有期待和幻想的女性,也更容易踏进以爱为名的陷阱之中。
通过主角两段失败的爱情,与配角间三段健康正常的情感关系进行对比。《危险的她》在14集的篇幅中,非常清晰地将真正的爱情,与情感暴力进行了区分。
因此,与其说《危险的她》是一部女性悬疑题材的剧作,其主旨更像是鼓励现实中的女性看清身边亲密关系的本质,并在受到侵害时,勇敢地寻求帮助。
因此,这部剧作如今所具有的符号价值,要远高于其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本身的价值。简单来说,许多女性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推荐这部作品时,都更倾向选择具有情感煽动性的话语,来表达这部剧作是一部体现了“女性力量”的作品,而并非主创究竟是怎样体现女性的力量的。
在过去几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后,女性形象应该如何被塑造的话题总是成为舆论的焦点。在消费主义语境里,近年来,“妇女节”都被称作“女神节”,这乍一看上去是夸奖,却暗含着对“妇女”这个中性词汇的贬低。
还记得去年妇女节,不少高校中挂出横幅,拒绝对“妇女”一词的回避和污名化,自然,这也引来“过犹不及”的质疑。但无论如何,为“妇女”的正名,拒绝消费主义式的命名,这一切都显示着,中国的女性正在争取自己在形象表达上的话语权,并开始反抗经年累月之间,社会上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这个反抗的过程,其实也是在逐步转变女性作为“被看者”的立场,并强调女性也可以作为观看者的主体意识。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会是一次思想的革新,新的旗帜与符号必不可少。
因此,虽然初步的成品还不够有力度,但《危险的她》能够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的确具有相当的意义。这也证明了,年轻创作者们的创作探索从未停止。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