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影视业是从深度调整中走过来的。
创作上的“冷”在去年,大热剧只有一个《延禧攻略》,虽然火爆但创作上不那么能拿得出手。市场的“冷”在今年,行业一片哀鸿。与此同时,创作上却在“回暖”,跨年播出的《大江大河》被交口称赞,摘下上海白玉兰奖年度最佳电视剧,《都挺好》《破冰行动》相继火爆,《少年派》则在临近暑假掀起了热门话题,这都是现实题材。
当然,女性向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男性向的《长安十二时辰》也都口碑不俗,这两部剧的共同点都是故事扎实、制作精良。这说明其他类型创作当中,回归内容、注重剧作本身,已经取代“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成了新趋势。
这种市场和创作的“冷暖不同步”,说明行业进入了以“重大宣传期”为导向的全面调整期。平台、制作公司、创作者都需要面对这种转型的挑战。平台的竞争格局可能会调整,大批制作公司会被淘汰,一批创作者会无所适从。当然,市场和创作的新陈代谢也会带来新的平台、制作公司、创作者崛起,结果当然是“各领风骚数年”。
卫视半年盘点
湖南卫视和北京卫视都回到了熟悉位置
(一)芒果重回王座,但排名的意义已“务虚”
上半年,不计算央视,全国网平均收视最高的省级卫视依次是: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而在CSM35城,平均收视最高的省级卫视依次是: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双网收视第一、第二的分别是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湖似乎回到了传统秩序,北京卫视领跑了几个月,又退回原点。
2019年上半年卫视双网全天收视率排行榜
今时已不同于往日,不能只讨论排名。首先,卫视“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往日,视频网站还只是新媒体,即使崛起都只是“门外的野蛮人”。卫视如日中天,四强都在盈利,排名争的是江湖的话语权。
今时,台和网都在收缩,都不盈利,但是,视频网站已成主流的播出平台,行业话语权已经易主。对于当下卫视来说,国营电视频道不能资本化,不盈利则排名就是虚名。
因此,在电视台广告收入全面下滑的今年,卫视竞争只有一个看点:还有没有一家卫视,主要是领头羊湖南卫视还能否实现盈利?
大剧略缺乏,芒果需小心
展望下半年献礼季,《在远方》《隐秘而伟大》《新世界》《瞄准》《老酒馆》《惊蛰》等大剧一字排开。因此,就具体收视排名来说,以年轻观众、女性观众为主的湖南卫视在下半年必不能掉以轻心,去年此时也是双网第一,但一进入下半年收视就开始下滑。一方面手中缺乏数量足够的优质献礼剧,另一方面传统主旋律剧与北京卫视的核心观众群体最契合。
当然,相信今年很难再重演去年北京卫视“反杀”的戏剧性。毕竟其包括湖南、东方、浙江在内的传统强台,应该会提前准备好能够兼顾主旋律要求、内容品质、平台调性的献礼剧,不至于再手足无措。
女性话题剧得卫视
男性类型剧得网络
双网上榜剧:《知否》《都挺好》《少年派》
上半年,全国网收视率排行榜前10的电视剧都是央视播出。省级卫视播出剧进入前20有5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逆流而上的你》《少年派》《只为遇见你》《都挺好》。其中,《都挺好》由江苏卫视播出,其余都在湖南卫视播出。收视最高的省级卫视播出剧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19年上半年全国网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前20,截至6月30日
在CSM35城,半年收视最高的是北京卫视的《芝麻胡同》,黄金时段收视份额最高的是湖南卫视的《少年派》。省级卫视播出剧进入收视率排行榜前10的是:《芝麻胡同》《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们都要好好的》《都挺好》。北京卫视和湖南卫视各2部剧,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各1部剧。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现象,除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收视不错的省级卫视播出剧都是现实题材生活剧,不管是都市题材的《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都挺好》,还是京味剧《芝麻胡同》。
这说明电视荧屏在多年“只谈恋爱”后,观众审美趣味已经变化。人物和情感是传统剧集最核心的两点,在动辄50集以上的剧集里面讲究“强情节”也是奢求。但话说回来,“情感”二字却又不能狭义理解,亲情、友情、同学情、同仁情、知己情、对手情等,都是情感。
2019年上半年CSM35城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前20,截至6月30日
综合所有省级卫视播出剧,全国网进入前20、CSM35城进入前10的剧目主要3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少年派》《都挺好》。这可以算作上半年综合双网收视、社会热度最好的3部剧。虽不算得全民爆款,但也可以算上半年的爆款吧。
台网爆款剧泾渭分明
需指出的是,先网后台播出的《破冰行动》也进入了双网收视前20,虽然多少占了题材尺度红利,但也是上半年网剧当中的惟一爆款。6月27日开始播出、口碑发酵的《长安十二时辰》虽该算下半年剧集,但跟《破冰行动》一样也都是以男性向、美剧制作水准著称,尤其《长安十二时辰》已不逊色于电影品质。这跟女性向、走社会话题剧路数的卫视剧爆款形成了鲜明对比。
台网剧和网剧发展到今天,各自引领风向潮流的“头部爆款”从未像今年上半年这样泾渭分明:“女性向加社会话题”得卫视和热度,“男性向加美剧品质”得网络和口碑。
卫视的传统题材例如都市剧、青春剧在网络不一定不受欢迎,但大部分情况下会被当作打破“类型观众圈层”比较难的中小体量题材。相对应的是,《长安十二时辰》放在卫视播出能否“打破圈层”或许存在变数,但《破冰行动》的收视表现已经可以看见。
因此,笔者认为,“男性向”不一定只适合付费剧(包括当年《人民的名义》)。只注重“女性向”最多是守住固有的基本盘,要想把流失的观众拉回来,就不能不拿出一定的播出时段比例来兼顾“男性向”的需求。
趋势观察:新改革、新主流、新风向
新改革带来新转型、新主流,但行业复苏还需时间
在2019年5月29日第八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创作生产引导、聚焦影视行业标准等方面统筹推进改革。无论是政策改革还是创作引导,很显然都意味着平台播出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创作风向也需要重新明确主流。
未来3年都属于重大宣传期,新创作、生产、播出的主流已无需多言。以前,一线卫视是节点播出献礼剧、主旋律剧,偶尔播出正剧、现实主义类型剧,大部分时间播出古代、年代、当代的偶像剧。未来3年应该是节点播出献礼剧、主旋律剧,平常大部分时间播出正剧、现实题材剧,偶尔播出不同年代背景的偶像剧。
不过要指出的是,影视剧的周期一般都为2年,许多公司的项目已经进入拍摄制作阶段,调头已经来不及,新项目到摄制再到播出起码要等到明年,还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因此,创作上早已经“不冷”,但行业和市场的回暖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政策不给予一定时间的缓冲期,导向和审查不能够轻题材、重内容,影视行业的复苏可能需要3年。
新转型带来新风向、新标杆,“后浪”属于这三类公司
接下来三年,传统大公司都会重点转向“聚焦现实、讴歌英雄”两大类题材,也意味着这个题材领域很快会成为一片红海。内容不创新,制作不升级,故事不扎实,人物不立体,还是用传统套路去做这类题材,就必然是“选题高度重合、故事非常俗套、制作日渐落伍”的死路。
笔者认为,能将主旋律的主题、大众化的社会话题、观众的情怀表达、类型化的创作找到结合点的创作者、制作者,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几年的“大公司”。
同时,市场剧类型包括偶像剧,虽不需追求“思想精深”,也需要导向正确、时代真实、人物落地,并达到“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才有可能成为新标杆。
这意味着大批所谓组局型、码盘子型、产业链完整型、综合型的公司(其实也包括这类制片人和所谓的项目经理)都将在市场中被边缘化,只能存活在平台及平台公司之中。因为平台会把这活干了,市场公司只能依靠内容能力包括编、导、演的核心主创竞争力去“制播联合”,这样的公司都不会太大,基本上都会是“小而美”。
当然,短视频、互动剧都在兴起,最重要的是,代表国剧品质提升、从观看角度可以一周全部看完的精品短剧集在崛起,可以是男性向、美剧向,也可以是女性向、韩剧向。但这批制作者和创作者都是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新一代从业者,区别于正午阳光这一批创作者,属于“新公司”,或者说新创作者、新团队,这也是未来趋势之一。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