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对自己的电影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在2013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致敬盛典前的采访中,赵薇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半部分应该拍得更安静,可是顺着前边的惯性就拍下来了,像打了鸡血。两个小时后,在致敬盛典的舞台上,电影类评委陈丹青把致敬奖杯交到赵薇手里,他说自己对这部影片的评语是:“稍微拍得兴奋了一点。”赵薇拿自己开起了玩笑:“因为我还年轻。”
自我认识是自信的前提。在中国内地的新导演当中,赵薇恐怕算得上片场工作时间最长的,作为演员她出道早,作品又多。她对电影有着敬畏之心,大部分时间,她都用在跟剧本“作对”上了。接近三个小时的文化原创榜致敬盛典,赵薇没有挪窝地从头到尾认真看完了,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很多人、很多事情她平时接触不到,这是个认识的机会,而且“很有意思”。
一点儿也不心虚
南方周末:“致青春”是你的导演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拍电影过程里你是否觉得学到的东西真派上了用场,是什么?
赵薇:我这人做事喜欢顺理成章——去学校念个书吧,这样将来非议少一点。学校有个好处,你在念导演系,有些课程必须特别地去注意。过去做演员不会说去看看电影史,当然肯定对提高自身修养有好处,但跟你怎样演戏没什么直接关系。我一直喜欢看经典的文艺片,哪怕是生涩的、鲜为人知的片子。上了导演系,给自己做功课,更得去看一大堆普通观众不看的电影,比如早期的意大利电影、法国电影。你喜欢的电影会影响你作品的气质。
南方周末:具体在哪一刻,你觉得自己算是迈出了导演的第一步?
赵薇:小说在手上已经快一年了,我都还在犹豫是不是要拍。后来拍成的影片跟小说其实差异挺大,传达的东西和味道都是两样的。在我的编剧答应改编这个小说,准备动手的时候,我感觉这件事情是真的来了,要开始了。
等真的坐在那把椅子上的时候,我觉得非常熟悉,很奇怪,特别不像新手上路。可能是这种铺垫做得太足了,喊着要拍这部电影喊了有四五年,为了坐在这把椅子上准备了四五年,所以真坐上去的时候觉得已经坐了很久了,而且一点儿不心虚。
南方周末:校园青春片这个类型在国产电影里不多见,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赵薇:这是不容易受到重视的一个类型。谁愿意看学生的事儿啊,不太爱看。“致青春”拍出来还挺好,可是在市场上你说一个电影拍中学生拍大学生,要我,我不是很感兴趣的。校园里能发生的事,大致也就那些,恋爱啊逃课啊,“致青春”里也都拍到了,不会有多少出奇的,有学生身份的特定性;但放到社会,就五花八门,故事的选择性很多。
南方周末:1980年代初有一部《女大学生宿舍》,你看过吗?
赵薇:那个片子我还真特别去看了一下,把我给乐得。那时候的表演和那时候的事情都那么奇怪。我们现在演戏,看书就会是真的看书,那时候还在用身体语言告诉观众:我在看书。远处看到一个同学,真的会小脚尖踮起来、下巴扬起来那样挥手打招呼。现在一看变喜剧片了。在当时没什么电影看,这种片子肯定也觉得特别好。
南方周末:“致青春”也有残酷的地方,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永远错失了纯真的爱情。它不是团圆结局,很有勇气,原著是这样写的吗?
赵薇:原著里是郑微跟林静结婚了。这是为什么我看这个小说快一年了还在犹豫,我要拍这个吗?但是我知道找什么样的编剧能把它那样的东西去掉。其中一家投资方当初也不希望用李樯老师这样的剧本,他们找了几个年轻编剧,根据当下市场上所有的流行元素,编了个剧本给我。但我坚持必须用李樯的剧本。其实只要我来导他基本都会同意了。
“致青春”不乏残酷,导演赵薇对自己的这部电影有着清醒的认识:前半部分打了鸡血,后半部分顺着惯性就拍完了,她觉得后半部应该更安静。 (《致青春》剧组供图/图)
南方周末:你觉得国产电影哪方面最渴求创新?
赵薇:类型还不够丰富。某个类型的片子好卖,投资方就一窝蜂地去投这个类型。其实电影的类型丰富多彩,现在我们市场上就几种受欢迎的模式。有的电影,一看似乎没有先例,或者没有成功先例,很多人就不愿意去做。类型的开采还是太少了。
国外的制片人很厉害,选材、选导演、选演员、前期后期,他是全程把控。我们需要非常有品位有眼力的制片人,而不是有钱的制片人。
南方周末:“致青春”的制片人是谁?
赵薇:我算幕后制片人,执行有另外的,只是我拥有制片人的权力。李樯老师也是我的一个参谋。他不单纯是一个职业编剧,他其实非常懂得电影,具备做一个好制片人的条件。我自己做制片人是因为不让别人管我,争取最大的话语权,你把钱给我就行,我来拍。最后就拍超支了(笑)。但事实证明我还是一个很省钱的导演,即便超支,它还是一个回报率非常高的电影。
南方周末:为什么超支?
赵薇:精益求精嘛。超期两个月,还有去了四个城市。比如去贵州,本来是他们想植入旅游广告,我不愿意去,把我拉去了黄果树,结果我喜欢那个地方了。就是片子最后郑微画外音的那些山川河流,都是在贵州拍的,原剧本里写的是在高速公路上。我去了觉得这段词在这儿说太牛了,结果对方又说不给钱了,后来因为植入广告的条件限制太多,那我自己花钱也要去那儿拍。
南方周末:跟大多数新导演比,你觉得自己最明显的优势是什么?
赵薇:我很淡定,因为有这么多年的电影片场经验。剧组里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我都经历过或目击过。所以在我的组里面出现任何情况,对我来说都不是个新鲜事。这个地方不让你拍,那个地方搞不定……我的办法是非常多的,很少有束手无策的时候。别的新导演未必有那么多的片场经验。
我很怕去真的殡仪馆,所以“致青春”里殡仪馆的一场戏,我要美工给我搭一个景。我们找了一个旧厂房搭景拍摄,拍完觉得演员不合适,演不出我要的东西,就试着重新挑演员,我也挺狠的,换演员。等重新挑了演员,回去再拍,人家不愿意了,老板说我刚买了这块地,你们在这拍太平间这不是给我找霉头吗。我们说拍完了找人来给做法事,还是不高兴,那我说请老板到现场来。
老板当然也想见见我,我也想让他看看我们怎么拍电影,开着车就来了,坐我旁边一起看监视器,大概觉得我们真的拍得很认真、很辛苦,就说我那办公室也挺好看的,你们应该去我办公室拍拍,我还借给别人拍过电视剧呢。我说那你也算跟电影行当有关的人了,我们的事你得支持。老板说那我不管,你们去找谁谁——其实就是允许我们拍了。
南方周末:“致青春”有没有什么地方是你觉得没做到的?
赵薇:坦白说,有一个地方有疏忽。其实前边的校园和后边的社会是两部电影,但作为导演我用了一种心态去拍。前半部分很激烈很丰富,像打了鸡血一样地去拍,很奋进很着急,到后边顺着惯性就那么拍下来了。电影导演也是要“演”的,我应该换个心态去导后半部分,换成一个老人的心态,要非常安静,才能捕捉到更加细微的东西。
南方周末:《无人区》是获得文化原创榜提名的另一部影片,你看了吗?
赵薇:我去电影院支持了。很可惜搁了四年,要早几年放还要好。我看完了还专门去问他们那美术,因为跟我也合作过,我说你们这结尾怎么回事,是不是重新拍的呀?对啊,补拍的,要不然上不了。
南方周末: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导还是演?
赵薇:演员和导演,未来我都会去做,但这并不代表我会很忙,因为好的东西特别少。目前我会去演一两部电影。
附
致敬辞:
青春片是国际上主流到陈词滥调的片种,又是中国拍摄难度和稀缺度都很高的片种。赵薇在其导演的处女作中迎难而上,选择了这一左右为难的影片类型。片中所涉猎的故事,有真实可忆的校园生活,又有逼近现实的成人世界。作者既不惮于书写浪漫的青春,又智慧地触碰了现实的残酷,显示出其沉静的勇气。赵薇用自己的号召力,带着对电影的敬意和忠诚,调动了中国创作界的尖端组合。影片以小博大,兼具娱乐性和作者思考,是近年内地公映范围内,同题材影片中最工整的一部,也开创了中国式青春片的可能性。
感言:
我以前参加大多是电影类的奖项或音乐类的奖项,而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是涉及各个领域有原创精神的人和事。我今天看到平时没有机会见到的、很多不一样的人,包括一些我非常喜欢的作家。
南方周末把年度电影颁给“致青春”,多少给了我一些启示:拍电影不应该有太多的名利心。拍这个电影,我的初衷只是想拍一部好电影。名,我已经挺出名的了,利,我比较淡泊,我只想简简单单做一个好的电影,所以它才能得到文化原创榜。
--赵薇
(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