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私人订制》电影,颇感意外。
中国的主流媒体开始意识形态的进取突破了。
这是一部贺岁片,在中国电影垄断的格局下,贺岁片不论好坏,都会有天量的观众,因此能有身份拍摄贺岁片,毫无疑问就是中国主流媒体的一种声音。
以前这种声音,是千篇一律的逗乐,是阿Q一样的精神麻木不仁,是儿女情长的不关社会痛痒,因此,以前的贺岁片,我勉强自己看过一些,但是毫无价值的已经记忆模糊。但是这部贺岁片我永远不会忘。
大学毕业那一年,我看了《悲惨世界》,后来我一直难以忘怀,因为它让我增进了对人性的认识。
当然这部片和《悲惨世界》没法相提并论,但是这部片也是在探讨人性,正是这种意义,我会记住它,因为认识人性就是认识自己,于是电影的故事情节,也一带关乎自己的而记忆了。
这部电影表达的人性认识是很普遍的,是中国文化很敏感的话题,难怪一度流传这部片子差一点胎死腹中,的确这部片子是中国文化开放和自我批判的一个标识,很可能名垂中国电影的历史名册。
这样抬高这部片子,不是因为它的创作有多么杰出(其实它的创作水平一般),而是因为它的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希望所在,因为它是主流媒体的声音,它的意义就更加令人乐观的期待中国未来的进步了。
这部片子的声音是什么?是批判今天的中国文化价值。
对自己文化的价值批判,这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而是西方文化本质,苏格拉底、基督教都是以批判人类文化为永恒使命,因此西方文化常批常新。
有时候,似乎感到中国文化的开放自由在收拢,但是这部片子允许问世,不是中国政府开明精神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总书记说:是问题逼我们进一步改革。那么,这部片子拿出来放映,是不是被中国的问题逼出来而改革性的破例放映!?它开了一个很好的口子。
如同中国的建筑物不断推倒重来,中国的改革也是不断的否定之否定,问题已经逼的要再次改革,说明问题很严重了,那么严重的问题就要拿出来让大家知道,否则再次改革,岂不是闭门造车?
《私人订制》电影的价值,就是把中国当前最大的问题摆出来了:
当今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革命价值观,在历史上是不是一个误会的闹剧?它让中国人付出巨大牺牲,但是它有永恒价值吗?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句话在中国老百姓耳朵中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它公开的出现在中国亿人注目的主流影视中,是让我深深的意外,这句话,完全堪任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稍稍推理,这句话和今天的政治制度是大相庭径的。
俗文化,让中国人欢呼雀跃,中国人的血液,就是俗文化的血液,电影中这种赤裸裸的暗喻,让人思考:中国文化路在哪里?难道中国文化就只能俗到底?肤浅到底?麻木不仁到底?一百年了,鲁迅诊断的“哀其不幸,恨其不争”,对于中国人是无解?
“中国人的金钱观:为了有钱而有钱!”电影展示的这种中国人性,哪里称得上是人性?
电影最后,触目惊心的播放了几个中国生态灾难的镜头,使影片更深入的有了社会批判意义,影片代表中国政府、也是代表中国人民向生养我们的这片美丽土地深深地道歉。也象征的提出一个中国人最大、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文化能否改过自新的适应现代人类的科技文明?
《私人订制》的每个故事,都是在拷问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观:信仰、社会权力、世俗观念、金钱、人与自然。
中国问题的根源不就是这些最基本价值观引发的吗?
因此这部电影讽刺性的批判这些价值,对改革中国文化恶性,是很有逼进和振奋的意义。
(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