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斯大林格勒》苏联解体后最成功的俄式电影?

2013-11-21 10:36:20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作者:王诤

   

  10月31日俄罗斯战争电影《斯大林格勒》在中国公映。此前这部“俄罗斯首部IMAX 3D电影”已在俄罗斯上映数周,正逢2013年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战争汇聚了政治、历史、文化与商界的赞誉,票房已经突破13亿卢布,成为俄罗斯最卖座的电影,并确定代表俄罗斯参选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这部用美国技术讲述俄罗斯历史的电影获得了俄罗斯媒体《共青团真理报》的赞美:“像《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场面恢弘、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的影片在俄罗斯还是第一次拍摄。”

  电影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战争始于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止,这场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更以双方均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严重伤亡着称。电影聚焦“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讲述了苏军在保卫一栋伏尔加河边的公寓不被德军侵占时的故事。

  俄罗斯电影人对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预期很高,主要来自俄式电影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前苏联电影在中国一度风靡,是1949年至1980年代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引进电影的一大门类,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一代电影人。

  斯大林格勒,这座曾经以苏联国家领袖名字命名的城市,在今天俄罗斯国家版图中被称作“伏尔加格勒”。这个地名,在中国连带那里曾经发生过的战争已然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历史教科书里,它被定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对许多中国人而言,红色记忆更为感性:他们从小就被灌输“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少年时代会吟诵保尔·柯察金的人生名言,恋爱时派对的舞曲也许还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苏联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对那个年代的中国男孩有着别样的魅力,“不准后退一步”,(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斯大林的227号命令),“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台词)类似这样的豪言壮语在他们跑出影院后,便会用在追逐嬉戏的“战争游戏”里。曾写作《腾冲之围》的军旅作家余戈在中国的社交网络新浪微博上回忆苏联军歌带给他的震撼,“曾在基辅罗斯餐厅听前苏军文工团员四重唱,毛发直立一身鸡皮两眼热泪……”

  战争题材影片在俄罗斯电影史中一直蔚为大观,也是向中国输出电影的主要类型。前苏联拍摄的第一部表现卫国战争的大型故事片是1942年上映的《区委书记》(导演伊·培利耶夫),最后一部在苏联上映的同类题材故事片是1990年制作的《斯大林格勒》(导演尤·奥泽洛夫)。苏共领导人列宁曾在1922年谈电影发展事业,说:“电影是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他的立论出发点不是艺术,而在宣传。“这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事业和电影事业的理解相近,因而前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在中国比较吃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长达五集的巨片《解放》(1969一1971,导演尤·奥泽洛夫)——这是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表现二战的一部篇幅最长,规模最大的故事片,《解放》曾作为内参片在1972年6月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第四和第五部在1973年2月由上译厂译制。作为内参片,电影只在小范围公映,但在中国仍一度风靡。此后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陆续拍摄了大型战争故事片”大决战“以及之后的”大进军“系列,从体量到战争场面制作都有受到《解放》影响的影子。

  前苏联战争片和中国国产战争片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处理”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的问题上,都可以套用”从双方的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地展示了某某战役“这样的话来概括中心思想。而在具体呈现上,两军短兵相接、血肉相搏的场面固不可少,更要凸显司令部真实,要反映最高统帅的运筹帷幄与坚强意志。如此,在当年前苏联和现在的中国还造就了一大批靠外形形似领袖的特型演员。中国观众最近一次在影院中观看苏联二战题材电影的集体记忆,恐怕还要追溯到1985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八一厂联合译制的《莫斯科保卫战》。电影中,”斯大林“、”朱可夫元帅“都有出镜不说,还有专人饰演希特勒和德军前线统帅。希特勒”的中方配音演员是当时凭借一副公鸭嗓而在迪士尼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走红的李杨。而为苏联“潘菲洛夫少将”配音的则是张涵予。若干年后,他因出演冯小刚导演唯一一部战争作品《集结号》才跻身为中国一线男星。[NextPage]

  2007年,中国最成功的商业导演冯小刚的战争电影《集结号》所呈现的视觉语言,迥异于过往八一厂包圆的战争题材影视片。冯小刚聘请韩国特效团队使用了先进的气爆技术以及假人技术,前者缩短了炸点与演员之间的距离,让爆炸就在演员身边发生;而足以以假乱真的假人技术,则让一些真实血腥的场面得以实现。《集结号》的另一个“隐秘”的突破则是不再聚焦高层领导者风采,并脸谱化敌我双方,更为尊重人性与人情。

  这部新晋的《斯大林格勒》也意图突破中国那些前苏联战争片爱好者过往的观影体验,希望用更商业化和故事性的方式叙事。同名电影在苏联时代就拍过两次,电影像是沙盘上的兵棋推演,如同战争教科片。特别的,1990制作的版本由于赶上了苏联解体,片中对斯大林持赞扬态度还在俄罗斯引发争议。此次新版《斯大林格勒》的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重拍该题材,除了IMAX 3D的技术卖点,故事情节上也规避了过往教条,不仅没有出现最高统帅指点江山,片中据守房屋殊死抵御德军进攻的苏联小分队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改编自一本小说而非来自战争史料。导演邦达尔丘克是前苏联时代“国宝级”艺术家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儿子,后者曾导演过巨片《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遭遇》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有了这层承袭,他似乎对战争题材电影情有独钟,2005年他的银幕处女作便是一部反映阿富汗战争题材的《第九连》。在这部作品中人们就能看出近二十年来,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俄罗斯战争类型片导演同前辈相较的不同:“司令部真实”不再做突出反映,呈现出对“战壕真实派”的回归与推崇。在他看来,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文艺作品之前有过不少,这次更希望能让故事激起当代普通人的情感共鸣。

  这部《斯大林格勒》还有两位值得一提的女性角色。其中一位厌倦了在战争中逃亡索性就留守在战场上,并和驻扎在家中的苏联士兵们有了爱情的结晶。电影中有反映她在士兵们集体冒险为她置备的生日礼物,一个盛满热水的浴缸中沐浴的画面——这不仅令人想起1970年代颇有解禁意味的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部电影中有反映苏联女兵集体沐浴的画面,是减掉还是保留在当时的苏联乃至之后的中国文化界(电影曾在中国公映,裸体画面有保留)都曾引起过极大的争议。而另一位女性的刻画则更具突破性:她被出身贵族德国军官强占后,两人间产生了依恋与爱情。导演在这里都遵从了恶劣环境下男女间分享肉体温暖的爱情逻辑,弃置了长久以来都要遵从的“政治正确”。

  10月底,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来北京宣传此片时,他接受了我的采访,他坦言这个桥段在俄罗斯还是激起了一些民间舆论的反弹,但又强调说,“现在大部分俄国人还是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侵略者并不都是“戴着厚重眼镜的傻瓜”,他希望中俄战争题材影片中可以找到人性共识。但这对中国电影人来说可能是不敢想像的冒犯之举——假使中国电影人敢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一位中国女性和某个侵华日军产生感情,定会舆论哗然。2009年,中国导演陆川曾在《南京!南京!》中尝试让日军有一些人性,就被不少影评人怒骂,在部分城市的放映时甚至出现了观众愤然退场乃至怒砸银幕的情形。

  美国或欧洲关于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显示出一种“忍不住的关怀”:早期的《日瓦戈医生》,之后还有《猎杀红色十月》,《K-19寡妇制造机器》,以及中国人印象比较深的《兵临城下》等,这些电影除了视觉更为震撼,对人物的刻画也更为立体感人,甚至也在电影中表现苏联军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他们所秉持的意识形态恐怕和前苏联乃至后来的俄国战争片都大异其趣。比如同样是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兵临城下》,开场大批手无寸铁的苏军士兵在己方机枪的威逼下被迫发起冲锋,被德军火力压制下调头撤退时,不少人死在了己方枪下(这一情节在中国公映版中被删去了)。

  今天的俄国导演显然不能认同西方人代劳讲述的“爱国主义”。《斯大林格勒》的制片方也一再强调这是一部借助美国电影科技的“原汁原味”的俄国电影。有趣的是,不那么“原汁原味”的非俄罗斯视角电影《兵临城下》中有一位颇为形似赫鲁晓夫的演员,作“为斯大林的特使”在阵前对全体政工干部宣讲战役的重要性,他有一段颇具革命豪情的台词:“这座城市不是基辅、明斯克,是以斯大林同志的名字命名的。它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符号。如果德国人占领了这,那我们国家就全完了。”这样宏大宣言,反而在这部俄国人自己拍摄的《斯大林格勒》不见踪影。

  与传统俄罗斯电影相比,很难说《斯大林格勒》是“原汁原味”了,或许它更是一种杂糅。中国学者,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观影后,在新浪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评论:“大爱《斯大林格勒》,这完全是美苏两种文化的合体,而且是两种文化中最对我胃口的部分的合体:既有英雄主义,超人形象,又有人性弱点,反战厌战。从俄罗斯巡回画派的雄浑沉郁,到冬妮娅式的小资,黎明静悄悄的诗意,拯救大兵的普世,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神话原型…..乱炖成一锅过去现在的杂烩神作。”

  (编辑:焦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