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乐
最近国家出台政策,要让中国从电影大国变成强国,电影大户华谊的股票应声而涨,据说年内中影和上影两个盈利大户都可能会上市圈钱,1月份全国总票房报收近12亿元,很快就有人喊出了2010年全年总票房要达到100亿——电影圈似乎遍地是钱,只等弯腰去捡。
可电影圈的钱就这么好赚?香港传来消息,制作了《阿童木》3D版的意马动画工作室刚刚宣布清盘,300多名工作人员吞下失业苦果。据统计,这一部动画片让意马赔了6亿多元,一部电影就拖垮了一个公司。
商业电影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商品,没有固定商标,没有可信赖的质量监管体系,没有市场调查保证,也不可能如普通问题产品那样召回。导演和演员之名也许可算商标,但会因为组合模式不同、题材不同而变得全无市场号召力。
有人说,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摆在面前,我们只要仿效就是。好莱坞的经验是什么?大卡司+大导演+行销,真那么简单?像《十月围城》,全明星制作,每个宣传点都踏在点子上,事前的评价相当之高,又选择了最好的档期,这是一个每个环节都相当完美的主打产品,但上映后的票房数字却也只是温吞水,最后勉强回本。你能说这个产品出厂就有问题?
聪明的冯小刚今年甩开了贺岁档,选择暑期档,就像农民选择种什么庄稼一样:大家都种大蒜,他种大葱,大蒜丰收却降价,明年大家都不种了,他又掉回头去种大蒜。2009贺岁档冯小刚逃开了,2010贺岁档他又回来了,张艺谋和陈可辛没有搞定的贺岁档,还是留给了他来占领。并不能说冯小刚的出现就一定会拯救贺岁档,只是,更懂中国市场且一直活跃在第一线的冯小刚更了解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商业电影里的智慧真不是一朝一夕就学得好的。
今年的贺岁档虽未结束,但大势已定,整体票房数字增长,但国产电影平均利润下降已成定局,不知这能不能为那些一时头脑发热准备冲进电影圈的热钱泼泼凉水?中国电影市场在变大没错,但受众面更为广泛,更大的市场空间让以往的经验判断失去了准头。档期、大明星、大牌导演这些传统的赚钱公式已难次次奏效,反而是影片本身的质量更值得关注。导演、明星的名字也不值得迷信,观众都太熟了,他们的票房号召力已变成一张张透支的信用卡,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刷爆了。中国毕竟不像好莱坞,那些家大业大的公司,赔得起,也赚得起,一部电影能卖到20亿美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2010年到2011年,因为大笔热钱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还会又一次增长,但和中国很多爆发性增长的行业一样,泥沙俱下。归根结底,把电影拍好,对得起观众智商,这句喊了几年的老口号,时至今日,还是要继续喊下去。
(实习编辑:罗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