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娜
为了写篇《阿凡达》的稿子,这次是欠了人情。在上海看IMAX版3D《阿凡达》的盛况恐怕只能用“春运”来形容。我并非不愿意为詹姆斯导演花几百块人民币,只是看到有年过半百的老母亲带着被子在和平影都通宵排队的新闻,不敢贸然行事,才厚着脸皮托院线的老总帮我预定了两张票,她口气中带有一丝为难,但最终还是帮我搞定了,时间是七天后。
难以遏制看电影的冲动,我还是先去了上海票房最好的永华影城,晚上十点四十的场子,有人拿着喇叭叫大家排队按秩序进场。片子很长,看完就得凌晨两点了吧,最大的一厅除了第一二排依然满座。电影开始了,关于这部电影的内容我想没什么可以多说的了,因为赞美之声早已汇成滔天巨浪。原因主要是,我们以前也曾经被发过3D的眼镜,装模作样的等待什么东西跳到你的眼前,但是那种等待的结果往往并不像描述的那么惊人,3D效果就像点缀在主菜上的那点鱼子酱,因为稀少而变得瞩目。
这次的《阿凡达》则真正意义上让我们领教了所谓的全片3D是个什么概念,整部电影大概除了男主角的眼部特写以外,你都可以发现银幕仿佛从扁平状变成了一个方盒子,人物在这个盒子里运动自如,那些我们在科技馆作为高科技来展示的东西,现在已经被电影人运用自如,并作为廉价消费品给大众观摩。而这种新鲜的视觉体验也正式拉开了好莱坞的全3D电影大潮的序幕,今年,好莱坞要开动的大片几乎无一不打着3D的旗号。
《怪物史莱克4》、《暮光之城3:月食》、《玩具总动员3》、《爱丽丝梦游仙境》、《哈勃望远镜》、《电子世界争霸赛》、《驯龙记》等等。看来3D已经成为电影人对抗家庭娱乐终端的济世良方。
当然,我个人建议,假如近视的话,你最好还是戴着隐形眼镜前去观摩此类电影,否则起码开始的二十分钟,你会不堪鼻梁上两副眼镜的困扰。而那些生产3D眼镜的厂商如果能把眼镜做的更考究一些,镜片做的更高级和耐磨一些就好了,别老牛都买了,偏偏短了那根牵牛的绳子。我想一定不会只有我觉得那幅眼镜让眼前的影像减分,起码不如预期的那般鲜艳和明亮。
所幸的是,飞利浦和三星已在3D自动成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这意味着未来观众无须佩戴眼镜便可领略无与伦比的3D观影体验。我等待这一天快点到来,让革命来得更彻底一些。
七天后,为了对得起我已经欠下的人情和三百大洋,我还是去看了 IMAX版3D《阿凡达》。之前,我和所有兴奋等待的观众一样,喝了门口好时的热巧克力,顺便买了几盒黑巧克力,瞧,美国文化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拿下我们的,大声说不也无济于事。所谓 IMAX就是巨幕,标准为22米宽、16米高,和平影都这个宽20米,高15米。3D解决了影像从平面到立体的问题,IMAX就是把影像再给你放大数倍。
“大”这个概念听上去不悬,但实际上人们对空间感、体量感的形成很多仰赖于面积和尺幅。这也是每逢大片,观众尽管有舒适的家庭影院系统,依然会自觉说出:这样的电影必须去电影院看的道理。而为了把影像放到更大,电影在技术上没有停止过探索,而这一次《阿凡达》在中国的火爆,更让平时觉得片源少,客流少,成本高昂的IMAX厅变得一票难求,以至于中国很多城市立即开始启动建造IMAX影厅的计划。要知道五层楼高的IMAX影厅,一个就可以抵上五到八个影厅的建设成本,甚至可以相当于在二级城市建一个标准的八厅影城。但是,当上海的和平影都开始24小时发售IMAX厅门票,每人限购四张,且一月票已经全部售罄的时候,你就知道消费者其实永远都有消费欲望,也从不缺少消费冲动,关键是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产品给他们去刺激消费行为的产生。
毫无疑问,当天还是满座。我在那里遇到了以前的同事,大家各揣着秘密似的交换了笑容,仿佛用这张很难搞到的电影票接上了头。电影还是那部电影,因为是3D的缘故,其实影像完全被拉到了眼前,所以大小的概念倒并不像想像的那么落差巨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盲从,除非对影像本身有着偏执爱好的人,我个人认为,大可不必为了IMAX深夜排队,特别是让老妈去干这件事。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固然是因为这么多噱头被搞的晕晕乎乎,将一部电影的技术标准奉为“天神下凡”,但最终我们走出影院时,之所以深感满足,还是因为《阿凡达》并不是一部炫技的电影。在我看来,《阿凡达》的高明更在于,它是一部穷尽目前人类的技术手段所拍的反技术的电影,甚至是一部穷尽人类智慧的反智电影。它花了这么多钱,用了这么多时间告诉我们,原始有多么美好,而我们总是以为技术、武力能够征服一切。当片中的家园树被导弹轰塌的时候,我们心痛了,当杰克和娜蒂莉骑着飞龙在巨幕上翱翔时,壮美的音乐再度响起,我想这是我在2010年看到的最浪漫的画面。而且看第二遍时,我依旧这么认为。这就够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