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美独立电影 省钱才是硬道理

2009-10-16 13:31:35来源:综艺报    作者:佚名

   

作者:高倩

  经济持续整年衰退,对于独立电影业,没钱的日子不好过,悲观情绪随处可见。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为独立电影作做发行是某些电影公司的主要生存之道,与商业片相比,独立影片发行权的价格不但低廉,而且这些经过大小电影节检阅的片子,前期已积累了不少人气。2007年底编剧罢工时,独立电影的发行着实风光过一把,没想到,紧巴巴的日子这么快就到来了。

  新兴的小规模独立制作公司很可能熬不过寒冬。像序幕影业(Overture Films)这样正处于成长期的公司也鲜有卖座新片问世。就连规模相对较大的韦恩斯坦制作公司(the Weinstein Co.),对于新电影的选择也是慎之又慎。

  独立电影发行商的日子不好过,制片人和投资人也同样为难。像2929制片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也不肯再往独立电影方面投钱了,而那些少数还肯出钱的公司,比如Overnight Films和Groundswell制片公司,不但压低了投资数目,同时对影片的要求和预算也变得更加苛刻。据估计,就算按照经济目前持续复苏的状况来看,美国今年一年的电影制作量也会比两年前的550部大幅减少到300部左右。

  美国Anonymous Content公司旗下的制片人史蒂夫·戈林(Steve Golin)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运作影片《海狸》,不久前才终于和巅峰娱乐公司达成发行合约。他说:“我从没见过这么混乱的局面,好不容易把电影拍完了,却找不到肯接片子的发行商。”

  面对混乱局面,业内很多人士仍抱有乐观态度,他们相信独立电影有能力自救,但要达到这一目标,独立电影这个行业需要逆向思维,颠覆过去10年间形成的行业规则。

  举例说明:

  《燃烧的平原》(The Burning Plain)

  在过去几年里,独立电影一直存在一个最大问题,那就是在选择项目上,投资人更喜欢那些被大公司淘汰下来的项目。拿到前期预算后,制片人就开始进行项目筹划,但要知道,这些独立制片人可没有大公司的发行链和资金做后盾。

  吉勒莫·阿里加(Guillermo Arriaga)执导的《燃烧的平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最初这部电影被梦工厂取名为《四大元素》(Four Elements),却始终没有发行。2007年影片被2929制片公司买下,最终决定以独立电影的模式进行运作,当然,影片1500万到2000万美元的预算在独立制作里算是相当高昂的。几年来,这部电影似乎是为了拿奖而拍——有一位获过奥斯卡奖的主演查理兹·塞隆,有一个大有来头的制作团队,还有一位正在声名鹊起、导写兼俱的导演阿里加。

  可事情未如发行方预期那般发展,影片今年在多伦多电影节的首映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毕竟最近这种高调亮相电影节的独立电影太多了,票房都不甚理想,因此,发行商都不太愿意轻易签出支票。

  米拉麦克斯公司前主席马克·吉尔曾经在一次有关电影融资的会上表示:“三年前,每年送往圣丹斯参展的5000 部电影里,一般成本都在1000 万美元以下,只有100部可以在本土公开发行,其中约20部可以赚到钱。今天则可能只有5部。”另外,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在北美发行一部独立片的广告费在去年上升了60%,但即使发行商多投钱,独立电影的票房也很难有保证。

  最终,Magnolia公司接下了《燃烧的平原》的发行任务,发行日期定在了今年9月份,此前一个月公司就通过DirecTV开始广告宣传,不过很难说这算得上是公司对于这部电影票房潜力的认可。

  就在去年,诸如《燃烧的平原》这类经常在电影节露脸的电影还是美国本土发行公司看好的项目。独立电影不得不面对的趋势变化可见一斑。

  ICM独立制片部负责人说过:“过去几年的问题是,许多电影拍摄时的花费都过高,如果拍电影的时候就花了太多的钱,为了保险起见,发行投入就相应要增加,这致使总投资额过大,很难找到发行商。”

  同样的价格,发行商更愿意选择那些成本高一些,但不具备典型独立电影模式的片子。因为预算比较高的电影可以从别的行业找到投资,同时也可以先拍出片子来再找发行商,但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拍得更像商业电影。

  明年有两部类似的影片,最近正在热炒: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制作的3D片《圣地》(Sanctum)和马修·沃恩(Matthew Vaughn)导演的《海扁王》(Kick-Ass)。这两部电影找的都是独立投资人,负责筹资的人已经放出话来:“我相信这样的电影总是能找到发行商,电影市场肯定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NextPage]

  《摔角王》(The Wrestler)

  其实,独立电影并不是走入死胡同,拍出来的片子一样也能够有良好的市场表现,不过相应地需要节省一点成本,这样的代表作就是《摔角王》。

  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在拍完《珍爱源泉》(The Fountain)后声名鹊起,有投资人愿意为他的新片拿出1500万美元的预算,但为了海外票房,投资方提出了邀请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条件。

  他们要打造的是《燃烧的平原》那类的独立电影:情节,明星,高预算。

  但是,阿罗诺夫斯基没有同意,他把预算大幅减少到了600万美元,选择米基·洛克(Mickey Rourke)作主演,他或许没有凯奇的海外号召力,但却更适合这部电影的风格。

  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一切,减少预算除了让电影的情节更好看外,还能给出发行商更容易接受的合理出价。最终福克斯探照灯以400万美元获得了该片的发行权。虽然主演洛克冲击奥斯卡未果,但《摔角王》照样在美国国内取得2600万美元的票房,位居当年类型电影票房第五。

  《摔角王》的成功说明一个事实:独立电影要“做大”,首先需要“做小”。圣丹斯电影节主席约翰·库珀(John Cooper)说,未来的一段时间,大明星高成本的独立电影恐怕会遇冷,倒是那些由片酬200万美元以内演员主演的低成本独立电影会成为热门。

  狮门公司的惊悚片《三日危情》(The Next Three Days)即将进入后期制作。这部片子的情节比较主流,也有名导保罗·哈吉斯和罗素·克劳这种一线明星的加盟,但据说这部电影的成本只有1200万美元左右。

  项目成本太高,大明星聚集的电影恐怕最终很难被负责掏钱的发行商接受。

  凯瑟琳·泽塔琼斯的浪漫喜剧片《姐弟恋》(The Rebound)是一部成本相对较高的独立电影,成本在2500万美元左右。由于有泽塔琼斯的号召力,所以影片海外票房表现尚可,但在美国本土却遇冷,几个月都找不到发行渠道。倒不是没有发行商出价,只是价格都低于制作成本。

  这部电影的制作公司负责人马克·吉尔倒并没有为此太过担忧,他认为还是与一家能够拿出足够营销成本的公司合作更好:“我们不愿意走区域发行的路子,要让一部电影又好看又卖座当然不容易,我们不想因为钱的问题把一部前景看好的片子毁掉。”

  《姐弟恋》这样的片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电影人想在没有制片厂支持、全靠明星撑门面的情况下拍一部独立电影,而拍摄成本又高于一定水平的话,电影拍竣后的出路可能会比较少。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还有一种电影是“混血儿”。展现驻伊拉克美军拆弹专家的动作剧情片《拆弹部队》就是这类片子,它说不上是传统的商业片,但又绝对不是冷僻主题。

  这部电影的预算将近1500万美元,是《摔角王》的两倍还多,和《燃烧的平原》相当。不过与《燃烧的平原》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有吸引人的紧张情节:拆弹人员无时无刻都要面对危险。

  对于一部严肃电影来说,1500万美元的成本已属相当高,但这部电影并没有把钱砸在大明星的片酬上,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特意找了些生面孔出演,因为在导演看来,这部电影的主角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生死攸关的紧张感。

  这部电影首次在多伦多电影节亮相时非常低调。首先,电影的编剧是一位战地记者马克·鲍尔。其次,电影的导演可以说是好莱坞的“局外人”,在过去的18年里,导演毕格罗都是籍籍无名的小角色,只有一部作品成绩尚可。低调还因为这部电影的伊拉克战争背景。从美军进攻伊拉克以来,与之相关的电影数不胜数,但几乎在票上均未成功,不管是加文·胡德(Gavin Hood)导演、明星云集的《反恐疑云》(Rendition),还是金伯利·皮尔斯(Kimberly Peirce)导演的《止损》(Stop-Loss),再到去年的《决战以拉谷》,伊战题材的电影无一例外在票房上遇冷。很多电影公司根本不喜欢与伊拉克题材的电影,又怎么愿意再买这样一部电影来发行呢?

  但是,巅峰娱乐公司最终还是决定以150万美元买下这部电影的美国国内发行权。其后,这部电影一直被“冷藏”,与此同时,巅峰公司靠吸血鬼题材的青春片《暮光之城》大赚特赚。巅峰公司的发行负责人谢菲尔表示:“当时我们都说不好《拆弹部队》能有多大潜力,但我们都很清楚,前路不一定好走,必须谨慎再谨慎。”

  在深思熟虑了10个月以后,《拆弹部队》被打造成一部融合独立电影特征和商业电影吸引力的作品,发行公司在电视预告片中着重展现的动作场面和紧张气氛引起了许多男性观众的兴趣。目前《拆弹部队》已经赚得1110万美元的票房,也保持了不错的单屏幕平均收益。影片票房上的成功和影评家的正面反应及口口相传的票房带动效应有很大关系。

  《拆弹部队》说明“独立电影的剧本”加上“商业电影的感染力”可以成为新的成功公式。经济衰退,观众走进电影院,是愿意热热闹闹的看上两个半小时让人热血沸腾、不过脑子的大战,还是愿意踏踏实实跟着人物纠结的故事和导演“前卫”的拍摄手法共同探讨人生真谛?答案不难想像。

  经济衰退,很多行业的规则都在发生着改变,独立电影这个极易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的产业,如何在保持自己特质的同时,保证票房,或者至少保证让观众们有机会看到,是需要很多业内人士思考的问题。就现在而言,不管是拍电影的还是发行电影的,省钱就是硬道理。

  (实习编辑:周赟)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