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托雷
拍摄《圣朗峰36景》时,80岁的雅克·里维特依旧一丝不苟。当年,他曾是新现实主义的领军人之一。
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向已故电影大师黑泽明致敬。1951年《罗生门》获得威尼斯金狮奖,成为影响西方电影发展的东方电影之一。目前日本美国正在翻拍,暂定名为《罗生门2010》。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让莫妮卡·贝鲁奇成为意大利电影的标志人物之一。她的缺席令本次威尼斯电影节的红地毯黯然失色。
在马克·穆勒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标准,那就是“能够从头到尾把观众按在椅子上”。作为6届电影节主席,他深知这一点在今年显得尤为重要——在去年的惨淡之后,今年的威尼斯继续遭遇尴尬。
创办于1932年,当今最老牌的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的红地毯上,影迷眼熟的明星寥寥无几;发布会上,标榜艺术的电影九成记者缺席。威尼斯电影节“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的口号,听着有些疲惫。威尼斯和电影工业一起发问:艺术大旗,是“捍卫”还是“死扛”? [NextPage]
“国际电影节之父”,唯一资本就是老?
1932年8月6日创办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不过,面对戛纳、柏林两大欧洲的国际电影节,以及像多伦多电影节这样的后起之秀,年长似乎成了“国际电影节之父”的唯一资本。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利多岛上的这场电影盛宴比以往迟了好几天,造成了它和近来风头日健的多伦多电影节之间不可避免的刮擦:当后者于10日开幕时,本届威尼斯电影节还没有结束。这直接导致了威尼斯电影节在影片数量上败下阵来:80部参赛和参展影片,这和多伦多电影节吸引的300多部影片相比简直是个笑话。此外,有20部影片将在威尼斯的全球首映礼后直接飞往多伦多,赶赴在那里举办的盛大的北美电影交易活动。
尽管如此,马克·穆勒并不打算向多伦多看齐,而是要将威尼斯电影节的艺术大旗死扛到底。“威尼斯的优势是什么?艺术!艺术!听到制片人说‘永远不要把威尼斯电影节变成交易市场,我们来到这里,只想静静地坐在电影院里,看上几场好电影’,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满足和褒奖了。”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在威尼斯好好露一把脸同样能为电影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去年电影节期间,就有一家来自德国的发行公司用计时器准确测量了《瑞秋的婚礼》在首映礼上获得的掌声,扩大了该片在德国的发行范围。
然而,这也不能让马克·穆勒高枕无忧,因为同样是标榜艺术电影,5月开幕的戛纳电影节占尽了时间优势,早已生生把全球超过一半的艺术电影抢到了自己的地盘上,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对老前辈的礼让之意。面对法国老弟的先发制人,威尼斯当然不甘坐以待毙。早在5月,马克·穆勒就亲赴戛纳,充分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还有他能够流利运用七种语言的能力——四处游说,努力使人们相信威尼斯仍然是艺术片的天堂。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穆勒还制定了不与戛纳正面冲突的策略,针对戛纳的选片口味选择了错位竞争。戛纳和好莱坞不是一向不怎么热络么,那就让我威尼斯来插一脚好了。今年总共有19部美国电影进入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与展映单元,其中马克·穆勒自认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请来了纪录片大师麦克·摩尔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说起来,麦克·摩尔其实是戛纳的常客,曾经凭借《华氏9·11》开创了以纪录片拿下金棕榈大奖的先河。不过这一次,马克·穆勒用一句“他带来了一部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作品”撇清了麦克·摩尔与戛纳的关系。至于麦克·摩尔为什么肯如此赏脸,可能就要归功于两人之间不下20年的交情了。
大投入、小文化,来者不拒,多样还是拼凑?
意大利和法国则联手占据了提名影片的三分之一强,其中东道主更是有23部影片进入了竞赛与展映单元。这一方面有点收复失地的意思——要知道,戛纳一直在挖威尼斯的墙角,去年将评审会大奖颁给了意大利出品、被誉为“2008年欧洲最耀眼电影”的《格莫拉》,今年又将名导马可·贝罗奇奥的《获奖》招到了麾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谁不懂啊,今年的威尼斯花了大力气来拉拢自己人,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将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大制作《巴阿里亚》定为开幕影片——这是20年来首部获此殊荣的意大利本土电影。托纳多雷曾在1990年凭借《天堂电影院》捧得奥斯卡小金人,他的大部分电影都以故乡西西里为背景,《巴阿里亚》也不例外。该片时间跨越几十年,堪称一部史诗级影片,3550万美元的投资创下了意大利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马克·穆勒对该片的评价是“这正是当下的意大利电影业迫切需要的作品”。
但是对于大多数影迷而言,这依旧只是一部“意大利电影”,而非国际大制作。更多人翘首企盼的,是影片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挽着“主演”莫妮卡·贝鲁奇一起走上红毯的场景。但是,莫妮卡·贝鲁奇却没能如期而至。以《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夜成名的意大利女星莫妮卡·贝鲁奇,红遍法国和美国,是意大利招牌女星,少了她的威尼斯开幕式,无疑显得更加冷清。
同时,威尼斯将目光瞄准法国电影,则可以理解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除了威尼斯一向偏爱的新浪潮老将——今年是雅克·里维特——之外,三部重量级的法国作品《迫害》、《白色物质》和《无主之人》多少让马克·穆勒有点扬眉吐气。其中《迫害》的导演帕特里斯·夏侯曾经先后获得过戛纳评审团大奖和柏林最佳影片金熊奖,《白色物质》由今年的戛纳评委会主席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无主之人》则出自比利时杰出电影人雅克·范·多梅尔之手,他的《小英雄托托》和《第八日》都曾在戛纳获得过好评,《无主之人》是他20年中的第3部长片。
除了欧美系之外,一向对亚洲电影感情颇深的马克·穆勒今年还弄到了4部印度电影。“他们总是说‘我们不需要电影节,我们的市场够大了’,不过我最终说服了他们,毕竟看看西方观众会对他们的电影有怎样的回应也不是坏事。”另外,描写战争故事的以色列影片《黎巴嫩》,《勇往直前》导演费斯·阿金的新作《心灵厨房》,以及崔健首次执导的电影节闭幕片《成都,我爱你》等影片,也都是风格迥异的所谓小众“cult电影”。[NextPage]
就在这样一番左奔右突之下,今年好歹有32个国家的电影来到威尼斯,也算是创造了一个纪录。不过有人怀疑,貌似多样化的格局之下,其实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东拼西凑。在戛纳和多伦多的双重夹击之下,威尼斯这杆艺术大旗究竟还能扛多久,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名导名角看似不少,为了艺术还是市场?
威尼斯从来不拒绝好莱坞电影。竞赛单元中美国影片以6部之多,成为各国影片中数量最多的一家。不过,开幕式的红地毯上,眼熟的好莱坞明星却只有尼古拉斯·凯奇一个。相比去年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蒂尔达·斯文顿等出现时,闪光灯亮成一片,尖叫声此起彼伏的“大场面”,今年开幕式让人颇有几分困倦。倒是此次的评委会主席李安,以东方面孔成为开幕式红地毯上的大明星。曾两次举起“金狮奖”的李安,也给足老友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面子,在开幕式上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李安夸奖威尼斯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节之一。
不过,赛程过半的威尼斯,渐渐热闹了起来。硬汉代表马特·戴蒙、乔治·克鲁尼来了,一个带着太太,一个带着新女友,顿时让摄影记者来了精神。更精神的是政治题材大导演奥利弗·斯通,他紧接着麦克·摩尔抨击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带了一部《国境之南》,把“反美斗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当成主角。让人更加意外的是,查韦斯还亲自赶赴水城,为《国境之南》助阵。斯通和查韦斯两个人还都戴着红领带,信心满满。要知道,奥巴马在就职典礼上,佩戴的就是红领带。
同时,几张欧洲电影的老面孔出现在威尼斯,让很多真正的影迷眼睛放光。80岁的雅克·里维特携新片《圣朗峰36景》出现,让很多影迷在心跳中神游半世纪前的新浪潮。上世纪50年代末,雅克·里维特和戈达尔、特吕弗齐名,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尽管是柏林和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他却一直没有在威尼斯出现过。他在耄耋之年携新片在水城亮相,为威尼斯加分不少。刚刚卸下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伊莎贝尔·于佩尔,以新片《白色物质》入围本届威尼斯。凭借《女人韵事》和《冷酷祭典》,于佩尔已经两度在威尼斯封后。54岁的她如今是欧洲电影的“大使”,不少影评人已经在预测文章中,将第3顶威尼斯影后的桂冠戴在了她的头上。
严谨的艺术虽然可以让“金狮”老而弥坚,却不能轻松呼唤年轻电影人的艺术认同。经历了金融危机,更多人想的是好好娱乐喘口气。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之前,暑期档的《变形金刚》、《特种部队》、《终结者》将电影的商业价值演绎到了极致。威尼斯电影节“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的口号,越发显得格格不入。不过,当平均年龄几乎和威尼斯一样大的老电影人,依旧用银幕投射艺术梦想之际,哪怕真是“死扛”,威尼斯的坚持让人感动。
(实习编辑:周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