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埃丝特宾特里夫(Esther Bintliff)
吕克贝松(Luc Besson)把摩托车头盔扣在肚子上抱着,走进了他位于巴黎第八行政区的办公室。这位法国电影大亨身着随意的棉质T恤,看上去有些疲倦,簇簇浓密的银发——他喜欢用啫哩把它们抓成根根竖起的样子——也在来的路上被压平了。
在夜间拍摄时,贝松或许看上去仍像是一名电影制片人,但他同时也是个精明的商人。现年50岁的贝松从导演摇身变成了制片人,其作品包括《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和《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等好莱坞大片。对观众需求的把握帮助他获得了持久成功——这是许多电影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而他的欧罗巴电影公司(Europacorp)已经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电影制片公司。
长期以来,为“风格导演”主导的法国电影界一直不愿把贝松纳入自己的圈子,指责他创作了《霹雳煞》(La Femme Nikita)等浮华好莱坞风格的动作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欧罗巴电影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贝松为法国重返电影版图所做的贡献可能超过业内其他任何人。
欧罗巴电影公司去年的净利润增长了35%,达940万欧元(合1340万美元);实现收入1.284亿欧元;新项目投资大幅提高52%,至1.45亿欧元。自今年1月以来,该公司股价上涨已逾一倍,达到8欧元。Gilbert Dupont证券分析师让-巴蒂斯特塞尔让(Jean-Baptiste Sergeant)预测,2009-2010年将成为欧罗巴迄今业绩最佳的一年,因为期间将有一系列大片上映,包括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主演的《巴黎谍影》(From Paris With Love)以及金凯瑞(Jim Carrey)主演的另类喜剧《我爱你莫里斯》(I Love You Philip Morris)。
2000年,贝松与演员兼制片人皮埃尔-安勒伯盖姆(Pierre-Ange Le Pogam)联合创立了欧罗巴电影公司。该公司于2007年上市,首次公开发行的融资额达1.016亿美元。自此之后,该公司每年制作电影最多达12部,但真正引起好莱坞关注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由连姆尼森(Liam Neeson)主演、贝松编剧和监制的惊悚片《飓风营救》(Taken)成为在美发行的法国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该片在美国的票房收入高达1.45亿美元,而其制作成本仅为2500万美元。
电影杂志上满是赞美之词——欧罗巴电影公司已经攻破了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市场。但贝松对此毫不理会。他耸耸肩说道:“美国只是面积很大而已。”
这并非谦虚。贝松相信,电影业的构造板块正在漂移,而美国已不再是全球电影制作和发行的中心。
“我不会重视美国胜过其它市场,”他表示。“拿《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Arthur & the Invisibles)来说,法国是表现最好的市场,而美国最糟糕。但在全球范围内,该片是高度成功的。”
由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和史努比道格(Snoop Dogg)领衔配音,由贝松编剧、导演和监制的真人加电脑动画片《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在美国遭遇惨败,票房仅为1500万美元——还不及制片成本的五分之一。但该片的全球票房总额却高达1.13亿美元,根据其8600万美元的原始预算,利润率达31%。该片续集定于今年12月上映。
该片之所以取得成功,不仅是因为它在法语地区大受欢迎,一举赚得逾4600万美元,还要归功于其它45个市场的累计需求——日本票房为400万美元,俄罗斯为170万美元,中国为160万美元。
为了让贝松可以专注于公司的创造性工作,让-朱利安巴罗内特(Jean-Julien Baronnet)于去年11月加盟欧罗巴电影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巴罗内特表示,新兴市场需求的累计效应正在改变电影发行的版图。国民收入提高刺激了票房收入;同时,随着观众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标准”的好莱坞类型电影。
“新兴市场对我们销售收入贡献的比例正逐步增加,” 巴罗内特表示。“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外国电影——不只是美国电影,还包括那些具有十足国际韵味的电影,它们往往带有一种欧洲风格。”
这种变化对欧罗巴电影公司的战略起了推动作用:即聚焦于魅力超越国界的电影。该公司将这类全新的电影称为“大熔炉电影”,因为它们将来自不同文化的演员和元素混合在一起。例如,中国武术演员李连杰(Jet Li)与英国演员鲍勃霍斯金斯(Bob Hoskins)就在2005年的影片《猛虎出笼》(Unleashed)中联袂演出。
贝松还聘用史蒂夫鲁宾(Steve Rubin)出任欧罗巴电影公司的一个新设职位——国际营销主管。鲁宾之前是华纳兄弟法国分公司(Warner Bros France)的董事总经理。
贝松承认,全球经济低迷已伤及新兴市场,但称冲击将只是暂时的。
具有商业头脑的电影导演很少。贝松表示,他很早就上了商业这一课。“当我着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时(当时我20岁),并没有资金,”他表示。“为了制作《最后决战》(The Last Combat),我不得不贷款70万欧元。因此,我清楚每一米胶片的价格;也清楚拍摄推拉镜头所需租用的轨道的价格。我花钱谨慎,因为我上过这一课。”
他把公司的正常运作归功于巴罗内特的协助。“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经理。运作一家电影公司具有“双面性”,就像大脑一样……我选择那些能够尊重公司创造性那一面的人士加入自己的商业团队。”
当被问及他是否正试图在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强项上打败它们时,他表示:“不!我根本没有玩它们那一套。我不想打败任何人。我只是在努力拍好电影。”
(编辑: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