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江
在《看电影》写了近六年的专栏,周黎明将这些文字结集成册,《莎乐美的七层纱》近期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原本还担心书名有些“阳春白雪”,可第一次印刷的8000册还不能满足读者的热情。
在周黎明眼里,“这些读者是认真地读了我的东西的,他们是我的读者,而不是韩寒或其他人的读者,他们的意见我一定会听”。周黎明还征得网友同意,把他们关于新书的负面评价转贴到自己的博客上,“我还取了个哗众取宠的名字,叫恶评如潮”。
网络是周黎明成名之所。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周黎明在美国硅谷的工作一下子清闲了许多,他开始混迹于网易论坛,他的影评写法显著地与众不同,“我一般就电影论电影,谈谈自己观影后的看法,但采用一种较为客观的文笔”。
距在论坛上贴第一篇影评大概不到三个月,周黎明迅速跨越了“自己主动卖稿”的阶段,约稿多得写不过来,“每天都不停地写”。这段短暂的时间,被周黎明界定为自己的影评人生涯,纯粹以稿费为生。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网络影评人的出现,国内开始真正形成独立影评人。这批网友虽然赚不到稿费,但他们是独立的,“这一过程中,网络肯定是起了最关键的作用,网友中也不乏高手,据说那个时候陆川也是在论坛里混的。”网络上,谁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相较于美国的网络影评,中国的网络影评“太有价值了”,西方原本就有媒体影评,网络只是一个补充而已。“我们的网络影评是在填补一个空白。”周黎明说,“之前霸占影评这一行业的,就是职业影评人。这些人附属于影协之类的机构,很难发出独立的声音。”
除了2001年暂时没有主业的日子,影评从来都是周黎明的副业。但他似乎从来一直被贴着影评人的标签。
一次,周黎明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作讲座,讲了一半,有同学问:“你是《看电影》上的周黎明吗?”周黎明说“是的”,于是再也没有人问新闻方面的问题了。
好莱坞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有媒体记者联系他,让他发表看法,比如前不久的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与迪斯尼公司的纠纷案,前来采访的记者特别想把周黎明归类到“中国的罗杰·伊伯特”。
“我不是。”周黎明说,“中国已经出现一批立场、视角独立的影评人,但是中国电影行业本身不是很发达,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影评应该发挥的作用都没有发挥。所以,内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影评人。”
在周黎明看来,独立影评人应该有一批人,发出独立的声音,不受商业利益的引诱。而且这批人必须有眼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他们的读者群。如果是非常个人的声音,对整个行业也没有任何作用。“网络是民间发出声音的重要渠道,可惜网络影评从平均质量上来说,肯定是不高的,比如《色,戒》据说已经有几万篇影评了。”周黎明补充道,“但是在网上真正好的影评大量存在,真是有很好的影评。”
(编辑:萧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