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摄影人心

2018-03-21 16:31:23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玛格南图片奖的入选作品不但充满时代气息,也注重审美,许多入选作品结合了学术摄影、私影像等其它专业摄影的领域。

  玛格南图片奖的入选作品不但充满时代气息,也注重审美,许多入选作品结合了学术摄影、私影像等其它专业摄影的领域。


  2017年是玛格南图片奖(Magnum Photography Awards)举办的第二年,41位入围和得奖摄影师的作品水准颇高。不但大奖的展览从简,并且27000美金的奖金全部由12位获奖摄影师分享。在伦敦摄影家艺术廊(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底层的电子大荧幕短暂展览后,目前长期刊登在大奖网站上供观众欣赏。


  玛格南图片奖由马格南图片社和荷兰的摄影非营利机构LensCulture合作颁发,入选的作品许多来自年轻摄影师。关注摄影奖的观众应该发觉,许多摄影师会将一份作品投给本年度的多个摄影奖,所以很多奖项入围作品的曝光率常常很高。然而,玛格南图片奖的入围和得奖作品鲜有本年度的得奖常客。马格南图片社以新闻通讯图片见长,而LensCulture更因支持摄影艺术和年轻摄影师而出名,所以除了新闻摄影,纪录摄影、肖像和概念摄影也比比皆是。入选作品不但充满时代气息,也注重审美,许多入选作品结合了学术摄影、私影像等其它专业摄影的领域。


  埃德加·马丁斯(Edgar Martins)和泰耶·阿布斯达尔(Terje Abusdal)两位摄影师分别将摄影与法医学和民族学相结合,不但题材新颖,并且这个两个项目摆脱了摄影是否艺术的争论;这两位摄影家完美地体现了摄影是艺术的媒介。


  葡萄牙摄影师马丁斯的《独白,和关于死亡、生命和其它插曲的独白》系列(Siloquies and Soliloquies on Death, Life and Other Interludes)触及了一个大胆而禁忌的话题:死亡。最初,马丁斯在葡萄牙的国家合法药品和法医科学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Legal Medicine and Forensic Sciences,INMLCF) )做研究。在三年的时间里,他拍摄了一千多张照片,并利用了三千多张INMLCF不同寻常的庞大底片资料库里的照片,最终开始他的概念摄影的创作。


  当然,INMLCF的资料相片是作为法医证据的存在的,记录了犯罪和自杀所用的器械;面对这些照片,马丁斯开始整理自己的资料相片,并且针对真正的法医资料相片开始拍摄新的照片 -- 他的概念性摄影与法医资料相片正好相辅相成,讲究的是视觉性和故事性。马丁斯的相片包括无名男子、破碎的眼镜、旧手机上的短信等视觉信息,但这些信息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却不得知,所以马丁斯的摄影项目可以说处在艺术与非艺术、过去与现在、现实与虚构之间,用影像、想象和意象来体现死亡。


1.jpg

  “独白,和关于死亡、生命和其它插曲的独白“”系列,埃德加·马丁斯,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评委奖得主


  通过这个摄影项目,马丁斯试问:观者如何区分影像是真实的法医记录还是艺术创作?如果被告知是其中之一,观者对影像的想象会不会有所不同?这些影像记录的是曾经还是将来,会不会让观者对它们的解读有所不同?


  马丁斯项目中的每一副相片都有相应的解说,说明了每幅图片的来源。作为观者,这些解说极度模糊,既像虚构的故事又像从法医记录上的节选。这些模棱两可的文字和意象模糊的相片相互作用,使得观者不得不思考起马丁斯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得不反思摄影自相矛盾的特性,它对认知、审美和道德上的启示。马丁斯的作品正让我们在死亡这个严肃而禁忌的问题上认识到,摄影可以从多大程度上挑战我们对“真实”的认识。


  挪威摄影师·阿布斯达尔凭借记录挪威瑞典边界的森林芬兰人(Finnskogen,英文:The Forest of the Finns)的长期项目《刀耕火种》系列(Slash & Burn)拿下另一个评委大奖。


  森林芬兰人将近400年的文化因为战争和土地贫瘠而消失殆尽,今天,并没有一纸公文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全靠自我认同来延续这个少数名族的脉络。阿布斯达尔镜头下的森林芬兰人并不像《国家地理》杂志里如展览品的少数民族,更像乌克兰摄影家鲍里斯·米哈伊洛夫(Boris Mikhailov),更多展示的是被摄个体的情绪,更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2.jpg

  “刀耕火种”系列,泰耶·阿布斯达尔,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评委奖得主


  森林芬兰人有“刀耕火种”的传统,即烧毁森林以便耕种。于是,阿布斯达尔的一些照片会故意用火烧或烟熏在传达出这种消逝的传统。他拍下在雪中裹着毛皮披肩的女士,和在树林中堆成人形的稻草堆对照展示,正显出森林芬兰人的传统和稻草一样脆弱,一把火就可以烧尽。


  许多入选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儿童,比如美国摄影师葛雷格·西格尔(Gregg Segal)和希腊摄影师帕诺什·克法洛斯(Panos Kefalos),但两者选择的题材和诠释方式却非常不同。


  西格尔凭借《每日食粮》系列(Daily Bread)进入决选名单。在全球利益的驱动下,西方的食品公司制造了越来越多的速食便利加工食品,特别是在美国,人们的寿命在历史上首次缩短了。人的饮食习惯从小培养,所以西格尔开始了这个全球性的摄影调查,来看看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饮食习惯的重视性,特别是孩子。


  西格尔从美国旅行到墨西哥,一路去亚洲、中东、欧洲和亚洲,拍下了那里的孩子们每天的饮食。他先让准备拍摄的孩子们写一个礼拜的日记,记下他们每天吃、喝的每一样东西,然后将这些食物围绕孩子摆放。


  早在2014年,西格尔就用相同的方式拍摄了《七天的垃圾》(7 Days of Garbage),让拍摄者躺着自己一周产生的垃圾里,以此来提醒当代生活方式对环境的重创。西格尔迫使被摄者躺在他们自己制造的环境里,提示被摄者和观看者:我们可以丢弃自己制造的垃圾,但最终,我们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3.jpg

  “每日食粮”系列,葛雷格·西格尔,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入选作品


  《每日食粮》用了相似的方法,但内容要比垃圾可口得多。孩子天真浪漫的表情和各地食物绚烂的色彩搭配之下,却体现出令人担忧的事实:许多孩子们的饮食中,“垃圾食品”占了一定的比重。庆幸的是,在印度、日本等国家,用原材料制作的三餐还是很普遍。西格尔的作品并不是科学调查,但从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开始关注饮食健康的问题。


  克法洛斯(的入选作品《圣人》系列(Saints)则用更私人的角度记录了一群在雅典生活的阿富汗孩子。克法洛斯花了三年,从2012年秋天开始,从雅典的维多利亚广场开始,累计起这些记录难民儿童的近距离照片。


  和新闻摄影不同,克法洛斯用私人的身份和这些孩子交往,拍摄他们工作和玩耍的场景。逐渐地,孩子们带他认识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他也步入了大多数阿富汗难民居住的亚历山大大街上的楼房。


4.jpg

  “圣人”系列,帕诺什·克法洛斯,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入选作品


  克法洛斯的近距离拍摄,有时近乎荒谬和不合时宜的角度,像极了瑞士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他在照片中给出自己的观点,构图是其次,而展现的内容才是关键。《美国人》在出版初期收到过保守派的抨击,认为他眼光恶毒、充满反美情绪。然而,《美国人》随后成为反主流文化的象征,也可看出弗兰克后来电影拍摄上的成就。无独有偶,克法洛斯的摄影作品也正通过观看的不适感,体现出主流社会之外人群的生活状况。


  摄影师也将镜头对准了日常生活,比如比利时摄影师尼克·汉内斯(Nick Hannes)表现迪拜城市生活的《面包和马戏团》(Bread and Circuses)系列获纪录摄影奖。迪拜从60年代的渔港到如今奢华的消费天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内斯所拍摄的娱乐场所、购物中心、奢华的派对以及日常生活,都带着一层夺目的光晕,却有着英国摄影大师马丁·帕尔(Martin Parr)冷眼旁观却让人会心一笑的气质。


5.jpg

  “面包和马戏团”系列,尼克·汉内斯,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纪录摄影奖得主


  美国摄影师阿格斯·保罗·伊斯塔布鲁克(Argus Paul Estabrook)的摄影系列《丢脸》(Losing Face)拍的是首尔的街头,却用了反差极大的黑白摄影,一举夺冠街头摄影奖。


  《丢脸》记录了韩国总理朴槿惠下台前后街头抗议和庆祝的场景。伊斯塔布鲁克的黑白摄影张力十足,观者仿佛可以听到街上的呐喊和音乐,人们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韩国文化影响下冷静的仪表形成对比。伊斯塔布鲁克深受美国摄影家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的影响,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兴趣,并深信摄影师作为“见证者”的责任。巧的是,另一位摄影师艾仕信也川音(Ash Shinya Kawaoto)的《废料和建立》系列(Scrap and build)也用了饱和度极高的黑白照片来展现东京的城市风貌,颇有森山大道的风范。


6.jpg

  “丢脸”系列,阿格斯·保罗·伊斯塔布鲁克,2017年玛格南图片街头奖得主


7.jpg

  “废料和建立”系列,艾仕信也川音,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入选作品


  除此以外,战争和难民的主题依旧是摄影师关注的热点。比如,在出生在叙利亚库尔德族德国摄影师索尼娅·哈马德,将镜头对准了与极端武装者作战的库尔德族女战士,其系列《女人,生命,自由》(Jin—Jiyan—Azadi: Women, Life, Freedom)获评委奖。这个系列今年也入选了索尼世界摄影大奖(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另一个获得评委奖的项目也来自德国摄影师,是克里斯蒂安·韦尔纳(Christian Werner)的《毁灭之路》(Road to Ruin),记录了阿勒颇在战争后一片废墟的场景。两位摄影师捕捉人物和功底足够抓住观者的心和眼,不需要文字解说就让人被战争的残酷场景征服。和新闻摄影不同,两位摄影师的捕捉的不是轰炸或流血的场景,而是持久战焦虑的等待和战争后漫长的余波。


8.jpg

  “女人,生命,自由”系列,索尼娅·哈马德,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评委奖得主


9.jpg

  “毁灭之路”系列,克里斯蒂安·韦尔纳,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评委奖得主


  就如2017年玛格南图片奖的网站上的所说,这41个入围项目和单幅影片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关注:因为这些新晋的摄影师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41个不同的主题和表现主题的方式,而是摄影的无限可能性。


  (编辑:安莹)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