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对自己民族的快照有一次全面审视的可能?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摄影的精英史和平民史如何重新书写,又是一个问题了。
就这样,快照逐渐就从业余的层面进入到了专家的研究领域,并且被专业的艺术画廊和博物馆所关注。1944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就推出过这样一个题为《美国快照》的展览,包括350幅业余爱好者的获奖照片,是由柯达公司所发起的比赛,所出版的画册一直修订再版。大约20年以后,约翰·萨考夫斯基从更为严肃的高度在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了《摄影家的眼睛》。他断言说,摄影家能够创造出意味深长的摄影作品,要么凭借“艺术的无知”,要么放弃根据传统艺术所沿承下来的标准。
在这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展览,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1998年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快照:从1888年至今的日常生活的摄影》,2000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另一种图片:来自托马斯·沃尔瑟收藏的无名氏照片》。这些展览中的快照大多数都是不合格的:不规则的剪裁构成,双重曝光,曝光失误,甚至对主题缺乏表达能力等等,令人感到古怪但有时却具有意想不到兴趣点。这些被称之为“成功的废品”和一百多年前泰勒所描述的“很差”的照片别无二致。然而其价值所在不同的层面上被人们所发现和挖掘,甚至成为稀有的珍宝。
尽管快照的影响力之大,但是却少有专家和学者对其在美国作为流行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的考察。在一百多年快照的存在过程中,大多数人还是将其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样式,包括其基本的意图,以及因其错误而构成的平庸等等。很少有人从编年史的角度或者以历史现象学的眼光加以考察,也很少有人关注其中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的演变,更少有人从文化学的角度结合技术的进步看到这些业余爱好者如何面对新的图像世界的挑战,或者说,很少人能从每一代人在镜头前的姿态和表现上看到快照的发展空间等等。而《美国快照艺术:1888到1978》正是试图从这一个角度推出了展览和出版了画册。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实习编辑:周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