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个军事摄影记者的地震灾区10昼夜

2008-08-18 16:48:29来源:    作者:

   

    5月12日,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日子: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职业的敏感告诉我,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去抗灾一线,刻不容缓。
  
    5月14日13时30分,运输机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我随着海军医疗队的车队,马不停蹄,连夜向地震中心的汶川进发。

    “生死救援”与“生死逃亡”同时上演

    由于余震不断,道路不通,救援车队根据成都军区救灾总指挥部的指令,在深夜里走走停停。
  
    15日凌晨3时,车队抵达距都江堰大坝紫坪埔库区约3公里的地方待命。天亮时,不时有救灾部队急匆匆从我身边经过,官兵们神情庄重,就如同上战场一样。
  
    我搭乘一辆志愿者的车来到紫坪埔码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仿佛战争大片的壮观画面:解放军和武警战士驾驶着一艘艘冲锋舟,疾驶在库区水面,浪花四溅,运进去的是救灾部队官兵,运出来的是从映秀镇逃出的灾民和伤员。
  
    我当机立断,决定先乘冲锋舟走水路,再走山路进入映秀!这时,一位从映秀镇护送伤员的医生告诉我,上游的堰塞湖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去映秀的山路塌方不断,今天就有四人被山体塌方夺去生命。
  
    9时许,我终于挤上了一艘运送食品的冲锋舟,驶向深山中的映秀,奔赴我这次抗灾报道的第一个主战场。
  
    经过冲锋舟1个多小时的行程,在一个距离映秀镇约10公里的铝厂浅滩靠岸。在这个不大的浅滩岸边,聚集着上千名从映秀走出的灾民,有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女人,还有拄着棍子的伤员,尽管他们身上和脸上的血迹已经变干,还能看到地震给他们造成的创伤。
  
    我发现,从死神身边逃出来的人,眼神都是一样的:恐惧、呆滞和无奈。因为,灾难来得太突然,身边亲人瞬间离去,他们来不及有任何思想准备。
  
    通往映秀的路,原本是一条伴随着岷江还可以通汽车的山路,如今已被地震塌方毁得面目全非,70%的道路已经毁坏。滑坡、巨石、泥泞挡住了我通往映秀的去路,有的地方只有一只脚的宽度,头上是塌方巨石,下面是碎石悬崖,稍不小心就会掉进奔腾的岷江。我只好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才爬过这些危险地带,惊心动魄,不敢停留。
  
    在攀越山路的途中,我拍到这样一张照片:一边是向映秀开进的救灾部队官兵,另一边是从映秀镇逃出的灾民,两支的队伍正在塌方的碎石上攀越,“生死大救援”与“生死大逃亡”同时上演,形成强烈对比,场景悲壮,震撼人心。

[NextPage]

    滑落的巨石砸进岷江发出轰鸣

  不到10公里的山路,我竟跌跌撞撞走了3个多小时。在当地两位志愿者帮助下,我终于到达了映秀镇。如果没有他们帮我背器材,我还不知道要走多久。

  疲惫不堪的我一踏上映秀镇,看到的只是群山中的一片废墟,漩口中学倒塌的楼房最为明显。在废墟前面的空地上,躺着数不清的等待救援的伤员,还有救援部队官兵奔波的身影,紧张的气氛就像一部战争影片的场景。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大营救,前来救援的直升机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每当直升机一落地,官兵们就冒着弥漫的尘土,抬起担架向直升机冲去,快速抢运受伤群众。在空地上等待救援的大批伤员,仰望天空,翘首企盼。

  为了更多地挽救地震中受伤灾民的生命,成都军区每天派往映秀的直升机多达几十个架次,使大批的伤员得到及时治疗。直升机还为徒步进入的先期部队送来了食品和淡水。

  在映秀镇的废墟旁,我见到了济南军区“铁军”127师师长杨剑,得知济南军区已有4万多名将士开赴灾区,他亲自率领着800名“铁军先遣队”连夜徒步从都江堰出发,急行军来到受灾严重的映秀镇,50多公里山路他们走了9个小时。

  在映秀镇,遭受损失最严重的要属两所学校,一所是映秀中心小学,另一所是漩口中学,因为地震时学生们都在教室里上课,绝大多数学生没来得及跑出来。

  我穿过小山一样的瓦砾,来到位于镇子里面的映秀中心小学。这里静得出奇,校舍全部倒塌,只有飘着五星红旗的旗杆没有倒,孤独地立在废墟中,空旷的操场上摆满了遇难学生的遗体。一位老乡告诉我,当时有300多名孩子在这里上课,全被压在了下面。

  武警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是一个令我敬佩的人。他的家乡北川受灾严重,失去了4名亲人,还有6人没有音讯,可是他强忍悲痛依然带领部队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从12日到16日的4天三夜,他指挥部队抢救出600多名受灾群众。他身先士卒,凡是艰难险重的任务他都冲锋在前。为防止灾区疫情发生,16日,部队接到搬运和掩埋遇难者遗体的任务,李政委担心年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有心理障碍,他就主动去抬第一具尸体,并进行耐心讲解,打消了官兵们心中的顾虑。看着他那熬红的双眼,同样作为军人的我,心中默默地向他敬了个庄严的军礼!

  在震中映秀采访的两天两夜,令我终生难忘:没吃、没喝、没地方住,没洗过脸,没刷过牙,没换过衣袜,也没刮过胡子,甚至没有大便,因为两天都没吃什么东西。脸上和头发里全是土,脸被太阳晒得黝黑,就像回到了原始社会。随身携带的一件雨衣,成了我过夜的惟一装具。每天晚上半夜发完稿,雨衣就地一铺,席地而睡,山里夜间气温变化大,总会在后半夜冻醒。

  在这里,强烈的余震每天都有很多次,开始还有些在意,后来就习惯了。记得第一天凌晨2点30左右,一次6.1级的强余震发生,将躺在地上的我震醒,不远处的山体滑落的巨石砸落在岷江里,发出“轰隆隆”的轰鸣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如此惊心。

[NextPage]

    家长们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哭

  绵竹市汉旺镇,距离汶川地震震中直线距离约30公里,灾情十分严重,海军陆战队2750多名官兵于16日凌晨4时赶到汉旺镇后,立即展开救援行动。我得到消息后,马上以最快的速度走出映秀镇,经成都转战汉旺灾区。

  17日下午,我终于赶到汉旺镇东汽中学救援现场,陆战队官兵已经在这里奋战多时,一边配合消防队的救援挖掘机清理废墟,一边继续寻找遇难学生的遗体。

  在现场的陆战队员告诉我说,大地震造成汉旺东方汽轮机厂的东汽中学和东汽技校倒塌,中学受灾最为严重,至少有300多名中学生被埋在倒塌的瓦砾中。再就是汉旺煤矿的宿舍楼全部被毁,倒班休息的矿工们也没有逃离厄运。

  据资料显示,汉旺曾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全国首批57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全国500家小城镇试点镇,全国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镇,2001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镇示范点的光荣称号。

  可是,出现在我眼前的汉旺,却是一片倒塌的废墟,这里的人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美好的家园。汉旺镇约有60余座高层建筑,强震后几乎没有一座建筑完好。据说,地震发生时,汉旺镇政府的领导正在开会,一名副镇长由于迟到了5分钟,侥幸活了下来,其他班子成员全都被掩埋在镇政府大楼的废墟里。当时,东方汽轮机厂车间里有上千名工人在上班,地震时厂房倒塌也都被压在废墟里。

  在东汽中学,我目睹了救援人员寻找遇难学生遗体的悲壮场面。当一具具变形的遗体被从废墟里抬出时,我明显地感觉到现场的空气在悲伤中凝固,令人窒息。尽管人们都戴着口罩,还是能够闻到浓烈的气味,非常难闻。

  在汉旺镇小学的操场上,摆放着几十具刚刚挖出来的学生遗体,检疫人员在进行逐一登记,家长们要在这里认领自己的孩子。这是个多么触目惊心的场面啊!当家长们看到自己模糊不清的亲生骨肉时,难以自禁地迸发出撕心裂肺的哭泣。面对此情此景,我泪流满面,不忍心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

    刚强的老人流下百感交集的热泪

  天池乡和清平乡地处绵竹西部山区,与震中汶川县只有一山之隔,是绵竹市的重灾区,进山道路完全被毁,河谷两侧多处坍塌,对外通信完全中断,山高水险,河道堵塞,地震形成的“天池”把很多村落淹没,1000多名清平乡磷矿和天池乡的矿工和群众被困在因地震形成的孤岛上。

  在进山的险路上,我们不断迎面碰到从山里逃出来的群众,他们满面灰尘,衣衫褴褛,脸色灰暗,已经走了两天的山路。他们说,由于断水断粮,围困在小木岭的人们把草根都吃光了。

  18日清晨6时,刚刚接到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的海军陆战队救灾部队,立即由两栖侦察队50名队员组成“党员突击队”,在内无信息、外无向导的情况下,冒着坍塌的悬崖、纷纷坠落的山石等危险,利用橡皮舟跋涉过河,用攀登绳翻山越岭,冒死向深山进发。

  上午9时,部队李副参谋长带着队员抵达天池乡养老院。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诧不已。经了解,这些老人年龄平均都在85岁以上,最大的91岁,最小的也有85岁。老人们大多故土难舍,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经过队员们的反复劝说,他们终于答应下山了,但又提出了新条件,要带着自己的家什走。老人们的家什中既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家里养的鸡鸭。为了尽快把老人们撤到山下,没办法,李副参谋长只好答应了老人们的要求。崎岖陡峭的山道上,队员们有的背着老人,有的提着老人们的行李,艰难地向山下移动着。

  险山峻岭的乱石中,一副副担架在石缝中艰难穿行。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坎,在乱石中若隐若现。此时,突击队员们已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奋战了5个多小时。他们采取人员接力的科学方法,不停留半步,连续奋战36小时,徒步行军几十公里,成功营救出受困群众142人,其中重伤员18名。

  63岁的王兴国老人是此次营救的受困群众中伤情最严重的一位。由于房屋倒塌,他的腿已经严重变形。他的孩子是一位刚毕业的军校学员,在这次地震中也受伤了。看着陆战队员们一张张稚气的脸,这位刚强的老人在担架上流下了百感交集的热泪。

  在山口,一辆辆救护车在等待着伤员们的到来。

  在我20多年的军事摄影记者生涯中,曾参加过多次火灾、海难包括2003年新疆巴楚加师大地震等许多灾难报道,都没有像汶川大地震这样悲壮、惨烈和震撼!使我再一次经受了生与死的人生洗礼。

   (实习编辑:郑天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