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彬 曹旭 谱庄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猝不及防的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汶川告急!北川告急!四川告急!逾万鲜活的生命瞬间被灾难夺去。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SARS,挺过冰雪之后,今天我们又要流着眼泪、攥紧双手,一起挺过这场惨烈的地震。我们相信: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锤炼。危难时刻,我们血肉相依,我们众志成城,我们的心和灾区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首批到达灾区的抗震救灾队伍中,在抢险救灾的英雄行列中,在及时向外界传递抗震救灾进程的人群中,在陆续向灾区挺进的援军中,都有可敬可爱的摄影人的身影。作为传播媒介的摄影,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直观而高效的作用。
把伤员推上前来营救的直升机 乔天富 摄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官兵在地震中心汶川县映秀镇河滩 失去亲人的悲伤 乔天富 摄
新华社的速度
地震灾情发生18分钟后,新华社就发出了前方记者陈燮拍摄的成都震后的新闻照片。面对灾情,新华社迅速部署兵力,除四川分社外,还从总社、解放军分社、重庆分社、陕西分社等派出摄影记者赶赴灾区。截至记者发稿,新华社已分批派出30余名记者奔赴灾区一线,包括摄影记者李晓果、陈树根、王建华、陈建力、焦卫平、杨磊等,文字记者也全部配备了相机。他们兵分几路抵达四川汶川、绵阳、绵竹、北川、都江堰、青川及重庆市的梁平等重灾区。
新华社后方编辑部24小时滚动播发消息,每天还有多名记者坚守岗位,随时待命前往一线。另外,在抗震救灾一线,还有数十位当地媒体的摄影记者以签约摄影师的身份为新华社供稿。据后方指挥部介绍,新华社目前已发出几千张来自一线的感人照片,现在仍以每天五六百张图片的发稿量,向世界传递着灾区救援进展的最新情况。
摄影家的责任
5月12日,得知汶川发生地震灾情的消息后,50多岁的解放军报摄影记者乔天富迅速整理行囊,欲赶往成都。当他得知成都双流机场因为灾情而关闭,通过民航赶赴灾区已不可能时,立即请示解放军报总编辑孙晓青少将,孙晓青立即联系了总参作战部,得知由武警总医院、国家地震局和工兵组成的地震救援队即将奔赴灾区抗震救灾,他便拿起行李直接与救援队会合,搭机于当天赶到成都。他也成为首批进入灾区报道地震灾情的摄影记者之一。
32年前,20出头的乔天富就作为38军的宣传干事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和报道工作。今年年初,他又奋战在抗冰雪的一线,与灾区人民一同过年。如今,灾情发生时,最先行动的还是这位资深的摄影记者。
5月15日下午4点,本报记者联系到正在灾区的乔天富,得知他已经随救援队到达了震中汶川县的映秀镇。乔天富说,灾情很严重,多处滑坡导致交通短期内无法恢复,天气也不好,飞机每次都是超气象飞行,但是直升机已经开始向外运送伤员了。
5月13日,一支由四川籍摄影师组成的队伍开赴川北的绵竹地区,成员包括王建军、金平等知名摄影家。王建军说,四川遭遇了特大地震灾害,作为四川的摄影人,我们应该为灾区人民做点儿事。等道路通畅了,我们希望进入汶川抗震救灾。
5月15日上午8点,当2600条棉被、1000件军大衣准备齐全,由20名志愿者组织的5辆汽车从河南出发往四川方向前进。摄影家、河南金石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伟杰是这次运送救援物资的发起人和出资者。当他从电视和网络看到四川的灾情后,越看越坐不住,用两天时间采购了这批物资。除了这批价值42万元的救援物资,他还带了10万元现金。另外,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表示,要用相机把灾情、把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场面记录下来,“摄影人在此时不仅仅是关注,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抗震救灾”。
灾区的声音
绵竹与汶川只有一山之隔,地震灾情也十分严重。当记者联系到绵竹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乔开发时,乔开发用“天崩地裂”来形容整个城市的惨况,“整个城市的房屋在瞬间倒塌,浓烟笼罩着城市,到处是哭声,大家都哭喊着亲人的名字”。手机有了微弱的信号后,乔开发向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汇报了相关情况,并用短信给他所能联系到的摄协会员发信息,提醒所有影友注意安全,同时,号召有能力拍摄的影友拿起相机,记录绵竹这一特殊的时刻。乔开发说,这几天,全国各地的救援组织已经进入了绵竹,救助的场面振奋人心。
灾情发生后,本报试图电话联系身处重灾区之一都江堰的报友周金平,可电话一直无法接通。就在我们联系了几天都杳无音信的时候,5月15日上午,本报收到报友皓月《心系灾区人民》的来稿,来稿中说,都江堰的通讯情况很差,他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联系上了周金平。周金平在电话中告诉他,自己一切都好,解放军、武警官兵、救援队、医护人员都赶到了现场及时营救。
本报还联系上了地震重灾区德阳市的报友杨文勃,他说,这几天,解放军、武警、医生、志愿者都在积极参与救援,来自重庆、贵州等地的人更是带着食物帮助灾民。他和另一位影友自发去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拍摄,所到之处也能见到许多像他一样自发来拍摄的人。他说,条件允许的话,他将向外界传出更多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情况的照片。
网民的贴图
地震灾情发生后,许多人都守在电脑边,盼望着最快捷的互联网传递最新动态。网民们通过网络、博客、聊天工具传达对灾区的关注。
5月12日下午7点多,某摄影QQ群中的网友陈艾成为焦点,因为在前方还没有更多消息传来时,陈艾在讲述自己地震遭遇的同时,还贴出了许多关于自己家和成都市区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有自家被震碎的花瓶、被震倒的衣柜,有大街上有家不能回的人,还有抢购食物的人们。这些一手照片立即被网民们复制并转发到其他地方。晚上8点,当她把图片贴到自己的博客时,网民们仍然争相浏览,传达祝福。
网民们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活跃。当新华社发出第一张照片,网民们复制图片争相传递信息的接力赛也就开始了。一幅图片可能被网民们复制许多次,无论是地震灾区哭泣的人还是为了灾区献血的明星照片,每一幅照片都会引来大家一番热议。
自发的捐款
四川发生地震的消息一经传出,摄影人就异常踊跃地献出爱心。捐款、献血是大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灾区人民的安危时刻牵动着全国摄影人的心。
5月13日一大早,河南籍摄影师秦军校向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发短信,汇报了自己向灾区捐献1000元善款及两幅作品的想法,希望中国摄协能协助向灾区捐助。
得知灾情后,同样遭受过地震灾情的唐山摄影爱好者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本报读者戚辉在灾情发生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将1000元人民币善款捐赠给中国红十字会,当单位组织捐款时,他又捐了500元;当年唐山地震中的孤儿张焯辉先后捐款三次,每次都是500元;女影友杨璐掏出1万元人民币送到了滦县慈善总会。截至记者发稿,唐山摄影人共捐款8万余元。目前,还有不少摄影人正源源不断地通过有关部门向灾区捐款。除了捐款,这些可爱的摄影人还积极参与献血。戚辉说:“当年唐山大地震,是全国人民帮助了唐山,这次四川遭遇到同样的地震,唐山人民感同身受。作为摄影人,尽自己的一份力是应该的。”现在唐山摄影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捐一分不少,捐十万不多,灾难当头,匹夫有责”。
在全国各地,摄影人自发的捐款献血热潮正在形成,本报将陆续报道摄影人在抗震救灾战斗中的动态。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