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正式更名为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的原总政话剧团,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创排了叙述体话剧《从湘江到遵义》。虽然近期在八一剧场的两场演出依然满台阳刚、血脉贲张,但却伴随隐隐的悲情与感动。
饰演周恩来的刘劲在首场演出中发生了严重脚部骨裂,但因第二天为早已安排好的重要场次,他缠着厚厚的绷带,拄着拐,在别人的搀扶下完成了演出,在面对历史选择的一刻,依旧以军人之姿不辱使命。
今天,有时诗性比历史更真实
《从湘江到遵义》选择了长征中极为独特和严峻的一段,湘江惨败、前途未卜,上至高层领袖、下至普通战士,内心都涌动着猛烈的精神风暴……剧中没有臣服于讲故事的铁律,而是以带诗性的叙述体呈现了那段残酷的记忆。
导演宫晓东说:“历史是公共记忆,但历史永远带有选择性。在长征80年之后,我们从今人的角度,通过选择记忆择选长征中值得在今天挥发的事,呈现的是几代人眼中的长征精神。”之所以没有选择通常的叙述结构,宫晓东的解释是:“在今天有时诗性比历史更真实,因为历史大都经历过筛选。”于是,剧中讲生前、论死后,但在讲述中依然保持昂扬的诗意希望,有故事也有瞬间;有时是灵魂有时又跳回人;时而对白时而独白,记忆中的长征浓缩为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历程,大人物也如此,他们成了个体而非标签,同其他长征题材戏剧实实没了雷同之感。
重走,想想长征留下了什么
今年4月,剧组主创沿红军从湘江到遵义的路线,从广西的兴安、全州、龙胜到湖南的通道,贵州的瓮安猴场、黎平、乌江、遵义,翻越娄山关、探访赤水河,行程2000多公里采访100多人次,为剧本创作搜集资料。
在宫晓东看来:“长征路多少人都重走过,重走时如果你带着还原80年前旧景的想法是几乎不可能的,传统在那儿、烈士丰碑在那儿,但景与人早已不复当年,湘江边再也听不到红34师的呐喊,那里的人民也早已忘记了当年‘3年不饮湘江水、10年不食湘江鱼’的民谣。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跨代思维,又要有传统长征精神的承接,要知道我们可是当年演《万水千山》的团,耳边还回荡着真实的呐喊‘让革命骑上战马前进’。但毕竟‘抬头望见北斗星,红军想见毛泽东’的时代已经不再了,如今,一代代人应该不断丰富着长征的内涵。”
剧中看不到任何一个还原真实的场景,但却创造了一种气场,在叙述中,呈现给观众人能承受痛苦的极限究竟有多大。“他们为了怎样的念想才能去忍受这些,就是要让中国改天换地的信念。今天我们确实做不到不要紧,但不能忘却他们,不能磨灭对他们的景仰。当今的世界,暴力革命已经不是主流了,但那时的人只能如此,这样的历史标志以后不可能再有了。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停下来去想一想长征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宫晓东表示。
未来,随时等待立正、开幕的命令
冥冥中,《从湘江到遵义》从开排之初便一路遭遇坎坷,原本确定出演的郭达、魏积安先后因身体原因被迫退出,但他们表示,如果还有机会,将在身体允许时携手登台。舞台上的周恩来因为扮演者刘劲骨裂而拄上了拐,然而导演为他安排的搀扶其的“警卫员”其实并没有发挥太多作用,每到大段台词或是情到深处时,刘劲总是迈开大步哪怕跌跌撞撞,也依然行走表演到位,这又何尝不是长征精神触手可及的一次真实传承。
从《万水千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到《黄土谣》、《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总政话剧团历史上的200余出剧目,大多是宏大政治题材降落于方寸舞台的艰难创作。他们不粉饰,坚持用艺术刀锋剖析军人忧患,写毛泽东成了红色戏剧的拐点,写军事演习自揭疮疤。坚守为军队为兵服务的宗旨,却一刻也不曾忘记文以载道的情怀,虽然并非作战部队,但对于为万世开太平的存亡之道,军旅戏剧不辱使命。
在话剧界,总政话剧团虽与普通观众正面交锋的机会不多,但却是公认的能够正视四海风云,宏观未必不鲜活,大词一样有情怀的院团。大幕拉开,满台的荷尔蒙是地方院团无论如何演不出、做不到的,虽然面对军改,军旅戏剧人也有彷徨,更不乏选择转业者,但更多的人则是一边上着春晚小品,一边穿起军装在舞台上代言绿色军营。
未来的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将以怎样的面貌继续创作,还无人知晓,本月底,剧团将开赴陕西,参与“中国艺术节”的角逐,他们时刻等待着“立正、开幕”的命令,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身为演员。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