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北京历史上最寒冷的周末因为一群“猫”而格外红火热闹——世纪剧院正在上演经典音乐剧《猫》的中文版,并将一直持续到2月3日。
“我一直认为,音乐剧是最适合在中国产业化的舞台艺术形式。”亚洲联创公司总经理、音乐剧《猫》中文版制作人田元说。自2011年起,田元负责将《妈妈咪呀!》、《猫》两部音乐剧以中文版形式搬上中国舞台。截至目前,前者已在全国巡演近300场,票房收入超过1.3亿元,而2012年8月推出的《猫》中文版将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重庆、武汉六地演出162场,第一站上海61场演出结束时,票房收入已达3500万元。短短17个月,两部音乐剧又增加了几十万名中国知音。
从看热闹到演主角
中文版,音乐剧产业化的必经路
2012年8月17日,“世界四大音乐剧”之首《猫》首度在上海大剧院唱起了中文,披挂着点点星光的“魔术猫”从天而降、在倾斜的舞台上踮着足尖卖力旋转,桀骜不驯的“摇滚猫”在一旁翘着尾巴、带领群猫重复唱着,“没错,他就是一个传说!”这是亚洲联创“汉化”的第二部经典音乐剧,又一次实现了戏剧理论家、导演徐晓钟期许的“中国人对于世界经典优美的再创造”。2010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韩国CJ集团三方合资成立亚洲联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1年,该公司运作的第一个大型产业项目《妈妈咪呀!》中文版一炮走红。2012年,《猫》中文版面世。
作为同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持续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诞生于1981年的《猫》迄今已创造了超过28亿美元的票房佳绩。因此,《猫》中文版能否成功,被视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舞台艺术素来难以真正走入市场,为何要执着于汉化“舶来品”音乐剧?“作为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伦敦西区与百老汇的实践都在证明,音乐剧是可以产业化的。”田元介绍。
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悲惨世界》、《狮子王》、《歌剧魅影》、《猫》等原版音乐剧作品都曾大热于中国市场,而作为承接方的中方仅居于产业链末端,热闹是自己的,利润的大头却是别人的。
中国的原创音乐剧,目前似乎还不足以号召市场。曾有人做过调查,中国内地舞台近年来起码产生过两百余部“音乐剧”的作品,但大多迅速销声匿迹,能收回成本的凤毛麟角。“我们对音乐剧的认识太浅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教授赵光说,“有当任务做的,有为钱或名声做的,根本没想到这是一个产业化的艺术作品。”我们对如何制作一部长期连续演出的音乐剧、如何通过剧目建立起一个产业,真的是皮毛还没有摸到,怎么可能创作出成熟的原创作品呢?
“中国音乐剧要形成产业,必须开发出更广大的演出市场。”田元说,“摸索了十多年,我们才明白制作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是中国音乐剧发展不能绕过的必经之路。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我们首先要学会‘化国际’,把欧美先进经验先进模式化为己有。”用实实在在的学习态度,探索搭建自己的音乐剧创作、制作平台,着手建立标准化、大规模音乐剧生产的模式……《妈妈咪呀!》中文版不是第一部“汉化”的音乐剧,但它却是第一部完全以国际音乐剧产业化标准来制作运营的剧目。紧随其后的《猫》中文版,进一步验证了前者所收获的宝贵经验。
导演陈维亚观看《猫》剧中文版后感慨,亚洲联创的这一举措“为中国演艺产业的发展做了一件正确的大事,培养了人才和观众,也创造了中国音乐剧市场和产业模式,为下一步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诞生奠定了可靠基础。”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亚洲联创公司成为公认的中国音乐剧产业第一品牌,在音乐剧的节目制作、品牌管理、人才培养、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全面发展奠定了有益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以时间换空间
音乐剧,从来别想赚快钱
田元感觉找到了自己的“蓝海”。与直接引进原版音乐剧不同,中文版对资金、剧场、市场容量与演员素质的考验相当直接。“以前我们都是引进人家的戏和剧组,在产业链末端拿点分成,就算做上百场,盈利空间也非常有限。这次中方真正进入了产业链上游,自己核算、控制整部剧的成本,包括计算盈亏平衡点、制定演出季。”田元说。
《猫》中文版据称前期投入4000万,尚未收回成本。但熟悉音乐剧生产流程的人都知道,现在来评论其经济效益,为时尚早。以制作成本超过3000万的《妈妈咪呀!》中文版为例,2011年在北京、上海等地持续上演190场,票房收入8500万元。但由于首轮剧场成本压力过大,占到总运营成本50%以上,演出整体投入达到7000万元,《妈妈咪呀!》中文版首轮演出盈亏持平。
这与亚洲联创的预计基本符合。在将制作成本分摊到预计场次后,《妈妈咪呀!》中文版预测演出200场能够实现盈亏平衡(在百老汇一般是300场达到盈亏点)。而按合同,中方获得授权5年内不限场次演出,盈利平衡点过后,意味着可观而持续的市场收益期的到来。也就是说,2012年《妈妈咪呀!》中文版巡演国内13个城市,演出100场,已开始进入该剧的收获期。
与版权方合作,田元收获最大的不仅是严谨的制作规则,更是一种市场运营模式:音乐剧是靠时间来换空间的一种艺术产品,要演一年、两年,甚至八年、十年……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盈利模式,正是欧美音乐剧产业链条的“秘钥”。
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提供最低99元的平民票价,让更多的群体走进剧场,培育市场;打造正式演出前“预演”机制;打破中国传统院团模式限制,实行演员按剧目招募机制;以制作人为中心总揽全局;以舞台总监总控演出现场……几乎每一步,都是在趟一条新路。欧美100多年的音乐剧市场运作证明,以周为单位售卖是控制演出成本、营销成本和买卖双方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临界点。《妈妈咪呀!》和《猫》中文版巡演在国内首创按周卖演出的模式,打破普通巡演按场卖的老规矩,使巡演城市市场扩容增量。2005年上海大剧院引进的《剧院魅影》,2006年引进的《狮子王》,装台时间都用了将近1个月。为实现演出运作成本最小化,《妈妈咪呀!》和《猫》将舞美道具拼装成12个40尺的集装箱,做到巡演时每地舞台搭建时间只有3天。
驻场演出是硬指标
“百老汇”,也并非一天建成
“好产品盈利是最好的示范效应,只有真正挣钱了,才有更多的资本投入。我们谈到文化产业的时候,不能只谈很有社会效益价值,只说为中国的文化价值创造了一种新模式,但是最后亏得一塌糊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在参加《妈妈咪呀!》中文版座谈会时评论道。
“百老汇”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化之路充满希望也将极其漫长。就拿剧场来说,按照欧美成熟的音乐剧运营体系,音乐剧以驻场演出为主,剧场成本只占运营总成本的10%至15%。但目前国内真正适合音乐剧演出的场馆少之又少,刚好能碰上符合条件的剧场,对方又是演出安排密集、租金高昂,剧场成本占到运营成本的50%以上。“不要说驻场演出,真正做到在某个场馆长期演出都不容易,寻找合适的剧院太难了。”田元很是头疼。
现在,中文版的《妈妈咪呀!》与《猫》都是选择在一线城市租赁地标性剧场打响知名度,随后进入二、三线城市剧场巡演,以市场口碑实现扩散效应。但西方经典音乐剧可以持续创造超额价值和持久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是在全世界主要城市以驻场形式同时进行演出。也因此,这两部经典音乐剧中文版,亟须寻找合适的剧院落地。业界人士认为,“只有一部音乐剧能一年演出365天,一周演出8场,形成‘驻场’,才能评价这部音乐剧真正成功了。”
放眼未来,总是希望更多。一年五个月来这两部优秀剧目在全国19座城市的400多场演出,各地数十万观众用购票来投票已是明证。“在中国怎么做?去年以来,音乐剧投资、生产、演出的现象在多地出现,大家都在积极地探索。我觉得最好的结果是整合资源,合力把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做起来,把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做到亚洲最大。”田元说。
实践中,亚洲联创与国际一流音乐剧制作团队进行一对一学习,在世界级音乐剧的制作模式及生产经验方面取得收获。国际一流创作团队从演员招募开始,进入产品制作、演员培训、市场营销全流程,给中国的音乐剧制作人才提供了直接学习交流、快速提升能力的国际化平台;在保证与国际品质接轨的同时,也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从编导制作、演员招募训练、品牌管理、推广营销的音乐剧人才体系。要创造中国自己的音乐剧产业,国际品质的人才培养和贮备是中心环节,也是我们音乐剧产业真正得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