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如约而至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20天的戏剧狂欢,50部中外剧目集体登台。青戏节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年度盛事,而“呛声之事”也屡见不鲜。戏剧节开幕十多天后,在一出实验话剧结束后导演和观众的交流时间时,听闻在场有一位“带着个人批判主义”的女观众发出“呛声”质疑,而在现场的另一部剧《乐游原+好好好》的导演则为同行鸣不平,怒斥观众是嬉笑看客,而后感叹曲高和寡。这位愤世嫉俗的导演说,如果这么强烈的呐喊都唤醒不了民众,他无法忍受观众在剧场尊重的笑声和提出的无知问题。
当我跟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青年戏剧导演邵泽辉谈及此事时,他笑说当天该剧的导演便向他说了有观众表示不满。邵泽辉却认为有这样的呛声绝对是好事:“这可不是戏剧节上第一次吵架的,在第二届的时候,一部叫《浮城游生》的戏也遭到这样的质疑。还记得当时和青戏节同时上演的一个商业剧,他们的宣传噱头是如果观众不满意,可以给你退票。于是有的观众也带着这样的认知来到青戏节,《浮城游生》演完后有个观众不习惯这种当代艺术多媒体形式的新锐剧,他说我看了你的戏我不知道你在干吗,我很不高兴,我要退票。导演当场就傻了。”结果没想到同样在场也有位观众说:‘你要退票吗?我特别喜欢这部让我感动震撼的戏,我来退给你120块钱,我愿意为这剧多支付一张票钱。’记得当时大家就很感慨。我一直想说,观众需要细分。观众和观众也是不一样的,审美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
邵泽辉强调说,青戏节压根儿就不是以商业为目的的。如果是一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剧,肯定会首先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而问题是青戏节它不是这样,从一开始,国际青年戏剧节就注定是投入远大于票房回报的一个项目。但这种以纯探讨艺术而不以观众接受度为主要目的的事,是一定要做下去的。只有这样,戏剧才有可能保留发展的余地。
我告诉他,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有时候觉得青戏节的追求纯艺术性可能会让人感到“这群戏剧工作者们他们纯粹在自己玩儿呢。”
邵泽辉说:“我们的确是在自己玩儿呢,但我们欢迎围观。其实如果就我自己来说,我也排过那些连续演多少场赚多少票房的商业剧,但我觉得不能总这样。同时,创作者本身也有他希望被肯定的那部分观众,只要他期望的那一群人能够欣赏理解,那就够了。高端的戏本来懂得欣赏的人就少。但我们应该欢迎围观,欢迎观众表达的权利。同时,创作者在艺术形式的探讨中不断地成长,需要的是观众也得不断成长,平衡的生态才能建立起来,也才可以进步。观众在非商业类的演出中,其实并不能要求创作者必须做我看得懂的东西给我看。如同在我们一年级时看浅显易懂的戏,而多年后总得进入高年级,不该再为了易懂而重复让人审美疲劳的低年级戏。导演要开拓自己去进步去尝试,观众也需要开拓思维。青年戏剧节给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艺术剧场,不该被商业模式影响而控制。我们希望最终纯艺术形式的非商业剧最终仍然是对观众负责,所以我们需要艺术疆界的开拓。”
(编辑: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