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浅谈京剧的发展

2011-01-04 17:20:00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刘彦君

   

   作为一种蕴涵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精粹的民族艺术,京剧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寄托着世人的关切与期望。党和政府对京剧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出席观看的新年京剧晚会连续举办了十多年;京剧音配像工程胜利完成;优秀青年演员京剧研究生班连办5届;央视“空中剧院”京剧栏目开播6年;三年一次的京剧节举办了5届;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赛已历6届;京剧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京剧流派培训班,各类活动、展演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为京剧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京剧的再次崛起,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是可行的。当然,比理论和实践更重要的是观念。观念是决定京剧如何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篇文章中,想谈谈京剧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说,农村是中国戏曲,也包括京剧在内最大的演出市场。传统地方戏曲大都产生于农村乡野,是我国农村文化生活中最为传统、最为流行、最具影响的一种行为方式。 传统戏曲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成熟发展更多依托于民间,广袤的山村田野滋润出戏曲文化的绚丽多姿。遍布乡村的各类“草台”和“嗜戏如命”的农民观众群体,为戏曲提供了最为广阔自由的活动平台。据有关当前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罗列的电影、电视、戏曲、上网、图书、卡拉OK等文化项目里,喜爱戏曲的群众达到66.7%,充分说明了在农民文化生活里,戏曲演出仍然占着重要地位。因而,“送戏下乡”,“让京剧走进农村”也成为一些振兴京剧的口号。许多专业剧团这样做了,但是,仍处境艰难,摆脱不了危机。最近我看到两个调查报告,一个是对于武汉地区戏曲剧团“送戏下乡”的 考察,一个是对福州地区戏曲剧团“送戏下乡”的考察,但结论很让人悲哀。

    当然,这不是说“送戏下乡”不对,我只是想说,在“送戏下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京剧在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文化正取代乡村文化而占据着主导地位。戏曲尽管产生于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都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但它的产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这一文化环境的培育。今天的京剧,要走出低谷,再现艺术青春的魅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应该与城市化进程同步:内容上在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质素的前提下,融入当代的都市文化精神;形式上在保持戏曲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与当代的都市艺术同步互动。

    翻开戏剧史,我们会发展,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2500年前,古希腊戏剧在雅典城邦诞生,而且得以繁荣;700年前,石破天惊,盛极一时的元曲发祥地是元朝的宋城大都(北京);200年前,由于三大徽班进京,才出现了雄踞剧坛、名驰中外的京剧;80年前,出生在浙江嵊县小山村的女子的笃班闯进了十里洋场,于是大上海便成了越剧的发祥地。由此可见,戏剧的发展和城市是分不开的。

    城市具有最现代化的剧场。假如国家大剧院坐落在很偏僻的地方,还能像现在这样吸引观众吗?国内外戏剧发展史都说明了剧场的重要性。剧场是一个剧院团的物质支撑,人才、剧目和流派都得在这个基础上诞生。北京京剧院这几年推出了《马前泼水》等几部成功的小剧场京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个演出小剧场京剧的剧场。如果有自己的剧场,可以保证常规性演出,情况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如各类演出平台,资助平台,资讯平台,评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等。这些对于京剧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海静安区率先 “现代戏剧谷”的建设,对标美国“托尼奖”,今年又推出了中国首个商业戏剧奖项——“现代戏剧谷2010壹戏剧大赏”,引起业界热评。北京东城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打造“戏剧东城”的品牌,这些天,“国际独角大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杭州市最近也设立了戏剧发展的目标和平台,已引进了许多全国知名的戏剧演出团队。这些都是我们京剧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平台。

    城市也具备高水平的观众。城市多是政治、文化、高科技的中心,各类精英也大多集中在城市。他们也许不懂京剧,但他们有娱乐的要求,有较高的修养,也有较高的收入。对京剧来说,如果能在现代年轻受众的审美口味和传统京剧艺术间搭建一座桥梁,那么,京剧的发展肯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觉得,应该提出一个京剧要重新占领城市的口号。这不应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的战略性目标。

    在争取城市方面,有成功的例子。与京剧有着一定联系,同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民乐的改革和重新崛起就是一个范例。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乐队不仅给接近落寞的民乐经典赋予了全新面貌,更让民乐走向世界,使古老的民乐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所以,时代既然能孕育出一个新民乐,就一定也能孕育出一个新京剧。台湾京剧团新近排的《金锁记》,之所以在台北公演时创下“每演必满”的票房佳绩,与这种明确的城市观众群体定位有重要的关系。

    其实,实际上,剧种戏目的流行性并不取决于其本身新旧程度,而是取决于其经典程度。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所遗留下来的作品至今仍风靡世界,其作品不仅在英国持续发烧,更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事实已经证明,京剧完全可以凭借古老的面貌,经典的技艺重新崛起。

    具体来说,京剧的当务之急是,确定一批可以代表和涵盖京剧在唱、念、做、打诸方面艺术成就的传统保留剧目,根据新时代、新观众的要求进行调整。在内容上坚持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突出文学性和思想性,把明确的文化诉求放在第一位,追求京剧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品位,就有可能拉近京剧与城市观众的距离。

    在形式方面,应多方位探索“戏曲现代化的形式的新的可能性”。当然,今天的京剧实践,已经有了多种类型:有以大制作、大场面为特色的,如《赤壁》;有以歌舞化为特色的,如《丝路花雨》,还有小剧场京剧如《马前泼水》等,《金锁记》也可称一种新的京剧类型。这种探索不必追逐舞美技术与手段的现代性,却应该积极借鉴采纳话剧、电影等多种戏剧种类的表现方法,力求体现有深度的人文情怀与现代意识。

    总而言之,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艺术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中国京剧在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可能性,促使城市居民和观众尽可能多地接触和欣赏传统戏曲,体验其魅力。努力创造新的经典,形成新的传统。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态。立体、多元、互补,多类型地扩展京剧的城市发展之路,这样,京剧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实习编辑:杨晔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