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成也剧本,败也剧本

2009-03-02 11:59:09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申

   

作者:杨申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知识分子,因此对于所谓“知识分子痛苦”不敢说十分了解,只是时常莫名地感到自己需要思考与抉择——虽然往往无疾而终。邹静之先生编剧的新戏《操场》上演,让我对于这种痛苦的原因仿佛豁然开朗,然而最大的感触则是“成也剧本,败也剧本”。

    《操场》以半叙事半独白的形式描绘着知识分子的思索、彷徨与痛苦。邹先生试图用笔将一种“既似深邃思索,又似无病呻吟”的知识分子意识进行嘲讽和批判。一位中年大学教师,在女学生的答辩失败、妻子的藐视与责备中寻觅出路……开场的独白与梦境回忆后转入现实——被虚假的感人故事迷惑后协同犯罪——而后又转入魔幻中与死者对话发现自己的冷漠导致他人死亡……多种结构形式被运用其中,让人感触一种先锋和前卫,让人投入到精神层面的思索。当然,可能还有另一个感觉——乱。

     其实剧情本身一点都不乱,只是简单的几个故事,皆因因结构与语言而变得“复杂”。对文本的处理,与其说是让观众得到更深的理解与感受,不如说是体现了邹先生写作技法的功力。在《操场》中写作技法的大量运用,虽然在舞台呈现上略显刻意,但也是该剧的最大特点。

     邹先生以写通俗易懂的电视剧闻名,在话剧《莲花》中延续了其风格特点。但《莲花》假如不是倒叙体,只能是一部普通的“舞台电视剧”。与《莲花》相比,《操场》有着巨大差异: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半生活半诗意的台词,如果不仔细聆听品味,绝对难以理解其中深意。加上结构的复杂,独白与生活中说话的交替,演员们跳进跳出的表演,不同时空的转换……写作技法被大量加入并放大,普通观众似懂非懂应该在情理之中。

     对于技法的追求,让《操场》的文本远远凌驾于其他创作元素之上——或许读剧本能比看演出更能加深理解吧!“知识分子痛苦”并非是每一位普通观众都能轻易感悟,剧本或许应该更侧重于人类共同的思维与情感,并通过相对简捷的形式呈现。《操场》的写作技法,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文本的特色,又成为了演出的羁绊。可以说,文本本身的可读性强,但该剧的可视性弱,虽然也有不少相应的舞台技法随之出现,但仍旧难以负载和展现文本的强大内涵,剧本的技法舞台技法未能完美融合。

     谈到内涵,个人认为值得肯定,但也略有遗憾。该剧虽然意在批判“知识分子痛苦”,但并没有大刀阔斧地“真杀实砍”——从台词中,感觉所谓的“痛苦与思考”完全具有“存在价值”,虽然有些可笑,但一些内容绝对具有“真理性”。可见邹先生对此类思想依旧抱有一定的不舍与留恋,与其说是在对其批判,不如称之为在“期待救赎”。

     批判后应该是改正,救赎后应该是新生,这似乎是一般的常规定律。《操场》的结尾也类似于这样的“圆满结局”: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教训,终于幡然悔悟……这一收尾却成了该剧的最大遗憾:其实可怕的不是不醒悟,而是醒悟后依然难以改变自己。假使该剧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将结局延伸为“知识分子醒悟却难以改变”,或许更能增强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残酷无奈,更能突出知识分子甚至与每一个人性格中的弱点,将更具有可深度探讨性。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有顶级编剧坐镇的私人剧社“龙马社”(《操场》由该社出品)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戏剧多年来的“剧本荒”,值得庆贺。《操场》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为目前“充满娱乐精神”的戏剧市场中注入了严肃血液。戏剧需要思索,而并非是简单的娱乐工具,这一点《操场》完成了任务。但这种思索应该更考虑到“深入浅出”,而不是让观众们去猜测。该剧的许多处理,无论是文本还是舞台形式,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皮儿”都有些厚了。一部本应该让大众广泛接受的戏,不应成为小众的宠儿。
     如开篇文字所说,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剧本的内涵,让人们能够看到中国再次出现了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而败则是因过度强调剧本的技法,与随之产生的舞台技法未能兼容,导致观众的接受受阻,诸如演员表演等元素未能得到最大发挥。从写作到演出,有诸多创作因素需要考虑与协调,主创之间的默契也需要逐渐培养,有舍才能有得,过于强调其中某一项元素,恐怕都很难成为真正的舞台精品。

    后记:

    25日晚上看完演出,连夜赶写稿子,因为已经答应了编辑姐姐……历经3个多小时,终于在头晕脑涨中写完,总体感觉文字比较草,欠缺一些沉淀,这是实话。在写作的时候一直在思索,究竟该如何面对这部作品。假使单以舞台呈现来批评的话,那麽对我来说是相对简单的。

    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仅仅会批评,并不是真正的强,而是应该看透别人所难懂,写出别人的难言,同时要开掘出每一部作品中的优点与积极意义。只有批评、建议、与鼓励三者协调好,才能够为戏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否则就只能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孤独者。”

    这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于是想试图改变一些东西。当然,戏剧公敌依旧是公敌,但应该更多地考虑去开掘与肯定。《操场》的总体呈现,我是不满意的,但是这种严肃的“思索式戏剧”却是当下比较缺乏的,应当予以支持。我并非刀变钝锋芒已逝,而是看看转变后能否获得新的感悟与启迪。

    另外还有一个观念:戏剧让人思考的是戏?是生活?是情感?或许都有,但不应该是仅是去猜测“这戏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和做”。让观众迷惑不是本事,在现有主题的基础上能够联想更多才是戏的出色所在。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