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黄梅戏推陈出新

2009-12-25 06:13:31来源:新浪网    作者: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别称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因而影响日益扩大。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享誉海内外。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正腔中又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

  黄梅戏的代表剧目还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

  近年来,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艺术上有了新的提高。

 

    (实习生:张亚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