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华儿女奋起抗战,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英雄事迹。冀中平原是抗日的主战场之一,保定处于冀中腹地,这里军民抗日的英雄事迹被艺术家们写成了文艺文学作品,影响深远的现代京剧《平原作战》便是其中之一。
该剧1973年由当时中国京剧团创作首演,1974年拍成电影。该剧以保定地区为背景,全面展开了这里军民抗战的情景。该剧不仅表演精彩,也有许多唱段脍炙人口,深受观众喜爱,其中“好妈妈痛爱咱像新娘一样”一段,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观众中传唱不衰,成为观众喜爱的著名唱段。这段唱生动地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
这段唱是在什么情况下演唱的呢?这还要从戏的展开说起。1942日寇发动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我八路军主力进入了太行山,抗日战争进入了艰难的相持阶段。1943年一个初秋的夜晚,上级党委派遣赵勇刚排长率八路军小分队,披星戴月离开太行山,来到了保定平原,开拓新的战场。他们破铁路、炸桥梁、割电线、护公粮,拴住了以龟田为首的日军,粉碎了敌人进山扫荡的图谋,恼怒的龟田又展开反复“清剿”,赵勇刚率领部下与日寇周旋数天后,冒风雨,踏泥泞来到了抗日的堡垒村张庄的张大娘家。
此时的张大娘正在屋里挖地道,为了不打扰大娘,赵勇刚命令部下拧干衣服,睡在草棚里。赵勇刚细听屋内无声无响,以为大娘安睡,他盼着见到大娘,却又不忍心惊动……雷雨过,星光初露,张大娘开门看到赵勇刚他们睡在草棚十分心疼,嗔怪他们为什么不进屋。这时的赵勇刚更是百感交集。这时无论从感情还是叙事都已铺垫足了,安排一段唱腔可谓恰到好处——赵勇刚唱起了“好妈妈疼爱咱像亲娘一样”。
这段唱用的是“西皮原板”,“西皮”声腔高亢激越,明快奔放,“原板”节奏适中,既可叙事又可抒情,可以说从声腔到板式的选择是非常适宜的。但是整个唱段并没有刻守“西皮原板”的架构,而是根据唱词内容和词格变化做了不同处理,所以整个唱段虽然是仅用一个板式到底,但听来起伏跌宕,疏密有致,感人至深。
首先,首句起唱就摈弃了传统的长“过门”,而是用散拍奏弦乐,音乐中出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调,使人联想到这是一支严守军纪的部队,而且这个曲调不时贯穿全唱腔和伴奏中,让人听来新颖别致,又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形象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好妈妈”三字用散拍形式演唱,曲调平和,如拉家常,透着亲切感。从“疼爱咱”才上板演唱,“像亲娘一样”的句尾用了一个长腔,“样”字做了情感上的渲染,曲调优美,娓娓动听,表现了赵勇刚对张大娘的感激之情。
接下来“为抗战献出了火热的心肠,老玉米做干粮粒粒辛苦,紫花布缝军装针针情长”。朴实生动,那个年代老玉米在冀中是上好的粮食;紫花布是由紫花棉织成的布,是当时保定,一带农村最为普通的棉布,十分耐用。富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色,让保定人听来十分亲切。这一句唱得高亢激昂,曲调平实质朴,唱得深沉含情,“粒粒辛苦”和“针针情长”都做了细腻的润腔,加以强调,尤其是“情”字的演唱,不仅轻声演唱,字中含情,曲调委婉,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张大娘由衷的感激之情。
下面通过一个长“过门”唱腔进入了回忆的一段,“想那年杀敌挂花来村上”,节奏打开,行腔舒缓,戏剧情绪进入对往事的回忆,唱腔朴实,情真意浓,“你撕破了棉衣来裹伤,煎药汤,亲口尝,果树下,勤嘹望,北风刺骨寒,鬓发结冰霜,日夜守护在身旁。”这几句唱腔运用了不规整的排比短句,句格的改变使腔格也发生了变化,句间省掉了“过门”,一连数句顶板演唱,如涓涓流水,历数张大娘对子弟兵的厚爱。这段唱字多腔少,但对关键字均加以强调,刻意渲染,如“刺骨寒”的“寒”字,不仅节拍上放了一个长腔,又用了颤音的唱法,产生了瑟瑟发抖,寒气逼人的效果,“亲口尝”的“亲”字唱得轻巧细腻。这几句唱腔十分口语化,富有现代生活气息,演唱者对语气、语调、语势的表达十分细致,对唱腔的轻重缓急的把握也很得当,从而使唱腔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张大娘拥军爱兵的动人情景。
最后一个乐段的“这阶级的深情厚谊.永难忘”一句,唱腔十分细腻婉转,许多字如“阶”“情”“谊”字用了波音演唱技法,把唱腔表达得情深意切,真挚感人。“恰似那太行高入云,黄河万里长”这最后一句,演唱得铿锵有力,最后的大拖腔,迂回婉转,一波三折,绵延跌宕,如黄河之水,浩浩荡荡,把军民的鱼水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使唱段达到了高潮。此段唱不仅打动了全国的戏迷,而且在保定票友中更是久唱不衰。
(实习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