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含弓戏

2008-02-10 13:35:18来源:    作者:

   

     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含山、和县、巢县、无为、当涂、芜湖等地。因发源于含山, 源为由盲艺人操弓拉二胡卖唱的滩簧,胡称“含弓”。发展为戏曲后改今称。源源沿革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含山一带有一些演唱曲艺滩簧的盲艺人。三五人一队,卖唱于街头苍尾、茶坊酒肆,曲目有《李玉莲卖大布》、《孟姜妇女送寒衣》、《王祥卧冰》、《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后盲艺人黄应龙、 江凤英等以 这些民歌、小调为曲调,使听者感到新颖别致,影响逐步扩大,学艺者渐众,金少春、袁小芝、晕道海、黄秀珍等均是一起者。他们编演了《安安送米》、《王智贞描容》,以及《白蛇传》中的《游湖》、《赏午》、《水漫》、《合钵》、《祭塔》等小戏和折子戏,称为“含弓戏”,唱腔音乐上则更多地吸收各种民歌小调于滩簧之中。约于咸丰年间(1851-1861), 含山连年荒旱,一些艺人外出至芜湖谋生。

    清唱形式的含弓戏在那里遇到了“复弓”、“苏弓”(今梨簧戏的前身)之竞争,同时三者间又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含弓艺人张良春、徐老五、金学坤、侯先生等发展了新的“西宫调”等唱腔,当时被称为“清唱的含弓戏”。辛亥革命后,含弓戏渐趋衰落,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消声匿迹。建国后,经有关部门抢救,记录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含山县并成立专业剧团,培养了一批新演员。 剧目概况据建国后统计,含弓戏共有一百二十多个传统剧目。经记录下来的折子戏有《白蛇传》、《游湖》、《盗草》《赏午》、《合钵》、《祭塔》。《三元记》:《出猎》、《回猎》、《窦老送子》。《琵琶记》:《描容》、《扫松》。《柯南山》;《崔氏逼休》、《马前泼水》。《秦雪梅》:《吊孝》、《教子》、《哭灵》。《狸猫换太子》:《陈琳抱盒》、《大放花灯》。另有“水浒戏”《坐楼杀惜》、《金莲戏叔》、《武松杀嫂》、《马二娘相互》以及《芦林相会》、《安安送米》、《王智贞描容》、《韩湘子渡妻》、《纯阳戏牡丹》、《双下山》、《十里相送》、《小乔自叹》、 《吴汉杀妻》、《关公月下斩貂蝉》、《卖油郎独占花魁》、《刘二姑吵嫁》、《懒婆娘怕烧锅》、《货郎子害相思》、《乔奶奶骂猫》、《抢伞》、《裤子经》、《卖茅柴》、《九世同居》、《八仙庆寿》等。这些剧止,除一部分生活小工是由含弓戏艺人根据民间故事编创外,大部分折子戏自其他剧种改编、移植,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昆剧、徽剧。

    建国后,先后编创的现代剧有《鱼塘风波》、《白杨树下》、 《乘胜前进》、《再给你一袋》等,从其他剧种移植的剧目有《芙奴传》、《唐右县审诰命》、《沙家浜》等。 艺术特点:含弓戏重唱不重白,唱词以七、十字句为主。其剧本保存较多说唱艺术的痕迹。 如《赏午》中,许仙辞别白娘子下河沿去看龙舟赛时,即以第三者口吻唱出“沿河两岸人如潮,五色龙舟赛夺标。……不表许仙在舟看。再表高楼妖姣姣。”通常每折结束,时,场上人物也以第三者口吻合唱两唱词作结束语。如《合钵》的结尾是“生离死别千秋恨,雷峰不倒恨难平”, 《刘二姑吵嫁》的结尾是“百年难遇罕见事,好事多磨险受糟”等。音乐唱腔含弓戏的曲调分大曲和套曲两部分(已记录 共有七十二种)。以大曲为主调,是在民歌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徽调的某些曲牌和板式, 加工演化而成为具有表叙功能的成套唱腔。分引子、过门、原板、垛板、数板、导板、叫板、哭调、 尾声等板式。原板、垛板、数板,适宜于抒发角色内心活动,大段抒唱,可快可慢。 导板是一种紧打慢 唱的曲调,在人物悲愤激昂或极度紧张时使用。哭调、叫板等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哭、叫声加以提炼而成的唱腔,色彩浓厚,风格独特。此外,西宫调也是常用的主调。分“西一”、“西二”两种:“西一”以典雅见长,宜为庄重,文静的大家闺秀怨、悲、吟、诉时演唱;“西二”则以活跃风长,宜于小生、花旦在玩赏游乐或互吐思慕之情时演唱。 套曲是花腔、杂曲和民歌、小调的总称。它们没有统一的基调, 有的是一出工的专用曲,有的则可将调 性相同的数曲联缀。用于一个生活小戏中。建国后,和这一方式,在《刘二姑吵嫁》中将(卖饺子调)和(金垛子调)(又分快金垛子和慢金垛子)两者糅合一起,即发挥了 (金垛子调)的跳跃,又体现了(卖饺子调)的幽默。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