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舞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惠东久旱无雨,土地龟裂,寸草不长,民不聊生,一条善良的鲤鱼在了解到人间的疾苦后,自告奋勇带领人们去寻找水源,穿越无数高山,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水源,而鲤鱼自己也遍体鳞伤。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恩德,每逢喜庆节日,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平海人以前大多是渔民,所以当地的群众跳鲤鱼舞也有祈求出海平安、满载而归之意,亦即为“年年有余”。
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由鲤鱼带领才寻到水源的。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功劳,每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以后又逐步衍变为每逢喜庆节日,都舞鲤鱼庆祝丰收,寓意“年年有余”,祈愿天下太平。
鲤鱼制作
鲤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篾、竹片及铁丝扎成的,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再将圆竹棒的一头插入鱼腹至鱼背顶端为握棒,最后用白布包缝各部位,绘上图案和色彩。握棒,靠鱼的一端为棒头,另一端棒尾。鲤鱼舞由男子五人表演,动作大部分是模拟鲤鱼灯在艺人们的手中栩栩如生,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潜下水底寻找食物,时而相互嬉戏。
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全力拼搏,最后高跃龙门。此时观者情绪激昂,全场欢呼喝彩,气氛热烈。鲤鱼舞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较大,步法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跪地、抬腿、跳跃等,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整个表演节奏强烈,一气呵成,具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鲤鱼舞在民间流传有“十二变”和“十三变”两种表演形式。“十二变”主要是表现鲤鱼在水中畅游、嬉戏、比目、寻食等生活情景,至高潮处鲤鱼跳龙门。“十三变”则在上述表演之后,增加“鱼化龙”、“罗汉伏龙”,最后是南派武术对打等内容,这种表演形式今已失传。
平海古城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如舞鲤鱼、舞龙、舞凤、赛龙舟等。为了使这些民间艺术代代相传,镇里还成立了民间艺术协会,包括书画文学创作和舞蹈艺术等,建立了人数多达200多人的“老中青”相结合民间艺术表演队伍,每年多次举办培训班,邀请富有经验的长者出任教练,对艺术表演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一些民间艺术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以及每三年一届的平海古城文化艺术节上,这些富含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令前来旅游参观的外地朋友大饱眼福,流连忘返,极大繁荣了古城的民间艺术,也推动了平海经济建设的发展。
戏剧中的鲤鱼舞
鲤鱼舞在民间流传的同时,也被引入了戏剧表演之中,如潮剧传统戏《荔镜记》和现代戏《七日红》等均有舞鲤鱼的精彩场面。
鲤鱼舞以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伴奏,主要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苏锣、深波、钦仔等。常用曲牌有《乱锣》、《水鬼母》、《贼锣》、《猛拗槌》、《洗钹》、《大锣火炮》、《大锣拗槌》、《龙摆尾》、《武场》等。伴奏乐队由司鼓指挥,司鼓则视演员动作和队形变化,指挥乐队换奏曲牌。
惠东平海不但基本上完整地将这一民间艺术继承了下来,而且还不断融入时代特色,推陈出新,把它打造成了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
(实习编辑:赵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