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牙拍舞”的起源与流传
早在一千多年前,在朝鲜半岛地区,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动动”舞。《高丽史》曾这样描述:“动动之戏,其歌词多为颂祷之词,盖效仙语而为之,然词俚不载。”由此可见,“动动”起源于古代朝鲜族民众祭祀神灵时的助兴表演。后来,“动动”被引入宫廷,成为一种宫廷乐舞一“动动舞”。北朝鲜的舞蹈学者认为,“动动舞”始自高丽,并传入高丽朝宫廷;《高丽史》以“动动”称谓所载,是由歌词命名的。当时的“动动舞”在宫廷乐舞中的地位并不显赫。及至朝鲜李朝时期,朝鲜民族文化意识开始觉醒,到世宗时期(14l9—1450)“乡乐呈才”的地位不仅得到了提高,“乡乐”创作也得到了加强,改编的“唐乐呈才”的乡土化、民族化日益明显,“动动舞”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并被改造为“牙拍舞”,发展成朝鲜李氏王朝重要的宫廷礼仪乐舞。对此,《韩国舞踊史》也有记述:“牙拍舞”在高丽时代被称为“动动”,到了朝鲜时代初期改名为“牙拍”。“牙拍舞”的舞者手拿着象牙做的小拍子跳舞,“牙拍舞”因此而得名。
2O世纪初,朝鲜李氏王朝灭亡,“牙拍舞”以“卷番演艺”的形式重返民问,并在朝鲜半岛地区逐渐流传开来。此时,由宫廷流入民间的部分艺妓为了生存,移民到中国的安图县境内,随之“牙拍舞”也在安图县落地生根,一脉相传。至今,“牙拍舞”仍保留着明显的宫廷礼仪乐舞痕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来朝鲜李朝的寓廷舞蹈形态,这在中国乃至韩国、朝鲜的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是不多见的历史遗存,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牙拍舞”的现实形态与舞蹈特征
目前,安图县的“牙拍舞”有三种形态:民间自娱、舞台演出和民俗广场表演。“牙拍舞”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具体通过舞蹈的造型、道具、动作及音乐等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造型:“牙拍舞”是朝鲜族女子群舞。演出时,演员梳发髻、插簪子,头顶戴小帽,发髻上挂飘带,飘带两端垂于前身;身穿红色短上衣、绿长裙,外罩绿色宽袖罩衫,胸系宽带,脚穿白色布袜、白色勾鞋。
道具:舞者表演“牙拍舞”时,双手备执一副“牙拍”。牙拍的材质包括象牙、竹片、木片或碟子。牙拍的形态常由两片暗红色“牙板”组成,牙板呈上宽下窄的形状。于宽处钻二小孔与丝绳相连,并缒有丝穗或彩绸做装饰。
表演时,舞者将牙拍挂在食指上,拇指按住牙拍上片,食指和其余三指虚夹牙拍下片,中指和无名指用弹劲向里勾,使两片相击。
动作:“牙拍舞”的基本动作包括抻手围腰、拜礼、扛背手跪蹲、跪地抽牙拍、跪击牙拍、站击牙拍、晃身击牙拍、前后击牙拍、扛手击牙拍、牙拍击地、跪蹲转击牙拍、跪蹲拍腿、击肩围手等十三种。具有明显的“鹤步柳手”风格与典型的朝鲜民族舞蹈气韵。
音乐:“牙拍舞”的音乐是典型的朝鲜族音乐,由筝、萧、长鼓等乐器伴奏,并唱赞美四季的歌曲。由于乐手和乐件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安图县的“牙拍舞”还只能用长鼓、圆鼓击出朝鲜族音乐特有的“长短”伴奏,赞美四季的歌曲已失传。为增强伴奏效果,有时加入萨克斯、小号等协奏。
音乐以“古格里长短”和“安当长短’为主体,基本上分成慢板和快板两段,中间加入“挥莫里长
锕”、“满长短”进行、夹慢节奏的转换衔接,使得全舞给人以欢快活泼之感。慢板舞是在“古格里长
短,节奏中做“伸手围腰”、“拜礼”和“扛背手跪蹲”等动作,步履轻盈而稳健,体态略含胸微俯首,动作细腻,姿态优美。快板舞用“安当长鼓”伴奏,手击牙拍动作增多,尤其是“拍腿”、“扛手击牙拍”等动作的出现,促使击牙拍的频率逐渐加快,达到整个舞蹈的高潮。整个音乐节奏明快,与辨蹈中舞者的动律配合贴切;旋律悠扬,与舞蹈的意境交相辉映;结构紧凑,与舞蹈同步相辅相成;中司加上舞者击打牙拍的声响,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整个舞蹈在欢快活泼的同时,还兼具庄重典雅的风韵。
(实习编辑: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