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问题研究

2008-07-05 01:45:17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杨岚 

    内容摘要: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目前是一个发展热点,既存在与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共同问题,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要求,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一般来讲,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应更突出其心育、情育、美育的功能,发挥其作为文化平衡和文化创新因子的作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心育、情育、美育
   
    目前中国的艺考热持续升温已引起多方关注,喜者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文艺复兴之兆,忧者认为艺术教育被应试教育异化并无原则泛滥降低了艺术水准,对艺术健康发展不利,而无论如何,现实是: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产业都在大规模扩张,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发展势头最强的是文艺产业,艺术市场已成为投资热点,艺术品从展览馆走入千家万户;国际文艺活动广泛开展,艺术交流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而且往往是为进一步的经济、政治交流开路铺道;娱乐业形成密布城乡的网状市场,成为文化经济的活跃点。丰富的文艺活动在多媒体辅助下多层面的广泛开展,提高了民众的艺术素养,各种民间艺术比赛和展演的水准越来越高,也是艺术大众化、生活化的标志。这些迹象表明,艺术热不是暂时的风潮,而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必然倾向。

    现实发展的趋向为文艺人才需求增温,于是艺术教育不断增容,艺术院校增加,非艺术院校的艺术学院和艺术专业增加,应用学科的艺术化倾向增加;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普遍开展,实行全员艺术素质培养,使艺术品位和美学理念有大的提高;在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也成为文化消费热点,从为发展奠基的幼儿到寻求健康生活情趣的老人,都可能成为艺术教育产业的支撑群体,艺术教育前景广阔。

    然而,迅速发展中的艺术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较突出的是,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各种艺术考级在提高艺术普及程度的同时也排斥了艺术教育的灵性,而常常泯灭了学生真正的艺术爱好。艺术教育受科学教育模式影响,成为技术化的原理化的体系,而艺术与科技不同,科技是平民气质的,可以普及,而艺术是贵族气质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重复和批量生产,技术化的教育可培养艺匠而不能培养艺术家。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技巧是表达的手段,而人文情怀、人性理解等是艺术的内涵,因而艺术教育应该是综合的,而现在的专业化教育使艺术院校对技巧精益求精,或对知识灌输求全责备,而真正的艺术大家无法在这样的抹杀个性和创造性及生命激情的体系中出现,僵化的体制制约着艺术创新。艺术教育在当代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中国艺术市场与国际接轨尚在进行中,艺术教育的差距使中国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文化交流优势尚未发挥充分。

    本文重点探讨综合性高校素质教育系列中艺术教育的问题。这是非专业但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培养的主要不是艺术的从业者,而是艺术的高水准受众,重视的不是艺术技能,而是艺术素养、艺术理念和艺术品位,针对的不是少数艺术天才的专业化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众性普及性的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鉴赏教育,着力点放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对专业化教育、机械性文化、技术性理性构成强有力的文化制衡上。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脱出了竞技性的框架,有其普及性的一面,但与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不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文化素养整体水准相当高,在各自专业方面有长足发展,使其对艺术有各种视角和层次的理解,有些文科的学生可能在艺术批评方面、理科学生可能在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方面有比艺术院校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自由选修艺术课程基于真正的爱好,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十足,这既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动力,也增加了难度。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不是专业性艺术教育在一般院校的移植和普及,而有其特殊的问题和规律。

    一般来讲,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应重点研究以下环节:
 
    一、心育:素质教育是知识与心灵结合的教育,艺术教育是丰富心灵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首先针对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弊端,致力于人类精神知情意三向度平衡发展,在知识教育之外培养灵性。人文素质教育有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层面,促进学生总体把握人类精神发展的整体图景,深化对文化文明的理解,树立新发展观,而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增长知识提高道德而是陶冶情趣丰富心灵。它所关注的不是人类精神的外向探索的结果而是内部体验,马克思说工业是打开了的人类心理学,那么艺术应该是凝固了的人类心灵世界。

    艺术是心灵的镜象。如果说文学是人学,更多的是意识到了的心灵或反思中的人类心灵反映的话,艺术更直接更直观,更多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成分,有些在感觉感性领域的、尚未成为有意识的和理性探索对象的东西已成为艺术表现和揭示的对象,因而艺术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体现人类心灵发展状况,也更多语言无法完全涵括的内涵,因而更丰富、更模糊也更敏锐、更具前瞻性,表现着在最敏感的人群——艺术家的心灵中活跃着成长着的人类心灵。

    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多是理性认识的产物,尤其在现代,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以自然科学的理论范式为模本而建立的学科体系,以语言文字、概念范畴、逻辑规律的形式表达,体现人类精神外向探索的成果,人文科学也是把人当作外在对象探索的产物,这种对象性的知识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的,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强调探索客观规律应排斥主观性因素的干扰,在这种认识模式中,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于是文学艺术及作为感性学的美学都属于被贬抑的状态,形成相应的教育体制中也重知识轻智慧、重理性轻情感,教育只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心灵发育,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这是非主体性的教育,把人当作简单的知识容器和职业工具,而忽视了人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也难以真正理解属人的文明和为人的文化本身。

[NextPage]

    艺术教育不是另一种知识教育或单纯艺术技能训练,而是在感受、欣赏、实践中培植和丰富心灵的过程,尤其是非专业艺术教育重点放在提升文化修养、促进精神全面健康发展、提高生存质量,注重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等的培养,形成对单纯知识传递式的机械性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情育: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深化对人性发展和人类文化体系的理解
 
    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重在情感教育。在现代文化体系中长足发展了知性理性的向度,而非理性因素往往是自然芜杂地生长,形成科技发达、技术理性统治而情感冷漠、意志淡漠的格局,现代人知识丰富而情感荒芜的积弊应在教育中得以矫治。目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以大学语文为基础环节、人文学科知识为主体、艺术教育为重要途径的教育模式,但针对严峻的现实状况,多数还停留在提升母语表达能力、纠正知识结构偏差、丰富业余生活的基础层次上,一些学校的大学语文是强制性必修课,而课本内容陈旧形式讲法单一,成为高四语文,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人文知识介绍简略概括,未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背后共同的人类情感世界,而不通人情便难明世理,尤其对于尚未真正进入社会缺少真实社会体验的学生,更是隔膜,于是人文课程选修也成为枯燥概念的灌输,往往乘兴而选败兴而结。艺术教育应是直指人的情感世界的,但如果未理解到素质教育系列的艺术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的实质,而将艺术教育单纯技术化、形式化、知识化,对于缺少艺术技巧训练基础的普通大学生而言,一学期十几次课的学习无非是满足一下好奇心,蜻蜓点水而过收获有限,甚至还减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进入大学后,各专业领域知识深化,而情感教育却多在心理教育和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层次上进行,这是情感发展的底线,而对于情感的更高级状态和情感理想的探索则较少,高校中开设情感哲学、情感教育、情感美学类课程的很少,对正值青春期的充满情感困惑的大学生现实指导意义有限。

    文学艺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开设,着重点不在技能应用,而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内涵和多样的表达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对人性的理解。如果说文学艺术是人学,是感性的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理性表达形式所揭示的也无非人的精神活动和现实活动,在围绕着人的外在的活动和内在体验的这个主导内涵上,文艺与人文学科是相通的。普通大学艺术教育中对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及简单艺术技能的传授,最终形成的不是艺术专业人才的不完善的后备队,而是对人性人情发展及其表达形式的深入理解,是审美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从而活化了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在形式感的培养中促进了对自然科学中美与真关系的理解,利于创造性的发挥,这样,文艺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和提升形式,不是点缀而成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教育的促进情感的发育、认知、表达、理解、交流、控制、升华和情感理想的建构,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和现代人格建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其生存状态由现实生存向深度生存、诗意生存过渡有导向作用。尤其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情感交流普泛化平面化抽象化的今天,以简单的数字语言表达的虚拟情感、复制情感排斥真情、深情,以反映消极情感为主的现代艺术挑战善情、美情,这样,较为系统全面的文艺教育展示情感世界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深化对文化体系的理解,对于人类情感世界的建设和生存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三、美育: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技术环节,培养感受性和表达能力及文化鉴赏力
 
    艺术是人类感性认识和复杂情感的表达形式,它不排斥理性又不同于理性,如果说其他人文学科教育重点放在思想层面,尤其是以语言文字、概念范畴表达的理论形式的教育,那么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技术环节,人文学科与艺术的关系如同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样。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感觉、文化理解力、文化鉴赏力、文化创造力,离不开艺术教育这个环节。艺术是人向世界敞开的窗口,人文理论的概念表达对于大众理解文化体系并不是通俗易懂的明晰路径,有时概念推演体系纷杂间往往垂下重重帘幕,反而遮蔽了感觉,这一点在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理论中有所揭示,而艺术是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直达人的心灵的,往往不容意志抵挡理性分析已引起情感反应,渗透到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并影响到人的文化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

    艺术教育是心育、情育,也是美育,“一种美育理论的主旨,就是论证和证明如何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去开发年轻人的艺术感觉。”① 学习艺术的过程是人的感官和感觉以及情感人化的过程,也是学习人以人的方式、遵循美的规律来表达自己和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如表演艺术使人的自然肉体和面部表情获得高度的文化表现力,是人的人化程度的表征;舞蹈直接以人体为表现媒介,是最直接的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反映情感的节奏与旋律,是最抽象的艺术;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等是最直观的艺术;工艺美术、建筑等应用艺术是最生活化的艺术;而文学是统觉艺术,反映人的心灵的复杂精微,把语言符号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戏剧、电影等是综合艺术,反映不同时代艺术发展的总体水平;今天的影视艺术、电子艺术、网络艺术、设计艺术等是高科技时代艺术的创造和传播及欣赏和参与的典型形式。艺术不再是精神贵族的雅兴或能工巧匠的特技,它走出了殿堂和博物馆、展览馆,走向民间走向市场走向日常生活,成为全员参与创造和欣赏接受的艺术。

    艺术的泛化既体现了高科技时代新文艺复兴的势头,也是艺术消解的兆头。艺术的樊篱被层层突破的同时,艺术的高尚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在抽减,这既是精神领域民主化的体现也是精神世界庸俗化的标志,后现代艺术去中心、去本质、多元化的倾向既拓展了艺术发展空间,也消解了艺术的审美特质和向上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艺术教育,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艺术教育,正如不联系艺术实际的美学是空洞的美学一样。”② 美学理论应是艺术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在培养文化鉴赏力的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而言,美学尤有指导意义。

    而现代美学的发展也是一个突破旧有的美学观念如优美、崇高、和谐等的进程,伴随现代艺术对消极情感的表现、对抽象怪异形式的探索,美学也从审美到直面变形、抽象、荒诞、丑等,其主要研究对象从美本质转向艺术现实,艺术发展突破了美,美学发展突破了原有的话语体系,新的艺术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概括,新的美学理论才可能通过艺术批评理论和艺术设计实践等中间环节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等起导向作用。大学艺术教育的美学理论探索对艺术受众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在这个艺术市场决定艺术产业发展走向、艺术欣赏趋向决定艺术创造走向的时代,大众审美素质普遍提升无疑是艺术发展的有利条件。[NextPage]

    美的观念的突破,是精神疆域扩张的表征,对崇高、悲剧、荒诞甚至丑的审美观照,是现代人的精神强悍的体现,是精神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理解这一美学突变的意义,是欣赏现代艺术的关键。先锋艺术家的探索拓展着我们的精神空间,拓荒过程不全是美的,精神的征服是在精神冲突、内心挣扎、形式探索中实现的,芜杂的创新路通往成功的往往只是一条崎岖小径,而其余那些失败的冒险也有其意义。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育优雅的心灵,也会促进精神的大幅度发展,不仅培养艺术鉴赏力,也培养文化宽容精神。
 
    四、文化平衡和创新因子:高科技时代,艺术是技术的解毒剂,促进文化平衡和文化创新
 
    现代文化的主导精神是科学精神,优势文化是科学文化,科学理性形成了严密的统治格局,自然科学范式成为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建构理论体系的模本,连精神界永恒的反抗者——艺术也在技术理性的辖制下:艺术教育技术化,艺术品技巧化工艺化,审美品味在时尚复制中单一化、艺术内容和形式在不断突破中不自觉地格式化。稍纵即逝的艺术尝试越来越多,而真正意义上的影响深远的艺术创新越来越少。

    机械性的技术理性非理性地膨胀、肆虐,使文化体系严重失衡。从外在的方面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发展不平衡,科技的脱离人文理性制约的野性发展导致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与自然的对立极端化,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核威胁问题等都体现出现代文明发展观念和模式与其自然基础的深刻矛盾,这是威胁到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文理性来制约和制衡。从内在的方面看,人类精神发展结构性失衡,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严重不平衡,现代人普遍的情感冷漠、不介入的态度体现出非理性精神的衰微,而非理性主义的喧嚣和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化反抗多数是破多立少,因为非理性主义多以反理性状态出现,拒绝理性这一既定的精神强势的支撑,而显得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无济于事。这种失衡使文化危机、精神困苦,要想解决理性结构的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失衡的问题,以及文化结构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失衡问题,不是强化既有的对立,而是促进对立双方的互补与转化,从内部沟通从外部融会,而教育领域中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平衡的努力正是指向这一理想目标的。③

    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点发展的是非理性因素,丰富的情感和自由的意志是高科技时代人与机器区别的关键,也就成为这一时代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在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面前保持主体地位的法宝。凡是理性化的东西大多可以程序化,凡可以程序化的东西机器都可以替代而且比肉身的人做的更出色,而情感和意志是机器难以模拟的,是人的创造性之源。工业文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文明时代创造力是第一生产力,因而发展非理性因素,既是精神结构的调整,也是国力竞争的焦点,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艺术教育也是感性解放的一个环节。法兰克福学派对单向度文化、单向度社会、单向度人的批判,揭示了科技理性统治的全面恶果,而解决路径中便有感性解放、心理解放一途,而艺术是感性的花朵,艺术对感性世界的全方位探索,是制衡理性的要津。人的感官和感觉感性感知的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普遍的机械性文化复制中被钝化,人本身就机械化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育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主张的感性解放也可以作为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放并列的可促进人自身解放的重要方面,是文化内结构的转型和人的内心世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人在非人的异化文化、机械化文化中自我解救的路径。

    基于这样的迫切需求,高科技时代可能出现新的文艺复兴,艺术成为技术的解毒剂,艺术以其凸显非理性因素、促进人的感性解放、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深化人性的理解和文化的交流等功能,可能成为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时期的兴盛学科组和新兴产业群落。
 
    五、全人教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环节,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标从现实的层面讲是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高适宜的人力资源系统,从理想的层面来讲则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目前中国发展状况而言,教育的现实目标还居主导地位,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致力于把人培养为有用的工具,这样即利于个体生存也利于经济社会高效率发展,总体而言,是以个体的片面发展赢得了类能力的全面进步。现代专业分工细密、科层明晰的机制与知识爆炸、文明加速度发展的状况是基本匹配的,而对于个体的生存理想而言,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不是工具化的生存,才是他们的内在需求。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工具,也是文明进步的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程度是相互制约的,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和政治文化发展现状去追求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及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往往成为空想,或趋于宗教倾向,以放弃现实权益为代价来获得精神的自由,这是消极的自由。若不顾社会生产力现实水平和发展需求,强制性推行低水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最后可能形成的状况并不如人意。如我国文革时期要求打破职业界限、文化层次、城乡差异的格局,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一身兼具工农商学兵的素质,即“亦工亦农亦商亦兵”,工农兵进大学领导教育改革,知识分子在五七干校进行体力劳动改造思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最后达到的不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是无专长无突出技能的整齐划一的高热情低效率的体力劳动者,严重阻碍了社会现代化进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也在实践中扭曲为文艺屈从被人为僵化的低水准的大众情趣,既不能促进民众文化品位提升,也严重制约了文艺自身的发展。
针对文革时期只强调政治和道德的一致和劳动锻炼的重要性、应试教育中只强调智力因素发展和知识灌输的弊端,根据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大幅度的教育改革,并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和需求有了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提出德智体美劳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把人才市场的专业化需求与社会化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实行以职业目标为基线的全人教育。[NextPage]

    事实上,现代化的深度发展越来越需要宽口径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把专业教育的精深与素质教育的广博集合起来。艺术教育满足的是人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使人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获得大的发展,这是以人的精神资源开发和精神消费需求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且艺术设计在生产中的作用,广告宣传在产品流通领域的作用,艺术表现力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目前已成为艺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着眼,还是从全人教育的理想目标着眼,艺术教育都是教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环节,促进人的情感世界和感觉系统的人化,提升人的文化表达能力,同时,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而促进德育,以其激发创造力的功能而促进智育,以其优美和谐的情趣品位改善体育,以其人本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深刻改变劳育,使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和生活,从而促进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内外皆修的、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的高度发展。
 
   注释:

    ① [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② 滕守尧: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总序,参见[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 《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 杨岚:《人类情感论》导言部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雅克·德比奇等著,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布洛克著,滕守尧译,《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