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卿青
本文以现代舞蹈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发现中国舞蹈教育观念和体系上的顽疾,使中国舞蹈教育重塑一个健康的躯体。
一、教育前提:
培养什么样的舞蹈家?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现代舞蹈家已经认识到古典芭蕾是一个长不大的睡美人。这个认识包含着对舞蹈本性的觉悟,说白了就是对舞蹈为什么能够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至今的一种深切思考。但这种认识并非是20世纪艺术家的创见,他们只是去除了多年来“舞蹈只是娱人”这种表象对舞蹈本性的遮蔽而已。
试想,原始祖先们对着上苍起舞,期望获得某种神圣力量的时候,舞蹈是何等令人敬畏的行为!20世纪的现代舞蹈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使舞蹈作为一门觉醒的独立的艺术面对人类自身的问题和状况并进行干预。它重新思考身体是什么,身体与自我的关系,身体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并将这种思考用身体的方式展现给公众,从此也打开了公众新的视界。这种思考伴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理性钟声,第一次将“个体”的舞蹈放在被尊重和认识的地位。这意味着,舞蹈前所未有地进入到了一个“人”而非“神”的时代。“身体的、人的”自我觉醒也从而成为20世纪舞蹈的一个宏大主题,舞蹈的历史进程也从此被极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人的觉醒促成了舞蹈本性的自觉,成为了舞蹈本性被发现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人们对长期以来舞蹈现象的反思和追问的结果。因为这种追问,艺术家不再是娱人的工具,供人消遣的对象,而是作为特殊的存在,带着超越常人的眼光和态度,为被物欲和金钱宰割的现实人类提供了一方诗意的天空,一片精神栖息的家园!这是舞蹈的尊严,也是舞蹈家作为艺术家的尊严。失去了这种尊严,舞蹈家作为艺术家就失去了意义,只能重新堕落到娱人状态,艺术也就仅仅是一个用以糊口的饭碗。
20世纪的现代舞蹈家们以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以自己的现身说法,告诉了我们:舞蹈是什么?舞蹈家是什么?舞蹈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的存在标志着独立的具有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的舞蹈家在这个时代的出现,成为当下舞蹈最有活力的力量。从而也就等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舞蹈家、艺术家,从舞蹈教育的角度看,也就等于告诉了我们舞蹈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艺术家,这也是舞蹈教育的前提,是我们培养舞蹈艺术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只不过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推理,而当用这一简单推理的结果去比照当下中国舞蹈教育现状的时候,我们遭遇的却是强大的冲突和众多的难题。
二、教育模式:
技术至上,戕害个性
从当下公众所接触到的各种舞蹈演出、晚会和电视节目甚至舞蹈大赛的节目来看,无非就是那样几类视觉形式:古典芭蕾、各少数民族舞蹈、汉族舞蹈、国标舞蹈、军人舞蹈以及少量的观众看不太明白的现代舞蹈。这些作品或者是场面的铺陈造势,或者是技术技巧的卖弄、或者是身材长相的炫耀或者是虚假做作的煽情……真正触动人心、直指魂灵的朴素而深刻的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形式上的雷同跟风反映了舞蹈界精神世界的苍白,同时也说明了舞蹈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不禁会问:这就是我们的舞蹈吗?这些表面绚丽精彩的舞蹈足以能传达我们丰富多样的心灵智慧吗?这区区几个舞种足以能涵盖人类历史上种种舞蹈的精华?足以能够真正代表人们对舞蹈的认识和需求?足以能传达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吗?
这实在是当下中国舞蹈教育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当下实行舞种划分的教育模式导致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中国舞蹈教育目前的格局似乎是两类:一类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龙头的专业院校,面向的是所谓专业院团或机构,另一类是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舞蹈系,这些系强调的是所谓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培养的是普通中小学或者幼儿园师资等舞蹈普及型人才。表面上看,这两种培养人才的方向似乎满足了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形成了一套互补的系统,各有侧重。然而,真正进入这两类方向的教学内容,会发现他们传授的基本上是同样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恰恰是以上所列举的不同舞种,强烈的风格性的技艺性的东西。这首先说明了我们的舞蹈教育仅仅是延续了以往舞蹈技艺的师徒传承关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革和进步,而传统的舞蹈教育观念是重技术轻艺术。即使涉及到艺术的内涵,也不过是强调一种艺术感觉而已,与艺术家作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的差距离得实在太远。而对技艺的重视,造成了舞蹈演员的身体被模式化、风格化。而艺术一旦涉及风格(非艺术家个人风格)也必定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必定是“集体性”对“个体性”的一种压制。在这种压制之下,舞蹈者的身体必定会缺失个性,从而使舞蹈演员的身体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灵魂也被这种舞蹈观念所克隆,并且还会凝固成一股强大而可怕的力量,以惟我独尊的态度来否定和压制任何新鲜的身体形式和生命意识,从而戕害舞蹈本身。这种经过克隆的身体,经过克隆的灵魂如何来传达舞蹈必须传达而其他媒质又无法替代的神秘呢?我们每个人丰富而博大的内心世界仅仅就这区区几个舞种就能代言了吗?当然不能!
更可怕的是如此几个舞种的传授,就等于以有限的舞蹈样式来结构学生的身体和意识,同时也等于在大众面前建构了一整套关于舞蹈的形象,在观念上建构抑或控制了人们对舞蹈的理解。因为这个形象告诉了大众这就是舞蹈。而这个“舞蹈”已经是被限定的“舞种”,是由所谓“技术或程式”规限的风格性舞蹈!这与20世纪现代舞蹈家们所推进的舞蹈毫不相干。在20世纪独立的具有理性精神和无限创造的舞蹈概念面前,无专业和业余之分,也无舞种之划分。它只是代表着舞蹈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以及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它呈现的是无穷无尽的艺术创造和各种视觉可能。
我们可以看到,对舞蹈的探索和创造性的挖掘,在这个技术至上的模式中被排除在外了,舞蹈只是技艺的传承。那片由现代舞蹈家们所追寻的个体创造和表达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我们所提到的独立的具有理性精神的艺术家无法在这种模式之中得到培养。我们舞蹈教育的前提在此已经失掉了。
三、专业设置:
概念混乱,阻碍创造
目前大多数舞蹈专业院校都以舞种来划分专业。然而,如果我们看到了在这个教育模式中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是注重技术的传承而忽视了作为艺术家的培养的话,我们似乎还给当下的舞蹈教育模式留了一个面子,就是不管怎样,目前的教育模式似乎还保留着曾经的传统教育。可如果我们再继续深究所谓的传统教育的话,我们发现,其实这里所谓的传统也是一派混乱。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古典芭蕾作为一个纯净的经典技术被严格地传承之外,我们其他的所谓舞种都已经是面目含糊不清了。无论我们自己的中国古典舞蹈还是民间舞蹈,我们演员的“芭蕾范儿”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民间舞蹈与真正原生态的民间艺人的舞蹈也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我们所谓的风格性的舞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所谓传统的东西又在哪里呢?
仅仅以中国古典舞为例,就能够看到我们的认识有多么大的误区。古典舞——古代舞蹈的经典。学者们认为,能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该是一种合规律的东西,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它超越了历史时空而被传承和保存了下来。显然对于当今时代的人们而言,古典的舞蹈并没有被完整地保留,只是留着蛛丝马迹。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古典舞蹈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下任何企图恢复中国古典舞的行为都不过是一种以古典为名义的创造,是代表着今人对自身古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依靠艺术家个人的修养对古典文化的身体再发现。因此,我们今天的“古典舞”的性质是创造而非继承。这个创造是在追问和回顾的方向展开的。任何古代遗留的形态和风格都应该被纳入古典舞蹈创作方向的视野。比如古曲音乐在节奏上的特点、比如汉画像砖的舞蹈造型,比如石窟壁画的舞蹈形态,比如武术戏曲的韵律特征等等等等。重要的是作为创造,一定是开放的,一定不能建成一套唯一体系,建立体系,就意味着进入模式走入僵化。目前的状况是什么呢?我们的舞蹈前辈们从中国戏曲中汲取创建了一套训练的教材,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审美体系。这个创造无可厚非。但必须清楚的是,这套技术是创造的而非经典的,因此也不是唯一的代表,它不能取代其他任何人对传统的读解,或者说它充其量就是关于古典舞蹈的学习素材和资源之一。可笑的是,这个技术居然被人用来与新出现的汉唐乐舞分庭抗礼,并用来争论“古典舞”的名分。这种狭隘的古典舞蹈观造成了观念和课程结构上的局限。因为,用某种体系来培养古典舞演员只能是培养跳某种风格古典舞蹈的工具,而非真正认真钻研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和文化精神的舞蹈艺术家。
古典舞蹈如此,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学院派民间舞蹈也自创教学法,只主观提取可舞的民间动作,而剥离掉田间地头的民间文化背景,所传授的所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只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此含混不清的舞种居然用来作为学生学习的专业,岂不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以上的问题,暴露出舞蹈教育身体训练的单一封闭问题,也暴露出理论滞后以及人文内涵缺失的严重问题。舞蹈教育不能使学生的身体觉悟,不能使学生的精神获得开启,中国舞蹈的局面自然会苍白和虚浮。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复杂因素掺杂在其中。比如全国范围内蜂拥而起的建立舞蹈系的藩镇割据式的划分地盘,这种功利性的建设,会造成占有地盘的人在精神上掠杀异己,排斥他人。而且因为这种狭隘也会导致在课程设计上暴露出许多问题。要么是开出大而无当的课程来表示创新,要么是聘请劣质的老师来冒充师资。更重要的是,整个舞蹈界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查和监督整个机制的运行。这其中突现的是利益问题。在利益的吞噬之下,舞蹈的尊严不在,使命不在,作为面向学生的教师的师道尊严也不值钱。我们所谓舞蹈教育的前提于是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或者是成了一种粉饰。
中国舞蹈教育向何处去,将是一个危急的问题,悬在当今舞蹈界的面前,考量着所有人的良知和行为……
(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