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优秀的作家都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承载着一个写作者的梦想、体验与思考,更印记着自己生命独特的DNA,体现着民族的风韵。而就周大新而言,他的文学世界永远没有离开他所源自的土地和从中走出的人民。无论是那口标准的河南话,还是始终如一的朴实、谦和与本色的做派,似乎都无不标示着周大新灵魂与创作的归属。
周大新的文学生涯起步于军旅生活,在军营的磨练和部队文化的熏陶中,在与哨所的厮守、基层连队生活的历练中,周大新成长、积累、探索,伴随他个人成长的历程,文学创作的生长日益强烈。不过,依他的看法,在1985年之前,他的创作还是盲目的,完全依靠自己在部队的生活积累,没有艺术上的准备,几乎完全是跟着感觉走。但应该看到,部队生活赐予他的是真正的写作资源血液的原浆。如此熟悉的部队生活,如此可爱的战友,如此炽烈的勇气与冲动,不能不让他在笔耕的道路上进发、再进发。历经跌跌撞撞的摸索、踏踏实实的揣摩,终于迎来创作的得心应手,看那篇流利、舒缓而畅快的《汉家女》,火候刚好之成熟、意蕴表达之饱满,无法不让它立刻震动文坛。但须知,这中间该经历了一番多么艰难与深沉的积累。而且这部作品乡土与军旅生活的交织的特点已显露无遗。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流淌着军旅与乡土的双重旋律,而且基本上是贯穿始终的,在一个人的创作生涯中,像他这样能够把部队的氛围与农村生活的经历如此完美地联系在一起,且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突出的成就,当属少见,一直延续到30多年后的《预警》,更属罕见。
部队作家具有很强的乡土情结似乎是普遍的、自然的事情,周大新由对军人、军营生活的描写,不断回到乡土题材上亦属必然。“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终生都无法摆脱。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回望故乡。虽然我也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城市生活总是进入不了我的意识深处。”“人必须和自己生活的土地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深刻。”在既有的创作航道上,湍急的波涛、涓涓的细流,还都不能满足他的创作欲望,“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乡村生活是条水面宽阔、流速缓慢的大河,船行河面,可以看清水底的景象。我的父老兄弟都还在乡村,我很想把农村发生的巨变表现出来,一方面是让城市人民关注到这些变化,另一方面也是给乡村读者带去一些抚慰。”这种自觉意识并不是每个从乡间走出的人都能有的。
他对乡村生活描写的史诗性巨制是完成于1998年的《第二十幕》。这部缜密而感性的中国农村全景画,也许融入的远不仅是作家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她更显著的成就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解剖。正如不少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尚氏家族对振兴祖传丝织业这种物质层面的家族文化的追求固然是作品的滚烫魂魄,但对栗温保等人疯狂追逐权力的官本位文化的顽固的鞭挞,以及对以卓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在官本位文化挤压下的生存困境的反思,也许才是作品真正撼动人心之处。作品从本质上讲是展示了三种文化形态的交错、碰撞、互融,从而显示了文化批判的深度,含蕴了现代文化重建的忧患与梦想,作品大气、开阔、深刻,不愧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的完成,是周大新创作的重要标志,不单他为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乡土文学巨制,就他个人而言,也算是完成了一部可以安放灵魂的作品,因此他说,这部作品“算是我对家乡生活的总结,我想写完这部作品就对得起我的家乡了。”
不过,此后周大新的创作也无法离得开刻入他所心灵的农村和乡土。即使是在《21大厦》这样以城市为主要描写场景的作品,也能看得出对乡土的一往情深。进入新世纪之后,以写女性人物命运见长的周大新在长篇小说《湖光山色》中塑造了一个当代乡村的女性形象暖暖。这个形象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作家远眺生活的、观念的产物,相反,她正是反映了作家对日益躁动的、复杂的现实的新认识。暖暖本来已经在城里开始打工,父亲的病让她重返家乡。虽然她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定了婚姻,渐渐地发现,她看好的淳朴男青年旷开田,竟也无法避免在物欲与权力的诱惑下变质。更没让暖暖想到的是,当她希望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使这个村庄摆脱贫因的举动,却给整个村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骚动与灾难。作品确如作家说的那样,是“传达了我对乡村生活的设计、理念,传达了我希望农民弟兄生活好的理想。有人说带有乌托邦性质,是我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生活发生巨变、人们内心变化的真实展现,希望这种展现能给农民兄弟送去安慰,也是一种对他们启蒙性质的提醒。”而且,其描写之细致、表达之到位,在同类小说中极为出色,人们在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愿意投出自己的一票,不是没有道理的。
客观地讲,如果说长篇小说《预警》是周大新创作道路上与以往作品反差最大的一部,倒也不无不可,因为他这次是想避开人们所熟悉的题材,转向人们很少触及的领域,他认为:“恐怖是世界性的问题,甚至是面临人类成长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类文明发展到对生命珍视,是巨大进步。现在又对生命漠视,战争是成年人之间的互相搏斗,恐怖主义是让毫无过错、完全无辜的老人妇女儿童付出代价,这是人性的倒退,应该成为作家关注的领域。军人还没意识到进入反恐战争,但早晚要面对这个问题。书写完还没出版,七五事件发生了。”作品似乎印证了作家的预言。其实作品的意义并不止是这个,它也是多义的。它对当代军人发出了预警,也对社会发出了预警。作品提醒人们怎么根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因为腐败最容易滋生恐怖主义分子。作家还希望作品提醒读者:每个人一生中不知会遇见什么,有很多陷阱或不测就在前边的路上等着你,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掉不进去——生活需要我们有遭遇意外的思想准备,这便是作品更为普世的意义。他认为,从艰苦年代走出来的人,一般来讲意志力特别强,而我们在当前这样一个略显浮躁、充满诱惑的时代,一方面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传统价值观的约束力却逐渐变松,人们的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财富要经常“盘点”,要多想一想:“我的信仰、信念是什么?意志力是否够坚强?我的道德信条是什么?不放松精神财富的培养,不要太在意得失,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作品融入了作家长期的思考,在艺术表达上,我们也能看出他对传统小说叙事方式、节奏掌握、运用之娴熟,得到广泛关注是必然的。
也许我们不应该把周大新的创作生涯与他的艺术进步分开来认识,从《汉家女》、《香魂女》、《第二十幕》、《21大厦》、《湖光山色》到《预警》,周大新的创作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也许,“人生值得相守的东西不多,真爱给人最大的动力。我也希望真爱存在下去、维系更多人的人生”,是其中的一个,也许,他要用创作昭告人们,执守于道德与文化之根,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说到底,我认为周大新的创作是植根于中国伟大传统的创作,是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着一起的创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无不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东方神韵,这是每位接触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有的感受。他充分尊重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叙事习惯,从作品的起头、发展、收刹,到结构、情节、语言,都有着我们文化血脉的独特底色。
追踪他的创作道路,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老派”中国作家走过的道路,即使是身处由科技推动的人类文明大踏步前进的今天,他的作品在很好地蕴涵我们民族永远珍惜的传统文化精神方面显出了力量。人们不能不惊异于周大新作品叙事之庄重、语言之素朴以及情节之简练,东方文字的端庄、静谧与美丽往往从不同作品不自觉地自然流溢,而每一位认真的读者在他所描写的不同时代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格与气派扑面而来,理由很简单——他的作品一直很好地保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字。
(实习编辑:葛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