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苦难的救赎与超越

2015-02-02 14:22:15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贺仲明

   

  也许因为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中国新文学中的苦难书写相当多。作家们对苦难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基本上没有脱离这样两类模式:一是对苦难进 行渲染,表达对时代的质询或自我的忏悔;二是将苦难美化、神圣化。艾玛的中篇小说《初雪》构思新颖。作品对苦难的理解颇为独特而有深度,蕴含着对苦难的救 赎和超越精神。
 
  小说讲述了年轻的大学教师“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写文章对著名的法学教授进行批判。此后,“我”与教授有所接触,被他的淡泊与平和所触动。之后,“文革”来临,教授被迫害致死,“我”也重蹈其覆辙,遭到更年轻学生的批判……
 
  小说首先描写了苦难作为一种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当“我”意识到自己对教授构成无可挽回伤害的时候,内心的痛楚是可以想见的。但是,作者没有停 留于此,而是赋予了苦难更深刻的内涵。具体说,就是以悲悯、宽容之心来对待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以宁静和坦然对待所遭遇的欺骗、打击和背叛,内心则坚持着更 高远的追求。
 
  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最早来源于那位老教授,他屡屡受到攻击却始终保持着坦然平和的态度,不但对“我”毫不责难,而且还以对生活和生命的关怀触动 了“我”。在他的感染下,“文革”中“我”虽然承受着痛苦和悔恨的折磨,却没有沉溺其中,而是像老教授一样努力以平淡的态度看待所遭遇的苦难——这不是对 苦难的遗忘,而是更高层次的超越。正因为这样,“我”能够宽容地对待曾经迫害自己的学生,并期待给予今天的年轻人更多的启迪。
 
  小说中,“我”和老教授对待苦难的方式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对苦难的救赎和超越。对这一主题,作品中还有更清晰的表达:“尽管你改变不了生活什 么,但生活能改变你的其实也并不太多。”除此以外,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初雪”意象,以及标题“初雪”也包含着同样的初衷——“初雪”,既意味着突然来临的 寒冷打击,同时,只有经历了“初雪”的洗礼,我们才能更坦然地面对沉重的生活和更艰难的旅途。正如作品结尾处借“我”的自白所表达的思想:“自那以后,这 世上就再无什么痛苦可以使我绝望,也再没有哪一种绝望,可以将我轻易击倒。”“我走过了许多曲折的路,但最后我还是照这样走到了终点,不管曾经多难、多羞 愧、多屈辱!”
 
  《初雪》理解苦难的方式,既蕴含有历史的含量,也具有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意义。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遇到苦难,如何对待这些苦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我们不能轻易被苦难击倒,而要将苦难当作一次心灵的考验,它不是让我们变得更脆弱、更虚伪,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坚韧、更真诚。也 正因此,《初雪》让我们感受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思想魅力。
 
  《初雪》的艺术表现与思想主题也非常吻合。小说是艾玛一以贯之的风格,舒缓、自然、清朗,在如同家常对话一样轻松的叙述中,让故事纯净地流淌。 在叙述的背后,又有许多让读者思索和回味的地方。这种空旷而轻灵的叙述风格,就如同初雪后的旷野,寂静、肃穆,似乎可以听到雪的颤抖、风的低吟,但在这寂 静背后,却又分明有尖锐的寒冷,在给予你大脑强烈的刺激。这是一种并不轻松却又很自然的思想游历,也是一次轻灵与沉重兼备的美的赏析。
 
  (实习编辑:白俊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