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重磅新闻,为什么屈指可数的小说作家中能出莫言式的人物、小众化的小说能获诺奖,而大众化的书坛却相形见绌呢?
获奖小说《蛙》先由国内选拔获得诺奖提名,再通过诺奖评委会的资格鉴定与复评,最后由瑞典皇家文学院20名评委花费两个月的时间终评宣布。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多,从“过五关斩六将”至最终获奖,显示了评选的铁面无私,公正与权威性。而作为最高规格的书法国展评选是不屑层层选拔的,只要年满18岁的能拿得住毛笔的都敢投稿,来稿往往如雪花漫天飞舞纷至沓来。几万件作品短短几天就能“一股脑儿”速战速决,体现了评审的高效率。如此,想评出莫言式人物是非常困难的。
莫言说,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还是要写出好作品,不是为了某种奖励写作。任何热闹、任何喧嚣都无助于提高创作质量,还是应该静下心来,默默的、认真的、耐住心性来写作。正如其言,获奖小说《蛙》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超越了地区、种族的局限,2008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又获诺奖。反观一些“国”字号书展,许多投机的书家背离正确的探索目标,舍弃理想品格的追求,仅仅为了一纸证书和微薄奖金去迎合某个评委的“口味”,格调怎能超群?可悲的是,当书法完全沦为商业活动的附属品、佳作降格为投机作品的陪衬物之时,纵有大量的书法展赛造就的大批获奖作品和获奖得主,也不过徒有虚名者多,功力非凡者少; 虚张声势的作品多、真情实感的佳作少; 花花绿绿的怪异形式多、纯净朴素的自然布局少……可见,书法活动过度商业化与书家创作过分功利化是导致书坛不能产生莫言式获奖作品的主因之一。
莫言勤奋读书、呕心沥血“爬格子”之余,常常以左手挥毫书写自撰的打油诗、对联和俚语,写得天马行空、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自抒胸臆。虽无意于佳,实际控制线条的质量不在一般书家之下,字形随意屈伸变化,较有拙稚趣味,不为大众所欣赏,很有一股洒脱的文人气派,似有鲁迅书法的风采,与贾平凹同属作家书法中的一流。莫言钢笔楷书结构匀称,笔画有力,造型近乎魏碑,是十分工稳的誊稿字体。莫言的软硬笔书法左右开弓,显示了一定的书法修养和艺术水平。
较之莫言“左手书法,右手写作”,当代书家做不到“两手都要硬”。有的文学素养非常欠缺,从来没有一首自作诗词对联; 有的虽然勉强写了自作诗联,但根本不明格律,不合平仄;有的仅仅为了符合平仄,像套用公式般缺乏诗味; 有的参加主题性书法展抄写的诗词联句“文不对题”、贻笑大方;更有甚者,抄写一首大众耳熟能详的诗词竟然错字连篇!既愧对古人,又愧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
呼唤书坛“莫言”的意义在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掀起爱好者欣赏书法、传播书法的热潮;能激励书家虚心做学问、一意搞创作;能督促书坛改进评选方式;能催生高精尖书法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能引导书法加速走向世界……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