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奎志
尽管当前的中国文坛多姿多彩,但还是大致表现出明显的趋向与特征。
文学追求的变化:审美追求的丧失和商业气息、娱乐功能的强化
当代文学的进程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的。新时期文学伊始,刚从“文革”时代走出来的人们,对新开始的生活有着一种美好的憧憬,这一时期的文学担负着解放思想、反思“文革”的历史使命,也真正担负起了这一使命,轰动的效应使文学承担了本不应该完全担负的社会使命,文学也达到了所希望达到的最大的效果。这一时期的文学,启蒙性是其武器,反思性是其核心,从政治反思进而到文化反思、从历史反思进而到现实反思,担负的社会使命文学也带着浓厚的启蒙、精英化、纯文学、审美性等特征。
随后出现的文学则渐渐背离着文学的这一精英化指向,文学的神圣、理想也日益被打破。“玩文学”的出现,使文学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光环,文学不再属于单一的审美、教化、启蒙活动,它只不过是一种“玩”,是和人的其它游戏一样的另一种“玩”法,与日常生活中的其它游戏活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文学家也不是高人一等、令人仰慕的文化精英,而是美女、美男、高中生、少年、打工者等各式各样人群都可以栖身其中的写手。“玩文学”的出现和作家队伍的扩大,使文学所具有的严肃性、神圣性被彻底打破了,它开始跻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和市场、金钱融合,文学中所加进的金钱、商业、市场气息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正如马克思当年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文学中商业气息的过度发达就使纯文学边缘化,被无情地挤到了一个角落,它只能固守着越来越狭小的地盘,维持着文学所应有的尊严和使命,看着各类通俗性的文学一浪又一浪地狂歌热舞。当然,纯文学也并不甘心完全被市场冷落,它也会在其中不失时机地加入性描写以此来争夺市场和读者,力图在保持文学的纯正性时又能取得市场的认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而大众则更关注文学中的通俗元素和娱乐功能,这时的作家也从文化精英转换为美女、美男,所说的文学作品也掺进了更多的非文学因子。美女写作、美男作家,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一次次地成为文坛的风景,也吸引着各种层次读者的眼球。这些文学在表现“新人类”、“新新人类”全新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展示了文学的大胆、性感、刺激、暴露,精英文学所压制的“身体”、“下半身”、“性”在这里有了最亲密的接触,文学写作不再是用心灵、灵魂,而是身体写作,用脚丫子写作。由此在文学写作中开始了身体或肉体对精神的造反。这甚至一直成为后来文学写作的一个法宝。
随后兴起的少年作家、高中生作家直接就是大众文化的产物,正像各类盛行选秀选出的歌星一样,这些少年作家大多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选出来的获奖者。“新概念”大赛为他们开始文学创作提供了最直接的便利条件,而随之而来的互联网传播和媒体炒作,更让这些本来还没有更多文学准备的高中生匆忙上阵出书、接受采访。大众传播媒介的威力在“80-90代”作家身上发挥了最大的效益,他们也成为大众传媒的最大受益者,网络传播、媒体宣传、期刊炒作使这些按照传统文学观看来并不具有多大文学价值的作品取得了超常的轰动效应和极大的市场收益。这足以使前辈作家在唏嘘感叹这一代的成功之时,也不能不感受到商业、市场、传媒对文学的巨大威力。
可以看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走着一条从反思、审美向游戏、娱乐再向大众、市场的路线,追求文学的娱乐化、市场收益、大众化使文学真正地商业化了。
历史与记忆的丧失:新生代文学从表现历史、现实退回到抒写内心
记录历史、表现时代一直是文学的传统,文学史中也有着“诗史”,历史的“一面镜子”、“书记员”之说。“50代”、“60代”作家还恪守着文学记录历史、表现时代的传统,其文学笔触一直延展到历史、现实。农村、工厂、部队、知识阶层也一直成为这两代作家关注和表现的主要题材。但从“70代”作家以后,文学记录历史、表现时代的传统被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历史与过去时代的记忆在文学作品中丧失了,历史和记忆的重负,被他们轻易地推开了。“70代”作家是表现出显著代际特征的写作群体:他们从历史、现实中退了出来,个人的成长、个人的生活成为了这代作家表现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的作品中,历史被隐藏在个人的生活中,只能通过个人的生活、通过“成长的泪水”侧面展现出了历史。农村、历史、工厂、部队、知识分子等题材在这一代作家中先验地缺席了,不再被关注,都市时尚化生活、现代女性、新人类、新新人类成为了这一代作家的主题。即将在这样的题材中,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常都是作者自己或是和作者相似的人,展示自己或自己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主要的内容。“美女作家”、“身体写作”就成为这一代作家的典型形态,更多的历史现实在这一代作家的视野中悄悄地淡化、消逝了。
“80-90代”是一个还没法能给出定论的群体。这是因为,“80-90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群体,在他们这一代身上所体现出的更是极其自我,极其个性化的感觉。在他们的创作中不但不能像“50-60代”作家那样有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就连“70代”作家的“美女作家”、“身体写作”这一群体特点也消失了。“80-90代”作家继续着“70代”对历史、现实的淡漠,展示自我的创作之路,但和“70代”又不相同,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80代”作家主要是学生,反映学生的生活,表现学生的情绪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因而,在“80代”作家笔下,不但农村、历史、工厂、部队、知识分子等题材退去了,就连丰富的都市生活也都远去,退缩到了青春、校园一角,他们集中在一种青春写作与校园小说,表现青春期少年的校园生活、男女爱恋、家庭冲突、叛逆现行的教育体制等,表现初涉世事青少年所特有的困惑和感伤情绪。就连这一个狭窄的题材本身,他们也不是要提供一个反映校园生活的全面图景,而是传达这一代青年人内心的感受,所更注重的是自我感受的表达。而从“80——90代”之后兴起的玄幻文学浪潮,则更完全舍弃了现实,走向了虚幻。
叙述方式的变革:从“宏大话语”走向生活写实和细屑描绘
中国是一个抒情文学传统发达的国度。抒情文学的过度发达,就使中国文学在叙述技巧较为欠缺,而中国古典文学强调的“白描”、“勾勒”、“写意”手法,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文学都像“说书”一样,简捷、明快,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对人、事、物缺乏细腻的描绘和铺陈。不但中国古典叙述作品文学,就连现当代小说也都有着浓厚的“白描”特点,鲁迅的小说就体现着典型的“白描”特征,而以赵树理、刘绍棠、浩然为代表的农村题材作家也表现出浓厚的“白描”特征。叙述文学就是讲故事也成为了一个主要的文学观念,重视情节的编织而忽视细腻的描绘和铺陈。随着西方文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西方文学细腻的叙述方式也被更多的中国作家所接受和模仿,由此引发了叙述方式上的一场变革。从“宏大话语”转向日常叙述,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放弃文学中意识形态的宏大话语,从关注大题材、大主题、英雄人物,向无主题、小题材、日常生活、小人物的内容上的转变,更推动着叙述方式的转变。这其中,“新写实小说”的兴起拉开了叙述方式的转变的大旗。“新写实小说”舍弃了“宏大话语”,它从社会、英雄的“大历史”中退回到小人物的“小历史”里,从对“大历史”书写转向对个人“小历史”的描摹。“新写实小说”放弃了对生活的虚构和再创造,而是以“流水账”的方式“还原生活”,表现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世俗生存状态。它主要以都市生活为背景,描述操劳庸碌的小人物“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这种对琐屑零碎的日常生活描写,近似于生活实录,是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展示。适应表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需要,“新写实小说”在叙事上采用生活流的线索展开,不对生活作人为的加工、剪辑和修饰,细节化描写与细致的叙述成为其标志。[NextPage]
随后兴起的女性文学更延续着这一细腻的叙述方式,尽管对女性文学的定义还不明确,女性文学中的女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改变着传统的粗线条的叙述方式。这其中迟子建对北方村镇生活的细腻描绘、王安忆对上海都市生活的娓娓叙述、池莉对武汉市民生活的细致描述,在这种细腻的女性化的叙述中,故事、情节、事件已经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一故事、情节、事件讲述得委婉诱人;写什么不重要,怎么写才是更为重要的,它甚至是决定一部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那种完全靠讲故事而缺少叙述技巧的作品已经不再受追捧,只有那些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同时又能把这一故事讲述得娓娓动人的作品,才成为真正的好作品,这也被历史上的文学经典所证实了的。
哲学思考的淡化:从文学思潮到标签和旗号式文学
新时期文学伊始,文学肩负着反映现实的使命,它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形成了反思现实的一个个文学思潮和流派:伤痕文学、知青小说、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先锋派文学、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新体验小说等,这些不同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固守人文主义精神,不听命于市场和金钱,坚持以头脑和灵魂写作,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着“文革”、知青、改革、文化、历史、社会、人生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回应着历史、现实所提出的问题,也引领和解答着人们的思考,人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来了解和解答生活中的困惑,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深切思考使文学在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90年代调侃文学的出现,文学渐渐地不再以一种思潮出现,而是以一种旗号、标签的方式出现: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玄幻文学、70后作家、80后作家、90后作家等这些众多的文学旗号一浪一浪地流过。标签式文学放弃了文学的精英指向和启蒙使命,它听命于金钱和市场,倡导用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肉体写作。这些标签式文学没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使在同一个标签下的文学也没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它只是听命于市场、服从于大众文化,顺应市场和大众文化,并引领着市场和大众文化。这种对市场和大众文化的顺应,使标签式文学能够迅速地取得了市场和商业上的成功,其作家本人的名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其前辈,甚至可以像明星一样成为大众媒体的头条和百姓日常生活的话题。
值得思考的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一种快速而畸形发展着的,西方从19世纪所形成的诸多现代文学流派,中国在30年间就迅速而匆忙地演练了一遍。这种匆忙的演练,表面上看是把西方的现代文学流派都走完了,而实际上没有看到,西方众多的现代派文学所传达的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在花样翻新的形式背后内涵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当代中国文学所学的只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形式上的一面,而其中对人生、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则没有能真正地学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以上所说的四点是就当前文学的总体倾向而言的,并不是意味着当代文学就完全没有了审美追求、丧失了历史与记忆、淡化了哲学思考,而是说,这不再成为大众文化所关注的热点,它退缩到了一个精英文学所固守的狭小圈子中,这就是不得不面对的文学现实。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