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强化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

2009-07-14 09:52:21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作者:梁鸿鹰

    文学批评肩负着促进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职责,也肩负培养更多作家、发现新人新作、引领创作风潮、帮助文学鉴赏等多方面使命,同时,文学批评本身的文化追求、知识蕴藉和思想能力,也使它成为文学生态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批评家总是能够领时代文学之风气,管窥文学成长中林林总总现实背后的一切,蠡测到文艺思潮之先机,以其知识和思想储备助力于文学的进步。无论是昭示文学创作上的新风向,还是纠正发展中的些许偏差,无论是揭示文学审美上的新动向,还是预告文学创作上的新趋势,文学批评对文学繁荣的促进作用向来不可小视。因而,进一步明确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努力使文学批评的效应最大化、不断增强批评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无疑是最具现实意义的。

  首先,文学批评要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文学批评的文本固然是具有“自足自为”地位的独立世界,它来自对文学现象的甄别、分析和评判,是文学的思维与思想的直接成果,批评文本除了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其中所蕴涵的意义估判、价值衡量,则更为读者关注。如果批评主体在就所批评的作品进行了一番华丽铺排的赏析之后,却未能给予作品价值评判,如果批评家对所论及的文学现象进行了一番细致认真的描述,而未昭告自己的主观见解,那么,文学批评的任务就不能算完成,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任何对价值判断的回避、含混、缺位,都不值得提倡。

  文学批评要求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主张和标准,对文本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通过这些活动,表达批评者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因此,挖掘、彰显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揭示文学现象的客观意义,进而对文本和文学现象做出鲜明的价值判断,对其文本意义进行最终的价值裁定,是文学批评的重要任务,是带有本质性的理性活动,人们需要文学批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发挥一种评判和估量的作用。没有价值判断的文学批评是没有灵魂的、琐碎的和苍白的言说,因此也有理由被认定为没有生命力的言说。

  其次,要增强文学批评的实效性。文学批评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在于人们指望它能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文学生产有一些实际的影响。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在文学进步的路途上,科学理性的批评活动往往起到了实际的引领作用。人们并不喜欢那种只在圈子里自说自话的批评,更厌恶那些为了实际利益而“生产”的批评,反对那些于文学发展无关痛痒的批评。如果文学批评不思考对文学的作用,不立足于推动文学的进步,不顾及对文学受众的影响,那么离被冷落、唾弃甚至消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增强批评的实效性,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地切近文学创作现实,能够尽可能及时、主动地直面最新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潮以及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二是能够以思想者的敏锐和善意,认真探询创作者的优势与欠缺,以建设性的言论启发、影响作家今后的实践;三是结合社会文化思潮和作品内涵的挖掘,引导文学受众正确鉴赏,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文学批评的过度抽象化、概念化和理论化是导致批评实效性较差的重要原因。如果把文学批评理解为一种制造和印证概念的活动,而不愿意让自己的批评更切近文学现实,如果不细致解读文本,不感性化地触摸作品的人物和意蕴,满足于罗列概念术语、陶醉于离开作品实际、作家艺术追求和读者审美需求的抽象逻辑演绎,文学批评就会成为不着边际的空谈。因而我们要反对批评的游戏化倾向。那种认为批评活动不需要理论知识素养的支撑,把批评活动当成超越作品文本的语言实验场,要么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直觉,要么从个人的主观喜好出发,“惊鸿一瞥”、浅尝辄止,随意为作品贴上种种匪夷所思的标签的做法都会阻断充分接近文学、认知文学的路径,导致批评丧失匡正和引领创作的实效。

  当前批评的另一弊端是日渐商业化和庸俗化,为现实利益、朋友义气和物质实惠的评论太多,就会导致不认真对待作品,不遵守学理规范。如果没有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对影响作品产生、传播的社会环境的明晰体察,如果到处都是言不由衷的溢美之词,意气用事的草率结论,文学批评的实效自然无从谈起。

  文学创作凝结了作家对历史、现实、社会以及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复杂感受,文学批评作为具有高度思辨色彩的精神劳动,其职业的根本生存支点是对作家艺术创造的足够尊重,对文学本体的充分认可。因此,批评家应该能够同情地了解文学创作实践,并以此去观照文学作品所构造的想象空间,并外化为自身独特的言说,推动文学实践再度延伸。如果疏离文学的本质,抛弃文学感性世界的所有丰富性、复杂性,以抽象的、游戏的、功利态度对待文学批评实践,文学批评的实效自然无从谈起。

  再者,要强化文学批评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文学批评缺乏实效,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文学批评过于专业化、小圈子化,普通读者读不懂也听不明白;文学界自身则认为文学批评恰恰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该热的没热起来,不该炒的炒得太厉害。实际上文学评论要更好地发挥实际作用,必须讲求批评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文学批评毕竟是面向社会的,要想发挥更大作用,有必要广泛搭载大众传媒,充分考虑到并尊重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文化趣味。事实已经证明,古今中外真正富于生命力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文学批评言论,往往能够从大众的需求出发,积极反映群众的文化诉求与愿望,出色的文学批评能够聚人气、领潮流,是因为更多的普通受众能够从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表达自己心声的理论主张,那些朴实无华、言之有物、贴近群众、切近现实的批评言论总是更能得到赞许与拥护。文学批评要善于面向群众、面向文学实践,善于研究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关注多样态文学的新走向新脉动,从而与读者更加亲和、对文学创作发展产生更大作用。
[NextPage]

  文学批评很有必要提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提倡多立足我国的国情,多向传统学习。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艺理论评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形象。抵制和杜绝八股文,构建既富时代特点,又具鲜明中国色彩的文艺理论体系,在世界文艺讲坛上发出更多富于民族气派的声音,可谓正当其时。经过了几番“睁开眼睛看世界”、经过几十年的解放思想,我们的文学批评已不缺乏国外思想资源的营养,相反,一些洋概念、洋理论、洋术语、洋规范已经限制了我们,让我们忘记了其实我们并不缺乏理论的武器和批评的资源,从“兴、观、群、怨”,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老祖宗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厚的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挖掘、运用,目前开掘的不充分、不深入,是我们批评话语单调、表达枯涩的重要原因。

  文艺创作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文艺批评同样要直接激发人的感知世界;文艺作品讲究形象、具体,文艺评论也不能堆砌概念、盲目抽象,优秀的文艺评论,总是善于以生动感性的语言,以艺术化的笔触,解剖文艺作品和现象,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充分感性、带有作者生命体验和热情的艺术创造,给受众留下长久难忘的佳篇。注重感性,入情入理,才能使我们的文学批评达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境界。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