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浩月
世界上最美的图书是什么样子?坦白的说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日前由德国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举办的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揭晓,中国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图书《之后》,获得了2 O 0 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世界上最美的图书是什么样子?坦白的说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日前由德国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举办的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揭晓,中国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图书《之后》,获得了2 O 0 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看到这条新闻后很振奋,很想知道这本“世界最美的书”的庐山真面目,于是按惯例去网络书店搜索该书的资料,想通过封面、目录、内容简介等一堵为快此书美在何处,但遗憾的是,不仅各大网络书店搜遍没能发现它的倩影,就是一向以海量信息著称的互联网上,也少见相关的消息,这显然与“世界最美的书”这个称号不相匹配。
《之后》不是第一本荣获国际图书设计大奖的出版物,据悉在它之前,中国已经连续5次荣膺这一代表当今世界图书设计最高水平的奖项了,仅从这项数据上看,国内的图书设计真的可以令人引以为傲。像选美一样,《之后》在荣获“世界小姐”桂冠之前,先在“中国小姐”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2 0 O 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 3本中的一本。浏览这2 3本“中国最美的书”书单,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些书里,有《文化策划学》、《美丽的京剧》、《上海罗曼史》、《雕塑的诗兴》等等,但绝大多数不仅没翻过、读过,就是书名也有很多是第一次听说。
在去年“中国最美的书”中,唯一用手触摸到柔韧纸张、用鼻嗅到书的优雅香气的一本,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王受之讲述:豪宅的故事》。当时我还在从事着与出版相关的工作,当这本书被拿到编辑部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为之吸引,从外包装到开本,从插图绘画到版面设计,都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之图书。对于一本设计别致的图书的赞叹,首先来自新鲜感,但主要的却是,一本书的设计是否能够在不失图书这种产品特征的前提下,延伸它的内涵,扩展读者的眼界,为图书增加额外的附加值。但需要把握的是,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就像月饼盒取代月饼成为一种恶俗那样,如果书的装帧设计更凸现其艺术品特征而忽略了它的阅读功能,反而得不偿失。
专业的图书设计创意工作者,在这方面会有自己恰当的把握。图书设计与国际接轨,是近年来出版业的一个新动态,在网络冲击下,此举可视为挽救传统图书市场萎缩的一个良好方法。读者的精神需求在提高,图书单纯作为文字的载体,已经构不成绝对的吸引,适当增加一些成本,让图书实现“内外兼修”,这不仅仅是一种市场行为,对于书业更有着深层次的启发意义。作为旁观者,强调图书注重一下自身的“仪表”,可能会列出一条条有利因素,但所有“最美的书”都不是畅销书的这一残酷事实,也在说明,图书设计还只是局限于业内的“技术比武”,在参加市场大战的时候,它们还是像高贵而没落的贵族一样,藏在书店某个僻静的角落,等待“追求者”去寻找。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好的设计应该服务于更宽泛的群体,艺术向生活融入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但纵观国内的畅销书,几乎很难用设计一词来形容,封面均花花绿绿遮掩不住叫卖的浮躁,封套夸张的宣传词喧宾夺主令人如鲠在喉,有的先锋过了头,怪异的“皮囊”下包裹着拙劣的字体和排版,有的仍然土腥味十足——作家是名家,出版社是名社,可书的制作、印刷水平直让人回想上世纪80年代。在这种出版环境下,读者很难建立起对好书的评判标准——这种评判不仅是内容上的,更是囊括图书构成的其他一个个细节。
中国的图书设计能在国际上获奖,说明我们并不缺乏图书设计创意人才,只是缺乏将设计大众化的环境和机制。对以逐利为主要目标的出版商来说,强调设计的重要性,会给他们带来增加成本的恐惧,但很多设计与成本而言是关系不大的,有无数拙劣的图书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设计得漂亮一些,我们不过是没有那种耐心而已。如果能发现某一天,我们书店里摆放的书看上去令人眼前一亮而不是头昏脑胀了,那会是比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更好的消息。
(编辑:全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