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王三义:鄢烈山文引发的思考

2014-02-19 12:17:48来源:共识网    作者:王三义

   

  要不是读了《中国学术权威1979年访美蠢话录》一文,还真不知道有一本由学界泰斗们撰写的《访美观感》。估计多数人和我一样。因为,鄢烈山先生也是偶然从旧书摊上买到这本“访美报告汇编”的。

  1979年4月16日至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访美代表团”赴美国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地考察一月。代表团团长和副团长是宦乡、宋一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两位副院长),代表团成员费孝通(社会学家)、钱钟书(古典文学及比较文学专家、翻译家)、芮沐(法学泰斗)、薛葆鼎(经济学家)、赵复三(宗教学专家)、廖秋忠(语言学博士)、李新(近代史专家)。级别多么高的一个官员加学界泰斗的代表团!他们的访美见闻,想象起来都令人“兴奋”,让人期待!可是,鄢烈山读《访美观感》后很失望,我读了鄢烈山的文章且“间接”获知《访美观感》的内容后有些惊讶。

  原来,泰斗们在美国考察后的结论是:第一,美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也相当高”,“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自动化程度高”;第二,美国的“社会问题很多,精神文化腐朽没落”(主要表现在:种族歧视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学校教育有问题、精神文化腐朽);第三,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生产增长率下降、失业贫穷问题严重”,“美国经济全靠市场经济调节已经不行,现在需要用计划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第四,在美国,“一般人都是谋求个人私利,因此谈不到共同的远景理想,更谈不到为人民服务”;第五,“在(美国的)享乐主义的社会风尚中,社会前途几乎无人介意,国家观念更是十分淡薄。很少欧洲式的社会民主主义者,更少严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在生产力这么发达的美国,思想境界却落后于欧洲”,真替美国人担忧。潜在的结论是:相比之下,咱们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是好!

  鄢烈山感慨地说:《访美观感》基本上是陈词滥调,既然是这样一些结论,有必要煞有介事地赴美国考察一个月才得出吗?因为,中学政治老师早就讲得烂熟了!事实上,“结论”差不多早就有了,去不去美国都一样。

  读完鄢烈山的文章,我忍不住联想到清末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蔡尔康和林乐知合著的《李鸿章历聘欧美记》、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其中,《出使四国日记》记录薛福成1890-1896年担任驻英、法公使,并出使意大利、比利时的观感;《李鸿章历聘欧美记》记录李鸿章于1896年考察俄、德、英、法、美等大国的详细情况;《出使九国日记》则是1905-1906年出洋考察的清廷“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撰写的见闻录。清朝官员写的这些“出洋观感”,以前读过一遍,印象很深。现在把这几本日记与《访美观感》对照,“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薛福成、李鸿章、五大臣的出洋考察记录涉及面广,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其一,他们参观的重点是欧美国家的议院、学校、监狱、医院、博物馆、图书馆、银行、造币局、钢厂、造船厂、电机厂、兵工厂、天文台、邮电局、电报公司,他们要看看哪些是清朝没有的。其二,他们和当地人交流(上至高官、下至普通工人,李鸿章还与科学家对话),多渠道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外国人的工作态度;也询问当地的土地价格、房租价格、物价等;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官员把游历过的国家进行对比:俄国和英国的差异在何处?法国和美国有什么不同?其三,他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西洋“国政民风之美”令人羡慕,西洋的当政者“量民力”,官员“不欺其民”,“君主立宪、上下有章”;其四,他们提出的建议是:清政府应该“开放”、“重商”、“学科学”、“废酷刑”、“设议院”、“育人才”。

  把清朝官员的欧美考察,与社科院代表的访美进行简单对比,就会发现:清廷官员睁大眼睛看欧美、如饥似渴获信息,而社科院代表闭着眼睛游美国、诚惶诚恐编假话。我们知道,1890-1906年的清王朝日暮西山,而1979年已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一年,“改革开放”的调子定了,访美的学界泰斗们竟然还带着政治紧箍咒,可见我们以前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简单化了。有趣的是,出洋的清朝官员除了薛福成懂外语,李鸿章、五大臣都不懂外语,必须依赖翻译,而1979年访美的九位代表中有八位懂外语,有的当过外交官,有的留学世界名牌大学。我们假设:清朝那些出洋的官员大多数懂外语,估计对欧美的了解更详细、更深入;相反,1979年派出去几位不懂外语的官员,不带翻译,在美国任何一家宾馆里住一个月,保证能写出九位学界泰斗撰写的《访美观感》。这样一对比,真让人对腐朽的清王朝和“十万雪花银”的清朝“腐败官员”刮目相看了。

  鄢烈山在《中国学术权威1979年访美蠢话录》一文结尾这样说:“35年过去了,中国学者出国讲学,外国学者来华教课,已是稀松平常之事。至于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更不在话下。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谈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我们有资格嘲笑宦乡等前辈谨守当时的‘政治正确’的心态,讲可笑的套话大语吗?”

  我们确实还没资格嘲笑宦乡等前辈!

  说到谨守“政治正确”,现在是比1979年强化了还是弱化了,大家都能感觉到,不需饶舌。作为普通的文化交流、技术引进,出国后保持“政治正确”是容易的,只要“坚决抵制****分子、达赖集团的恶意宣传”,就足够了,而且,政治上的限制也不影响科技交流的效果。至于大小官员以考察名义到国外游览,回国后让秘书写出洋洋洒洒的考察报告,也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当然,国家资财的浪费是令人痛心的,但不至于产生误导性的影响。让人忧虑的是,为了谨守“政治正确”,有意或无意地传导错误的“外界信息”,使国人对世界状况做出误判。

  让普通民众获得多少外界信息,始终是由国家控制的。前三十年国门紧闭,大家无从得知外界信息,根据上级部门的宣传,民众都知道美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台湾人民在国民党恐怖统治之下。后三十多年,国门开得再大,普通百姓只能通过中央台“国际频道”获得外界信息。“国际新闻”是经过筛选的信息,哪些应该播,哪些不许播,早已经受了“正确政治”的考验。于是,中国普通百姓三十多年来始终感受到: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很忙碌,中国人民很幸福,世界很不太平(外国不是爆炸就是抢劫)、“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只有极少数人,通过出国旅游、探亲、求学,才见到外国是什么样子。

  普通民众对世界状况做出误判,弄不好会造就新的“义和团精神”,但问题还不算太严重。要是国家政策制定者依据的是错误的外界信息,那就是国家的灾难。我原来认为,国家的外交智囊都是留过洋、当过外交官的精英,他们掌握的信息是第一手的,他们递交给政府的报告是货真价实的,但是,从鄢烈山的文章中了解学界泰斗们撰写的《访美观感》之后,我心里有些疑虑和不安。如果联系这几年中国外交遇到的一些困境,更容易让人产生杞人之忧。世界瞬息万变,国际形势每天在发生变化,而我们的外交原则一贯正确,长期不变,我们真的能“以不变应万变”吗?如果能,我们普通百姓会非常放心,无比自豪。

  “知彼知己”是简单的道理。古人为了给“信息误判”敲警钟,创造出许多成语,如:刻舟求剑、闭目塞听、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一叶障目、讳疾忌医,等等。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理论上讲,不存在误判外界信息的技术原因,除非不想知道外界的真实信息。问题在于,依赖不准确甚至不真实的信息,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怎么可能?

  往事越百年。薛福成、李鸿章、五大臣的出洋考察,今天看来令人敬佩;宦乡等学界泰斗的“蠢话”,今天看来让人同情。而现在满世界飞来飞去的高官和学者们所做的“汇报工作”是否比前辈高明,我们一概不知,所以无法评判,估计只能等后世子孙当做“历史资料”去研究了。

  原题:鄢烈山《中国学术权威1979年访美蠢话录》引发的思考

  (编辑:苏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