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成就喜人,文艺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艺术工作者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创作为了人民,以高度的艺术自觉和艺术自信创造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我们今后的艺术实践指明了方向,也激发我们进一步总结思考10年来艺术创作与评论的相关经验。
更加自觉坚持全面辩证和谐的艺术发展观
毫无疑问,发展文化已成共识。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绘制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理论上的自觉,带来了行动上的自信。10年来,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演进为“经济支撑,文化引领”;从单纯由政府资金投入,演进为允许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到艺术创作中来,进一步激活艺术创作的生产力;政府的职能从对艺术创作的单一管理,演进为为艺术创作提供全面服务,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艺术创作环境更为宽松和谐。
从数量上看,10年来我国电影年生产能力逐年增长,至去年已逾700部;电视剧去年生产能力已近500部、15000集;舞台艺术自2003年起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每年投入4000万元,资助扶持优秀剧目的创作演出,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舞台艺术创作的繁荣。更可贵的是,发展数量与提高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辩证的认识和处理。艺术创作进一步摒弃了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代之以全面、辩证、和谐,按“美的规律”进行的艺术实践。
全面辩证和谐的艺术发展观有效地提升了艺术作品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例如,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戏剧作品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以及蒋介石、汪精卫等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更加立体、丰富。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不仅有体现“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电视剧《八路军》、《沂蒙》等,还有为国民党爱国抗日将领高志航等立传的电视剧《远去的飞鹰》、《血战长空》。
创作思维的拓展,带来了创作题材的丰富,也升华了作品的审美格调。电影《爱在廊桥》不仅以古朴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唤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而且这种“意识”是审美地通过“那一群人”对北路戏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出来的,艺术构思独特精巧。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并非“大国沙文主义”式的陶醉于那段伟大的航海史中,而是始终贯穿着当下的开放精神——协和万邦包容和谐的“和平崛起”复兴理念。京剧《成败萧何》表现萧何、韩信追求“自由自决的主体性格”的人生哲学,也以历史人物的悲怆际遇揭示出深刻的历史哲理。这些优秀的艺术成果,体现着新时期新阶段的全面辩证和谐的艺术发展观,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现代审美情趣,又与当下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有机结合。
更加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观
近10年来,艺术创作继承、发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的唯物史观,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使文化建设和艺术创作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收视大国,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评选和巡演如火如荼……当然,这些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受众多的艺术传播“硬件”,必须要承载“以人为本”的艺术作品“软实力”,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好务。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观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努力表现“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物”。10年来入选“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飞天奖”、“金鹰奖”,“文华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一大批沉甸甸的佳作,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结出的果实。[NextPage]
譬如,承载中华民族航天梦的电影《飞天》,摒弃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理念,代之以舒缓的诗意表达,张天聪一家三代的平凡故事使宏伟的航天梦更为真实可信。继《长征》之后,电视剧《延安颂》、《解放》以及《解放大西南》,在荧屏上继续完成“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历史”,剧中历史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揭示出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和正义的人民战争终将胜利的历史必然趋势。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从《DA师》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士兵突击》到《亮剑》,在讴歌军魂上不断创新,赢得广大观众好评。“为普通人立传”的“秦腔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让广大观众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使古老的秦腔开了现代戏的新生面。上海世博会“镇馆之宝”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运用现代科技使古代艺术精品能为广大观众所共享。这些艺术佳作既有高尚情怀又有世俗情趣,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现实审美需求。这证明,艺术家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为人民创作,其作品才能“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才能为人民所喜爱。
更加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艺术评论观
创作与评论,是艺术发展的两翼。10年来艺术评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方面,得到了切实加强。
一是紧密联系日新月异的创作现实,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大力推介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例如,同样是讴歌人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性,我们既推崇充溢着诗意情怀的电影《秋之白华》、闪耀着超越血缘的人性光辉的电影《额吉》,也推崇在农村历史巨变和复杂现实中彰显党的基层干部奉献精神和坚定信念的电视剧《永远的忠诚》、《美丽的田野》;同样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推崇彪炳艺史的“京剧音配像工程”、昆曲《长生殿》、越剧《五女拜寿》、话剧《茶馆》,也推崇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和集当下“七大流派”传人于一台的新编京剧《走西口》,还推崇将传统与现代美学语言交融的舞蹈《千手观音》及歌曲《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这些优秀作品在史学观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小康路上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价值诉求,在美学观上则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当下的普遍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二是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10年来艺术评论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坚持引领,反对迎合,在防止“过度娱乐化”、警惕“娱乐至死”上积极引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力倡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匡正艺术创作的“一窝蜂”、“同质化”倾向。针对艺术创作中一度出现的背弃传统、解构经典现象,艺术评论力倡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肯定循着深入民心、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及其经典形象的价值取向,丰富、深化、发展、创新,反对逆势方向的解构与颠覆;针对艺术创作中一度出现的“一窝蜂”、“同质化”现象,如影视创作中的“谍战剧”、“穿越剧”、“家斗剧”等,艺术评论及时发声,纠偏扶正。
当然,艺术评论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也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标准体系。10年来,在艺术创作的主题挖掘、题材选择、语言表达等方面,艺术家们既坚持民族的审美个性,又反对食古不化;既坚持学习外来文化,又反对生吞活剥;既坚持为我所用,又坚持“走出去”,反对固步自封。让每个个体呈现出自己最美的东西,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民族审美个性,即“各美其美”;也充分认识到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以开放的眼光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及其表达,即“美人之美”。所谓“美美与共”,就是要善于把上述两种美交融、整合、创新,创造出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的“天下大同”。
(编辑:郭宇)